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学校的根文化
今天上午,我参加了经开区“校园长素养提升工程”4月份的培训,北京市八一学校党委书记牛震云作了题为《以文化为核心,开展多样化党建品牌活动》的主题分享。两个小时的学习,使我犹如置身于北京市八一学校,对学校独特的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团队文化、管理文化印象深刻,也记住了他们半血特色的12字诀——军魂铸人、科技育人、生态立人,对他们的京西稻农耕园和《玉泉山下的农耕文化》和生态丽人特色颇有共鸣。
校园文化建设,是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一道大题。物型空间和外显文化,理应从学校一贯的内显文化中生长出来,而非展板、画面、色彩等的简单堆砌与叠加。北京八一学校建校之初的定位就是部队子弟学校,所以军队元素、红色文化是学校的根文化,其他各方面自此衍生出来的子文化,都是自然而然、顺势而为。
作为建校117年历史的百年老校——东降实验,我们学校的根文化是什么?追溯到117年前那个当下,创办这所学校出行的初衷是什么?最初的学校得以生存和延续核心原因和根本精神是什么?周舜卿先生以培养什么样的人为目标?他和他的后人是怎么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学校得以延续的?有没有关于当时早期校友的记录或故事?如果挖不到更多的原始资料,我们应该调整策略,从哪里入手去探究学校的根文化呢?
若干年后学校蓬勃发展起来时,学校团队关于教育的共同价值认同是什么?育人目标是什么?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什么?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是什么?组织内部和外界评价的特色定位是什么?鼎盛时期,学校共同的价值认同、育人目标、行为规范、发展愿景、特色定位、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呢?
100多年来,历任校长或学校决策者,是否可以列具详单?是否可以探寻到管理、教育或生活故事?目前辗转于其他岗位的校长,会以怎样的视角、语言和评价来讲述东绛故事?这些故事串起来,有没有核心的精神或灵魂?对于学校,他们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和目前尚存遗憾的事情是什么?他们也是学校根文化的一部分。
100多年来,在这所学校工作过的教师其人其事可以搜集多少?透过现象看本质,他们共同的教育理念、育人目标和价值追求是什么?他们是怎么理解这所学校的?他们是怎么评价创办人周舜卿先生的?他们对这所学校现在仍抱有怎样的期待?他们认为这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100多年来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学校最突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特点和诚勤创善的关系是什么?从100多年的校友中,能够追溯出多少廷弼之才?一二十年前鼎盛时期培养的那一波校友,现在可追踪到的廷弼之才有多少?分别在哪里?他们对母校的评价如何?是否可以建立校友录、校友人才库?
要想让学校文化形成体系,必须能够自圆其说,必须找到学校的根文化。这必然要先去问很多人,听很多故事,收集很多画面,然后加以分析、筛选、提炼、整合,形成体系。再以此去丰盈“开诚立本”、“诚勤创善”,再把这种精神融入学校的血脉,融入师生的故事当中,待他们充分消化吸收后,重新加工成更有生命张力的故事,分享出来。
今晚听完成尚荣讲座后,追加以下思考:
学校将朝向怎样的未来?未来时代召唤学校要贡献什么力量?我们要向未来输送怎样的人才?我们该绘就一幅怎样的学校样貌、教育样态和人才样本蓝图?从现在怎么走向未来?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目标是什么?谁来实现这个目标?如何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更多的力量?如何将教育理想变现为可操作的教育行为?如何激励?如何评价阶段性成果?如何提炼、凝练成准确的语言?如何让其根植于师生心中?如何物化、外显于形?
……太烧脑了,歇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