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方法论|技能|App推荐心理今日看点

SMART原则还不够,定目标还有其他注意事项

2016-09-22  本文已影响337人  黑远智is白菜帮子

要不要定目标,目标的意义如何……今天的内容并不分析这些。简单来讲,有目标有规划能更好的促进自己的行动,从而能够更快的成长,这是目标的意义之一。

于是什么样的目标才是真正能帮到自己的?很多人开始了这样的思考……

先说说大家都在提的SMART原则

SMART原则是在目标管理的概念下提出,而这一概念实际上来自于管理学,是管理人员对于公司发展,员工考核绩效目标制定的原则,其内容如下:

1. 绩效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2. 绩效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绩效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4. 绩效目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Realistic)

5.绩效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随着SMART原则的流行,大家似乎已经不再区分绩效目标和目标了。假设把自己当成自己的管理者,两者的确也不必区分的很清楚。但目标和绩效目标的确存在一些区别,这些区别也会影响你的干劲儿。

目标是否有意义,要从两个方面考量。一方面是挑战性,另一方面是激励性。激励性中,还有一项重要的课题——持续激励性。SMART原则能够把挑战性(明确、清晰)和激励性(截止日期)控制的很好,但持续激励的效果却差了一些,自己要求自己和领导要求毕竟还是有区别嘛!

如何提高持续的激励性?我们可以从这两条心理学规律中找到答案!

#把已经明确的目标浮动一下

我们生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不断拾起之前为自己设定的目标,例如一个月减掉10斤,下个月还是得减啊;这周写出10篇文章,第二周可能还是类似的要求……

为了更有干劲,我们常常需要一个明确具体的目标(SMART帮您),但为了让我们持续的有干劲,我们可以把目标浮动一下。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一家健身俱乐部中,一群想要减肥的人被研究者召集在一起,准备开始一段为期10周的减肥计划。参与的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减肥目标,随后被分成了两组。“想要一周内减掉2磅”的人分到了单一组,目标定为“一周减掉1~3磅”的人被分到了浮动范围组。十周的训练内容完全相同,最后统计减重效果时,两组差异并不显著(浮动组平均每周减掉2.267磅,单一组平均2.2磅)。关键来了:在“是否愿意继续参加为期十周的减肥课程”的问题上,两组却出现了极大的差异,单一组中50%多人愿意继续参加,而浮动组中将近80%注册了下一阶段的课程!

人们再给自己制定目标的时候,肯定会考虑一个因素是可实现性。当他们给自己制定一个固定的目标时,可实现性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压力。相对的,将明确的目标浮动一下,在保证足够明确以激励自己的前提下,是否可以实现这个问题的压力也不存在,转而代之的还有实现目标后带给自己的成就感。

注:在已经明确目标后,再给自己一些浮动,明确的目标作为浮动的平均值是最合适的。千万别上来就浮动,也别浮动太大!

#“0.99”的魔力

谈目标之前,我们先说另一个事儿:超市的商品总会定成1.99元,49.99元,89.9元……这里面的玄机又是什么呢?

其中一种说法是因为美国货币标准化后,英镑换算位数都是奇数,当时老百姓都觉得英国货总是质量好一些的,因此就更容易青睐那些商品……集体潜意识我理解……中国也这样咋解释?

所以我更相信这种说法:如果把尾数做一个小小的改变(2.00变成1.99),这会直接影响价格的左位数(2变成1),由此人们会不自觉的将他们分为完全不同的档级。得出这一结论的研究者曼宁同样做了一个实验:

人们更容易购买哪只笔?研究者给两种笔A/B不同的标价时,多少人会选择那个更便宜的?

*当A笔标价$2.00,B笔标价$3.00时,69%顾客选择A;当A$1.99,B$2.99时,70%选择了A。——似乎差别不大。

*当A笔$2.00,B笔$2.99时,56%的顾客选择A——都是2开头,似乎比前两组差异少了一些……

*最后!当A笔$1.99,B笔$3.00时,几乎还是相差1块钱,但是82%的人选择了A……

上述的实验,把人们“不自觉的档次归类”展现的淋漓尽致……这对我们目标的启示又是什么呢?

慢跑1小时会不会吓到你?55分行不行?

挣到100喜欢数会不会太难?那99个好不好?

每天写2000字有点费劲,1900字可能还不错吧……

依旧是减掉目标带来压力的一种方式。

保持目标的动力,但减少其压力导致的负担,自己给自己的目标,除了当下的激励,还得考虑第二天是否还能继续……

或许我可以给自己定个目标:每周写上个3999~4999字~~~哈哈


依旧是读书后自己的理解和整理,为了提高自己,也希望能帮到别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