如风往事之--漫谈关于上海电话的往事
题记: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写一篇关于上海电话机的历史,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类人事物情和各类趣闻轶事,文章极有可能写得非常多,还会显得有点冗长啰里八嗦,但愿欢喜写文章的爱好者、欢喜上海滩各类历史的网友,还能看得下去,还愿意去看一看。但凡是涉及上海滩各类人事物情的文章,全都是我极好的写作题材库,多多少少能留存一点点上海故事,去保留这座城市历史的记忆……
我查阅到有关于上海滩的电话史料以后才获知道,实际上上海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是拥有电话,拥有第一部电话的时间就是在1882年,也只不过比英国人亚历山大·贝尔在1876年发明电话迟到6年。
当时光跨入到1882年的时候,“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7号,开通有人工电话交换所,这家公司是专门经营租界内电话业务,这就是上海这座城市最早的市内电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电话只是某些极少数特别有钱的家庭以及各类大商家的通讯工具。
依据上海滩有关于电话历史资料的统计以后才获知道,自从1949年05月27日上海解放以后,全市一共也只拥有电话机437部。到1951年时,全上海市也只有公用电话机1512部,在那个时候,绝大多数的公用电话机都是安装在弄堂口烟纸店里面的,是由买卖杂货的老板代为看管的,这类人是不负责“传呼”这项业务的。从1952年起,就在部分市区开始试点并执行传呼电话服务,一年以后陆陆续续向市区全面推广这项业务,到1960年时,全市的公用电话达到3293部。
自从1952年开始向全市推广传呼电话以后,就陆陆续续开始设立有“各种类型的电话亭子间”,依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当时光进入到1985年时,全市一共设立的传呼电话服务亭就有3257处,其营业收入占市电话局年收入的9%,年话务量最高时曾达到1亿多次,占全市通话总量的10%,覆盖市区1000多个居委会,服务人员有1万多名。到1991年,整个上海市安装有2000多部夜间应急电话,它的服务时间从晚上的10点钟开始,一直要服务到翌日早上的7点钟,基本上遍布上海市所有的区域范围,还极大地满足市民夜间紧急通信的需求。
上海这座城市有一种独特的建筑叫做--“石库门”,在每一幢“石库门”房子都有“一间亭子间”,它的位置就在“灶披间”的上面、晒台下面的空间,高度大约莫是在2米,面积大约莫是在6至7平方米,它的朝向是朝北面的,大多数是用来堆放杂物,极少数是给家里的佣人居住的。在过去的上海这座城市,“电话亭”遍布在上海城区每一个角落的里面,就连每条街道都拥有“电话亭”,一般来说是极其狭小的,它的平方大约只有2至3个平方,只有极少数规模少许大一些,因此上海人特别欢喜把“电话亭”叫作“电话亭子间”。或许,在有关于老上海各类人事物情的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当中,我们还有可能会看到“各种类型的电话亭子间”,还就算是被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看到以后,像这样的一类人还不一定就会认得的。
