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偷窃”行为的心理分析及矫正
儿童偷窃行为的心理分析及矫正
许多家长对宝宝的偷窃行为非常敏感,认为宝宝偷了别人的东西就是学坏了,会觉得非常愤怒和不解,宝宝又不缺那些东西,为什么她会偷别人的东西呢?很多家长都会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很多情况下,宝宝并不清楚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他只是认为“只要我喜欢的就是我的",但是通过教育,3岁以后宝宝会逐渐具有物权的概念,他们会知道什么东西是别人的,什么东西是自己的,这时候拿别人的东西就具有“偷窃”的性质了。
宝宝偷窃的小理由:
1、建立自己的秘密:
五六岁的宝宝在自我意识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他们不太满足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完全受到爸爸妈妈的掌控,于是想自己保有一个秘密,而当他们选择了不恰当的方式时,不良行为可能就会出现。从朋友家里偷一件小东西,计划、实施和完成这种“挑战”有时会让他们费些心机,不像三岁的宝宝可能只是一秒钟的冲动。
2、攀比心理:
别小瞧了五六岁的宝宝,当看到和他要好的朋友都拥有某件玩具而他没有时,心里也会不好受。再一点,各种形式的商业广告的鼓噪也不可小视,拥有新潮玩具似乎是生活的必需,“偷”这种看起来简单和直接的方式,能够让宝宝成为潮流中的一员。
宝宝偷窃行为的主要原因:
1、放纵宝宝或过度严格。
现在的宝宝绝大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都把宝宝的要求视为圣旨,不管什么样的要求都会满足,使得宝宝没有是非标准,想得到什么东西就会毫无顾忌的去拿,慢慢的,宝宝就会养成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不良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发展为偷窃。也有的家长对宝宝过度严格,宝宝希望得到别的小朋友拥有的东西,家长不能满足宝宝,又不做任何解析,这是宝宝就会觉得非常失望,这种情况下宝宝就会产生偷拿别人的东西的行为。
2、缺乏关注。
有的宝宝偷拿别人的东西,并不是真的需要那种东西,而是想通过这种行为来引起父母和老师的关注,这种宝宝通常是生活在父母都非常忙碌的家庭中,他会觉得爸爸妈妈不关心自己,不注意自己,因此故意那别人的东西,让小朋友去告状,以引起别人的关注
3、重大变化。
当家庭出现重大变化时,比如搬了家、添了新成员,或者父母离婚了、有人生了重病等等。在一些列突然变化中,家长的忙碌会使宝宝心理发生了悄然的改变,不能适应这个变动和不稳定,于是通过偷窃来吸引家长把目光重新投到自己身上。当家长意识到这一点后,可以告诉孩子:“我现在确实很忙,当你伤心的时候就拿别人的东西让我很担心,我会用更多的时间陪伴你,你也帮助妈妈度过难关好吗?”。
如何纠正宝宝的偷窃行为:
宝宝早期的偷窃行为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宝宝将来的健康发展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家长们必须要重视宝宝的这种不良行为,如何矫正宝宝的偷窃行为主要有以下方法:
1、建立物权的概念。
家长可以为宝宝准备她专用的日常用品,例如碗筷、衣服、鞋子等不要和被人混用,帮助她从小建立“我的”“你的”“他的”的概念。给宝宝一个房间或一个他自己的地方来放置他自己的东西,让他自己管理。同时帮助宝宝建立这样的观念: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域,不经同意,不能随便那别人的东西。还有,帮助宝宝养成征求别人同意的习惯,那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之前一定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而别人要向她借东西的时候同样也必须要有他的同意。例如,宝宝要借宝宝的铅笔的时候,一定要先问问他,如果宝宝同意借,不要忘了说声“谢谢”,用完以后一定要归还。
2、信任宝宝。
宝宝背着爸爸妈妈拿别人的东西,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开始这样做的时候,心理不一定就有“偷”的概念,因此,父母不必大惊小怪,而应该巧妙地让宝宝讲清楚来龙去脉,如:我喜欢这个东西,可是家里没有,我就拿了别人的;他欺负我,我就拿他的东西,让他找不着……父母应该相信宝宝不是有意去偷别人的东西,即使是因为发泄不满的情绪有意去做的,父母也要耐心的跟宝宝讲清楚道理,说明这样做是不对的,鼓励宝宝把东西归还给人家,只要宝宝把东西还回去了,就应该表扬他。这样宝宝明白了事理,并体会到父母的信任,类似的事情就会避免发生了。
3、分辨是非。
宝宝年纪小,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差,需要成人用浅显的语言和直观的方式进行教育。例如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让宝宝体会故事、游戏中小朋友丢失东西后的着急心情,感受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给别人造成的麻烦,提高宝宝的分辨是非的能力,让宝宝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不再随便那别人的东西。
4、榜样作用。
宝宝的模仿能力强,他们模仿的对象首先是父母,因此,父母首先要严于律己,不贪小便宜,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如果发现宝宝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应该耐心教育,让宝宝几时归还,并且告诉宝宝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应该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让宝宝在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旦发现了孩子的“偷窃”行为,不要大声训斥,严厉惩罚,更不要把他的行为公布于众。要与他交谈但切勿说出“偷”字,不要让孩子对他所犯的错误产生不恰当的犯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