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教给我们的教育智慧
谁说《论语》只是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细读《论语》,里面藏了很多教育的大智慧,读完令人脑洞大开。
我是《论语》,快来读我!一、好老师要好学深思,对问题有正确而独到的见解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
这是子夏和孔子十分有名的一段对话,很多人都听过,也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其实我们的理解都是有偏差的。
天生丽质的美人,一袭白衣就绚烂夺目。白色不是没有颜色,纯白色的东西无暇,就是最美的。 其他的色彩,都是因为有白色作底,才可以衬托出它的美丽。这句话是说内在素质的美好的最重要的都是具有颜色的,但没有“礼”作为白色的底,任何美好的色彩都没有依托。
子夏和孔子的对话是在说“礼”,但也说了事物表和里的关系。对于教师来说,还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做教师本来就是一件美好而崇高的事情,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就是外在的色彩,都因教师的本质而美。
老师,首先就是个学习者,要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其次是个读者,要静心凝神地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最后才是个教者,高屋建瓴,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回归教育本真的状态。最终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逐渐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我是子夏,我做过帝王的老师。二、教育的起点是教给孩子善良和真诚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文是指外在,质是指内在,这句话是说,内在纯洁了,外在的装饰才会有美的依托,一个人就能够成为谦谦君子。
善良是一个人最有价值的财富,但是比善良更为重要的是衡量“善良”的标准,要拿捏好与人相处的分寸,有几份感情做几分事,虽然真诚善良,但绝不是“滥好人”。
在论语中体现出来的善良和真诚的教育智慧有三个方面:
1、看见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
必须让孩子学会忠诚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看的清自己有几分感情,做事的时候才能拿捏的准确得当。有的人很善良,竭力地去讨好每一个人,最终忙忙碌碌,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好,然而这样“便利贴”似得好人,往往还得不到别人的尊重。教会孩子直观的面对自己内心的感受,这样他们就可以做到对人对事有几分感情,就做几分事,既不冷到自己,也不热到别人。
2、善于沟通的理性
人与人交往的时候对彼此都是有所期待的,坦然地说出自己的期待并不是一件难为情的事情,同时也要学会注意到对方的要求,理性地与人沟通,这样是一种对自己和对别人的真诚,同时兼顾沟通,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高超而有效的处世哲学。
3、遵守规范的自律
人类社会中有许多不成文的规范需要遵守,虽然在适应规范的过程中,必然会丧失很多个性,但还是需要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因为这是一种生存的共识。
公众场合该如何,与人交往该如何,社交礼仪是什么等等都是每个人多多少少应该了解的常识。
这三点做到了,一个人就能够保护好自己,又让别人舒服。
告诉你,人际关系真的很重要!三、教育的重点是给孩子与人相处的方法和原则
☟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子夏说:夫妻相处和谐,对父母孝顺,对君主和国家忠诚,对朋友言而有信。能够做到这四点的人,即便是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知识,这样的人一定很有学问。
这段话讲述了处理四种人际关系的标准,学习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所有的知识,都不能离开人与人之间相对的关系。一个人不管念多少书,他都要活在人类社会里面,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言行若是不能恰到好处,念再多的书又有什么用呢?
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人IQ很高,但是情商不够,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情商的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知易行难,要多思考,多实践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人践行
☟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
“小人儒”缺乏志向,苟且偷安,而“君子儒”胸怀天下,内有沟壑。
有很多的人,考试的成绩很高,然而做人做事却没有格局,这是因为没有人告诉他,学到的那些知识应该如何应用。
教育孩子时,不仅要让他们学会生活中简单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往上提升自己的理想。要让他们明白,学习并不是为了考一个漂亮的分数,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格,开阔自己的胸襟。
学到的知识应该内化为他们面对世界的底气和智慧,这样他们今后才能体会万物,纵横捭阖的时候才会更加自如。
写在最后:
其实每个人随着生命的发展,都在不断地立志,不断地成长,确保这个过程正常进行的关键就是不断的阅读和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一个人的成长才不会停止。
虽然论语中的智慧都是寥寥数语,却内有乾坤,可以变幻出万千世界,我们唯有潜心修读,不断汲取其营养,才能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到通向成功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