从上海这座城市被解放以后,时间一直要跨越到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之前,除去各种类型的大小商店、各级政府机关和某些大人物会去“拥有电话机”以外,“电话机”在普通老百姓的眼睛里面,并不是属于什么必需品哦,而是属于绝对的奢侈品。在通常情况来说吧,要是没有什么特别要紧与重要的各类人事物情,几乎可以说是用不着电话机的,而且在绝大多数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写信来解决各类问题的,我还记得最早的时候,市内通信只需要四分邮资,外省市是八分邮资,等到我也会写信以后,曾经就给自己的二表姐沈清写过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只因当时她是和二姨妈倪榴英居住在一起的,她的家里距离外婆张榴妹家是最近的,最多只有半站路之远,希望她和她的老妈能多去看望照顾外婆一家。不过,在那个时候邮资已经涨到两角钱。在那个时候,我之所以要去写信,就是因为国家规定,每一个小学生都要去学会写标准的信,现在恐怕通通忘记得一干二净,已经不会写信!只有是碰到特别要紧的事情,才会去使用电话。另外就是,男女青年一到谈恋爱交朋友的年龄才会去用电话机。即使是这个样子、又因是上述两个原因要用到电话机,也会尽可能去做到长话短说,用最为简练的语言,去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只因在那个时候,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手里,是没有多余的钞票去煲什么电话粥的。
各类电话亭子间为老百姓服务的人,基本上都是属于一些退休以后“实在是没有事情做的”兼职老爷叔和老阿姨。既发挥着这些人的余热,又多少可以去补贴一点家用。一间“电话亭子间”起码有两个人,还要分两班制,即分早班和夜班。这一类人是从早上忙到晚上的,也有空闲的时候。譬如说一旦碰到空闲的时候,如若是两位老阿姨的话,就会一边结结绒线,一边和另外一个人嘎嘎讪胡谈谈山海经;如果全都是两位老爷叔的话,就会一边吃吃香烟、吃吃香瓜子之类的小零嘴、大口喝着泡好的一大杯浓茶,一边和另外一个人嘎嘎讪胡谈谈山海经;说一些张家长李家短、电话亭子间人来人往的各类事情。到后来,又增加一批下岗男女工人,参加到电话亭子间队伍中来。
就在那个时候,传呼电话又是怎样为老百姓服务的呢?!最早的电话机多数是黑颜色的,拨号键盘是圆形的,需要去旋转拨电话号码数字。还在最初的时候,打一通电话,是三分钟四分钱,人工叫一次电话需要三分钱。居民一旦需要打电话和对方联系通话的话,就要事先打电话到对方所在区域的传呼电话亭子间里面,再由电话亭子间里面的老爷叔或老阿姨记录来电电话的号码,抑或简单的内容以后,所写的内容通通是被记录在三联(连)单子上面的,再上门去通知“被叫户”,只有“被叫户”接到电话单子以后,再去跑到传呼电话亭子间回电话。时间一长,有一些人和电话亭子间关系比较要好的各位老爷叔或老阿姨,彼此之间又是十分熟悉的人,很有可能就会不开电话单子的,还会直接去对“被叫户”说,你有电话需要马上去回电。
每当各位老爷叔或老阿姨到“被叫户”的门口以后,会拿一只电喇叭用沪语哇啦哇啦喊:“某某弄(里)18号里亭子间嫂嫂啊,侬女婿打唻一只电话,需要侬马上去回一只电话啊!”“23号里向个张家姆妈,倷个伲子唻过电话哦,伊讲今早仔厂里向要加班,夜饭就覅回唻吃,覅需要侬回电话!”“31号客堂间里向个老王,侬单位唻电话,讲有得要紧事体,需要侬马上去回一只电话啊!”……在那个时候,上海滩还建造有层高6层楼高的新工房,去新工房服务就是按照楼层来结算的,一楼是一角钱,依此类推,每上一层楼再加一角钱……
至今为止,我依旧还能够清楚地记得这样的一件事情哩,这件事情就是--在最初的时候,我的大姨父沈小兔和大姨妈倪榴娣是居住在虹口区东汉阳路上面的,离他们的家里最近的一间“电话亭子间”,走路过去,最起码也要走一站路之远哩,然而我的家里当时则是居住在拥有八百多年营造之乡美誉的高桥古镇上。大姨父曾经就对我是这样来说的,因为他本人和电话亭子间里面的各位老爷叔和各位老阿姨的关系是非常好的,还会发香烟给老爷叔抽,时不时和各位老爷叔各位老阿姨嘎嘎讪胡谈谈山海经搞好关系,每次要是有事情需要和他联系的话,只要报出他的名字,这些人就会知道并及时通知他的。
