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语歆然】关于抑郁症的治疗会不会是一场骗局呢?

2020-04-08  本文已影响0人  邵歆然

提问:关于抑郁症的治疗会不会是一场骗局呢?

歆然:建议看看电影《我的忧郁青春》,那是真人故事改编的。

剧中的女主角得了抑郁症,治疗抑郁的过程吃了百忧解,做了心理咨询(精神分析取向),他最后一次的心理咨询差一点在咨询师那里自杀。当他对所有这些都彻底失望的时候,他选择了自救,把自己整个内心经历写成了一本书,走出了抑郁。

在这个里面,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人们之所以会抑郁,是跟我们的创伤失连。抑郁的人们会说我很痛苦、很孤独很怎么样,但是你问他这种痛苦的感觉在身体的哪里,他会告诉你身体没感觉。他所有的痛苦在脑袋里面,在思维里面,在那种像绕成一团乱麻一样的思维里面。

他之所以会这样,其实恰恰是早年那些痛苦对他来说太痛了,就用了一些把注意力转移到思维的方式,逃避面对的那些痛苦,让自己在身体感受上面其实是高度隔离、麻木的了。

身体虽然隔离麻木,痛苦却显而易见。是一种好像陷在烂泥里,拔不出来的感觉。所以这个时候如果通过吃抗抑郁的药,只会更加隔离身体的感觉。让人陷入到一种更加麻木的状态,好像死不得活不得的感觉。如果心理咨询停留在头脑分析,不去触碰内在伤痛感觉的话,也没有太多的帮助。有可能患者懂了更多,但还是走不出来。

这个时候要想办法让患者跟失去连接的身体重新建立连接,跟曾经让他把自己用个铁皮盒子装起来的那些伤痛建立连接。这个过程当然也是很痛苦的,但是每痛苦一次都有价值,每痛苦一次都让他在现实中更有力量,让他的心一点点的复苏。心活过来了,人就活过来了。

所以,《我的忧郁青春》的女主角他虽然后来没有找心理咨询师了,服药也没有帮到他,但是他通过心灵的写作,自己帮助自己在内在去面对了那些伤痛,自己帮助自己穿越了那些伤痛,所以,不管是咨询师的帮助,还是自救,去直面那些最痛的,不逃避,慢慢去,让那颗心在痛中可以复苏,可以复活,这个是重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