后来,由于国家从1978年开始搞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越来越好,就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传呼电话的服务价格也是水涨船高,由最初的三分钱,上涨到一角钱、两角钱、三角钱……
也正因为是这个原因的缘故,大姨父他还对我来说到,每次需要他去回各类传呼电话的时候,电话亭子间里面的各位老爷叔或各位老阿姨则是直接去通知他的,而且每次也是不开什么电话单子的。
他还告诉我,之所以那些老爷叔和老阿姨会如此来操作,就是由于如下的两个原因。原因之一是因为:他和这些人关系相处的非常好;原因之二是因为:时间一长这些人都知道,姨父家里经济条件和其他人比较起来不是最好,相比较而言稍许要差一点点,能够省一点是一点。这些人还对姨父说单子就免开,每次就可以便宜一角钱……
还据我获悉到的情况,这个就是--之所以这一类人就要这样来操作的话,就是有如下的四个原因哩。第一个原因就是:作为向“被叫户”收取钞票的凭证与依据;第二个原因就是:凭着开具的三联(连)单子和打电话的频次以后,等到时间过一个月以后,就会和邮电局来一次总结账,看看营收方面的账目到底会有多少,是属于比较繁忙的,还是属于比较空闲的,这间电话亭子间到底要付给邮电局多少钞票;第三个原因就是:在当时的时候,电话亭子间是受到邮电局管辖的,邮政局是随时随地要来查账的;第四个原因就是:老爷叔和老阿姨凭电话单子及一个月来打电话的频次,作为结算工资报酬的依据。
还是在那个时候哦,电话亭子间,既拥有空闲的时候,还拥有繁忙的时候。一旦忙碌起来,排队打电话则是经常性会发生的,假使公用电话机非常少,总共也只拥有两部电话机的话,打电话的人又是非常多的话,自然就要排起长长的队伍,还要是弄得不好就很有可能要排十几米长,在一般情况下,凡拎得清的朋友,彼此之间还要空开一定的距离。那么,彼此间距离又会有多远呢?!大约就是在二三十公分。要是有人打电话的时间,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冗长的话,后面的人自然就会去催促前面的人,还会采用沪语方言和对方来讲道:“朋友,侬电话打好勒吗?!还需要多少辰光侪好能够去结束忒啊?!”……意思是和对方说,你电话打得有一点长,何时才能通话结束掉?!
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则是不知道这样的一件事情的,因为我是有去经历过的,所以或多或少还是知道一点点的。还因为电话亭子间就好像是一个又一个的情报站一样,在那个时候,电话亭子间里面的那些传呼老爷叔们和老阿姨们,绝对就是属于“消息灵通人士”,而且像这样的一类个人或人群,对各条弄堂里面的情况,可以说像小葱拌豆腐一样搞得一清二楚。如果说要是有探亲访友的人来探望人,在突然之间忘记掉门牌号码以后,只要到电话亭子间去问一问就全部可以知道的。就在那个时候,居住在一条弄堂里面的人,相互之间是没有“隐私”好说的,不管什么事情想要隐瞒起来,也绝对是做不到的,邻居隔壁之间假使少许有一点点的矛盾,相互之间必然要吵吵相骂,不过吵过以后会“忘记的一干二”净,一旦对方有碰到问题,自己又能够去解决的话,亦会相互关照照顾对方帮忙的……像这种事情到第二天时,电话亭子间里面的老爷叔和老阿姨们,保证会连来龙去脉也能知道的清清楚楚。这种情同一家人的温馨场面,是上海人弄堂生活中一道独有的风景线,不仅能够令人刻骨铭心,还是非常能令人回味无穷的,现在恐怕就难以再看到。有些大嘴巴、喇叭嘴的老爷叔和老阿姨们,还会把知道的各类事情与消息,不管是好还是坏,通通都会说出去,因此有些家庭还会和这些人搞好关系,希望这一类人嘴巴与口风要紧一点,不要到处去乱放喇叭,到外面去胡说八道!
我第一次认识并知道“电话机”,就是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在那个时候,家母倪榴珍是在中药店做工作的,药店里面就拥有一部黑颜色旋转拨号电话机。有一天,我要把一块红双喜牌乒乓板和一只红双喜乒乓球拿到学堂里面去玩耍,家母怕我会影响到学习,就坚决不允许我带到学堂里面去,还拿起电话机假装打一通话,说你的老师不允许你带到学堂里面去,带去的话就要没收的,我就和家母争吵吵闹起来,结果家母实在是拗不过我,也只好让我带到学堂里面去,等放学以后还对家母说道:“老师根本没有没收过我的乒乓板和乒乓球!”之所以我会和家母去争吵吵闹,是因为我知道在那个时候电话号码是六位数字,家母假装去拨三到四个电话号码,就是在欺骗人哦!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还居住在高桥镇,邻舍隔壁过房爷汪世洋家里购买一台日本进口的二十一寸彩色电视机,当时我的家里只有一台上海产的“飞跃牌”十八寸彩色电视机,还到他的家里看过两三次电视,总觉得比自己家里的电视机就要来得清晰好看,色彩度也显得更加真实。只不过,他们家打开这台电视机看电视的时候,也是有一个小缺点的,不知道什么原因,每天傍晚时间大约就是在五点五十分到六点十五分,总归是有人在拨打电话的,在这个时候是看不到电视的,电视机屏幕也会转变成为黑颜色,只能听到打电话的声音,而且双方之间的通话音能够听得清清楚楚,只能等到通话结束以后,才能显示出屏幕、才可以去看电视,要不然绝对是看不到电视的,基本上每天都是如此,后来经过研究,才获知打电话就会干扰看电视。
像“程控电话”被世界科技发展史认定:“属于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程控交换”在1960年由美国贝尔公司开始试用“程控交换机”并获得成功,于1965年5月开通世界上第一部程控电话交换机,标志自动电话交换控制技术,从机电制布线控制发展到电子制程序控制。我至今还能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市全面使用程控电话,拨号时长最快缩短控制在20秒,只要对方在打电话或者电话打得繁忙,能听到忙音声。程控电话,既会显示拨打的电话号码;还会显示来电号码;更会去记录打电话的时长;打一通电话是每分钟一角钱。
我又怎么会知道打程控电话是一分钟一角钱呢?!就是因为在那个时候,我的三姨妈倪金英和她的两个儿子【备注:大表哥朱琪和二表哥朱彬】是暂时借住在我大娘舅倪榴发借给他们的老式新工房里面,这个新工房是有六层楼高,一梯有六户家庭,左右各有三户家庭,厨房则是公用的,在房间的里面,既没有卫生间设施的,也是没有什么电话机的,每次要打电话时,需要跑十分钟左右的路程到老镇上去打。某一天二表哥就噱我和他一起到老镇上去玩,说到今天晚上家里要搞聚会咪一点小老酒,就到老镇上买一点熟菜伐,实际上他最主要的一件事情是去打电话,电话打五十分钟左右,包括等待的时间也算在内,他花费有四至五元钱。后来还是等过若干年以后,我才知道他在那个时候正在热恋当中,打电话给他的女朋友,和女朋友煲电话粥。
到1997年以后,全上海市一年安装有住宅电话70万门。自从这一年起,全市的各类传呼电话业务量开始逐年往下降。至千禧年以后,上海这座城市,全市总共拥有近4000间传呼电话服务站,电话机1.2万部。也就是从千禧年开始,各类公用电话亭子间,纷纷关张歇业,各位老爷叔和老阿姨们只好打道回府。取而代之的是,建造一大批仿照英国红色电话亭的新型电话亭,最初所安装的电话机都是属于投币电话机,打电话一元钱一次,超过时间还需要另外去加钱的。后来伴随着科技的再一次进步,就改为插电话卡式的电话机。现如今,因为每户家庭的电话机和手机已经全面普及,像这个样子的电话亭,反而是成为一种摆设品与装饰品,几乎是没有人再到电话亭打电话!
说来千万不要不信哦,在我的家里和其他的家庭则是属于不太一样的哩,在我的家里则是率先拥有“大哥大”,后来才拥有的电话。“大哥大”实则就是“手提电话”的一种俗称,又被国人称之为“砖头机”,只因“大哥大”看上去像一块大的砖头,故而就被大家称之为“砖头机”。在此之前,我也只不过在各类香港电影当中看到过“大哥大”,其中若是有香港黑帮电影,黑社会老大就会手提一部“大哥大”手机,而且自己是不拿“大哥大”手机的,一般情况下都由跟班小阿弟拿在手里面的,也只有等到需要打电话时,才会去问跟班拿过来的。
“大哥大”是由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工程师马丁•库帕在1973年发明出来的。1987年“大哥大”被引进到中国,成为加速人们信息沟通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像我所在的城市上海市是从1988年开始引进大哥大的,一部“大哥大”手机的价格是人民币2万块。在那个时候,就算拥有去购买大哥大的钞票,还是要去等待排电话号码。
我还收集到这样一条有关于“大哥大”方面的历史信息,在我所在的城市上海市,尽管说在当时,就有不少的个人或各类企业,虽说是全款支付“大哥大”手机的钞票,还预先把全部所需要支付的钞票都付掉以后,还需要整整等待一年以后,才可以拿到手机号码。
我仍然还能去记得,时间要到1989年下半年的时候,家父陆吉良也终于拥有一部“大哥大”手机,单位还另外给他配备有两块电池,就在刚刚开始的时候,还在绝大多数的时候,这部手机始终都是身处在关机的状态下面,每当只有拥有要紧事情的时候,才会去开机打电话,等打好电话再把手机关掉。为什么要这样来操作呢?!只因为充一次电需要十几个小时,即便是充满电顶多只好去使用两个小时。而且电话费也是挺贵的,有一次不小心拨打天气预报电话,等到下个月来账单时,单子上显示出天气预报电话每分钟价格就要两元钱。
在那个时候,据家父对我说过,在上海市“大哥大”手机还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市政府为此还专门发过一个红头文件,要给一些比较特殊的单位、工作与业务上都比较繁忙、的的确确是需要用“大哥大”手机的企业优先去使用。在当时家父所在的单位,市政府优先给予两部大哥大手机,其中的一部就给家父来使用,就是因为当时家父已做高级会计师有三四年时长,还分管着“财务”“后勤”“工会”“人事档案”部门,工作非常繁忙,寻找他办事情的人又是特别多。
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属于“旧时王谢堂前燕”的电话机,亦被“飞入寻常百姓家”,极少数有能力的市民,就陆陆续续开始排队申请安装电话机。一直到90年代初中期时,全市市民开始装电话机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多。一直要等到1993年上半年,我的家里也安装上一台电话机,在那个时候也的的确确是因为出于家父的工作需要。
在那个时候,每户家庭安装一台电话机是需要“初装费用”的,为什么要这样来操作呢?!为的就是弥补电信建设资金方面的不足哦!据我查阅到有关于中国电话机的历史资料以后,就获知到这样的一条信息哩,我们国家就是从1980年的下半年起,开始收取市话“初装费用的”,这个“初装费用”就是作为电信建设专用基金来使用的。等到增收市话“初装费用”的政策对通信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后,有三分之一的电话建设资金就是源自“初装费用”,“初装费用”成为支撑国家通信网持续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资金来源。像我所在的城市上海市,一直要等到2001年7月1日的时候,全市才全面地取消“初装费用”。最初的“初装费用”就是人民币六千块钱,等到我的家里也安装好固定电话的时候,价格就降低到四千五百块钱。
据我获知,在那个时候家父虽然的的确确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可以说是一天比一天要忙,找他办各类事情的人也是有很多的,他的领导袁公惠希望就算家父下班,一旦有事情还能马上联系到他。但是在最初的时候,他对装固定电话多多少少还有一点心不甘情不愿。他还对领导说过的,在单位里有公用电话,他的办公室也是有电话机的,到家里又有“大哥大”手机的,就不需要去安装什么电话机,又何必要去安装电话机啊,不仅是属于浪费的,又是用不着的嘛!他对我说过,还要想去公私分明,认为下班以后就跟上班没有关系,就不要再联系他,也好借此休息休息,否则一天忙到晚就忙不过来,是特吃力的!一直坚持到后来,实在是没有办法时,才去安装电话机……
虽说在1993年上半年度就已经装好固定电话,但是在1992年下半年度就已经开始向邮电局申请安装固定电话,与此同时钞票也全部付清。由于在那个时候,安装固定电话是需要排线、电话“总机门子”和每户“分机门子”的,【备注:在过去安装固定电话是需要“门子”,的,“门子”是有数量的,一个电话号码占总机的一个门子数,专业的名称叫“端口”。】只因为在那个时候,在我家的附近已没有电话“总门子”和每户“分机门子”哦,已经给率先申请的人安装,需要去耐心等待,还要去排新的线与新的门子,什么时间能好还不知道。
我还清楚地记得,当电话机安装好以后,是没有电话号码的,还是过一个星期以后才拥有的。邮电局还向我们赠送一本电话号码本,本子里面记录有高桥镇所有私人安装电话家庭的号码以及电话户主的名字,就连我们家里的电话号码以及户主的名字也给印在上面。
不仅仅是这个样子哩,等到电话机安装好以后,家父只为测试电话机性能以及打电话所产生的效果是怎么样的,第一通电话就打给黄锦荣老伯伯,他就要比我的家里早一年先安装好电话机。他既是家父同一个单位里面的同事,与此同时又是我姑父黄锦民同父同母的亲大哥。只不过,彼此之间所在的区域是不一样的,他是在浦西地区上班的,家父是在浦东地区上班的。就在打电话的全过程当中,黄伯伯还趁机教育过家父的,因为他很早就收获并知道,最初家父是不太愿意去装电话机的,说家父是不领市面的人,要去多领市面,现在只要是有条件的家庭,通通都去安装电话机,浦东搞改革开放到今天也已经有三年时长,新区政府也已经成立,一旦拥有各类公私要紧事情,联系起来,不是极其方便吗?!你怎么还是这么落伍跑在后面……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征,而且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区域的里面,其特征与特点不但是不相同的,更不可能是一模一样的。譬如说:在20世纪70年代流行趋势之一就是:结婚需要“48条腿”和“三转一响”;到80年代的流行趋势之一就是:男女朋友开始流行“跳跳各种交谊舞”“唱唱各种流行音乐(歌曲)”;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的流行趋势之一就是:家庭开始去安装私人固定电话……
因为在那个时候,“电话”是属于十分流行的,又加之每户家庭陆陆续续地普及电话,电话费也逐年逐步下降,亦是一个极其好的题材,因此北方的相声演员和上海的滑稽戏、独角戏演员都创作并说过有关于《打电话》的段子。譬如说:马季、郭启儒说过一个相声段子叫:《打电话》;相声演员回婉华、胡仲仁说过传统相声段子《打电话》;王双庆、吴双艺、童双春说过滑稽戏《打电话》的段子;刘福生、周艺凯说过滑稽戏《山东人打电话》……凡是种种真的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啊!就连后来才出现的新的曲艺形式“电视小品”,也有《打电话》。
这些各式各样的、有关于《打电话》的段子,全都是在说些什么呢?!所说的内容就是--在不少打电话的个人或人群当中,有一些打电话的人,不管自己的事情是属于比较要紧的,还是属于很一般般的,每次打起电话,说起各式各样的话语的时候,就是属于啰啰嗦嗦不管不顾的,哪怕就是属于一些不是十分要紧的事情,其本人也要去打一个电话的,不仅是如此哩,他或她影响到那些有要紧事情、需要打电话的人;还有一些电话亭子间里面的或老爷叔或老阿奶,只因听不太懂打电话的人所述说的各种类型的方言土语,不仅仅是有闹过笑话的,还把一些事情都给耽搁,还使得双方都闹得不太愉快……
我始终都是这样来理解、认识并去认为打电话这件事情的,既不管是身处在何种社会阶层里面的个人或人群;也不管去操作何种类型的事情;更不管其本人在述说怎样的话语;还就算在操作各种类型的事情的时候;抑或是在述说各种闲话闲话家常的时候,自己就要尽自己最大的一个可能性,最好能去做到简明扼要交代清楚就好,只要把“事由”“日子”“时间”“地点”和“人数”和需要带好“多少钞票”就行,其实是用不着啰里八嗦地去述说一大堆没有用的闲话哦!
只不过,就有一些人,平时在打电话或和其他人在交流时,就是主次分不清楚的,就欢喜啰里八嗦废话连篇说一大堆,即便是时间过三五分钟,还没有把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说出来、说得清楚明白,让人不是感到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是不知道他到底要说啥!
譬如说:几十年的老友很长时间没有见面,打电话邀请老朋友见面聚会,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只要把“日子”“时间”“地点”都交代好,再去说“聚会的理由”“钞票要带多少”就行。打电话的人并非如此,固定电话接通以后,先用变声变调让对方去猜,直等到猜正确以后再继续说。接下来用沪语方言说:“侬迭只抽筋赖棺材夜饭喫过勒吗?侬真覅是么事,吾近抢把听到阿六头老娘勒讲,前抢把侬勒拉打喷嚏辰光拨老腰弄伤勒,为啥就覅能对吾讲,吾就好唻探望侬勒,侬哪能介覅够朋友,连得几十年唻老朋友也覅告诉一声!”……
【备注:①:文章为作者原创;②:各种电话机图片、传呼电话图片以及电话亭子间均来源于网络上,最后四张电话亭子间图片乃是作者拍摄于家里附近的;③:万分感谢原创图片。】
杜老倌侠客居(陆伟)写于2019年07月15日星期一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