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子述

《学圣人局量》浅述 录音整理稿,阅之发现需要修正处,敬请告知

2018-06-24  本文已影响165人  南无韦陀菩萨

第一讲

《学圣人局量》,这篇文章它综合了佛、道二家,《下学梯航》也是综合了儒、释、道的一些内容,因为刘止唐先生他本来就是儒、释、道三家都学、都弘。三教合一的思想在中国是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的根基是在道文化,而儒文化也是从道文化分化出来的。最早的像炎、黄二帝这些都是道文化的祖师,慢慢才演化出儒家文化,所以儒家文化到了孔子才正式推出来,道文化是最古老的。从道文化里面又演化出医家(医学),医学也是从道文化分出来的,儒学也是分出来的,包括兵家其实也是道文化演化出来的,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基在道文化。到了西汉、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三教格局就建立起来了。格局建立起来之后三教互相交流又互相纷争,但是互相交流、互相融合是一个主题思想,虽然有纷争但它还是其主题思想,所以《下学梯航》里面止唐先生就单独列了一门《学圣人局量》,他这里面列举了五大心:大慈悲心、大广大心、大清净心、大方便心、大柔和心。前三心都是佛教的思想:大慈悲心、大广大心、大方便心。那么后面两位大清净心、大柔和心这个属于道家的思想,清净、柔和这都出自于《道德经》,大方便、大广大、大慈悲这都出自于佛经。那么这五大心都是圣人之心,所以我们要想学圣、学贤当然就要慢慢开启这五心。你具足了就是圣人了,你没具足就是贤人,具足了就是圣,开启这五大心是成圣成贤的开始,所以他的题目叫《学圣人局量》,就是学习圣人局量。什么叫局呢?局就是格局,什么是量呢?量就是气量。“局”,详细说就是指的我们认知范围的大小,因为我们的认知范围是有大有小的,也就是人的见识是有大有小的,有的人见识大,有的人见识小,有的人说:头发长、见识短嘛,我只是举例子,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对的,他这实际上是讲的见识的大小。有的人见识远大,有的人就见识短浅,那么这种见识就决定了他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所以这就牵扯到世界观、价值观,那么这个格局,这个格在《大学》里讲的这个格,格物致知,就是讲格物的那个格物,那么这个格怎么解释,格实际上就是认知事物的程度,认知程度的高低。因为每个人认知事物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所以《大学》里面讲格物的时候,格除我们的烦恼,格除我们的贪、嗔、痴,格除我们的习气,因为随着你格除烦恼的这个程度,你的见识就不断地增强,然后就建立你的格局。一个人的格局大小根据你断烦恼的程度,你的烦恼断的多格局就大,你的烦恼革除的少,你的格局就小。换句话说,烦恼重的人他的格局就小,烦恼轻的人他的格局就大。有一次,我在一个群里,一个人说“我没觉得我有烦恼,我觉得不苦”,佛教里面这叫不明苦中之苦,谓之苦苦,这人就是苦苦之人,你想你在六道轮回里面能不苦吗?只是不知道而巳。

儒家讲的“格物致知”,当年王阳明读《大学》的时候,读到格物致知,怎么格物呢?那时候他小不懂得,他就跑到山上去割竹子,他 是江西人,江西竹子很多。一个人拿着刀上山了,他就割、割、割。割了三天三夜都割昏了,人都累昏了。哎,他就明白了,他说这个格物不是格在之物,外在之物怎么格的完呢?格不完!就像我们周游世界一样,穷尽我们一生也不可能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只能是有选择性的,到某些地方。王阳明就明白了,不是格心外之物,是格心中之烦恼。这就是格物致知,格心中的烦恼。量就是讲的气量、气度,就是心量的大小。你的认知范围大,你的心量自然就大;你的心量大,认知范围也就大。它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要学习圣人的格局、气量。圣人的格局气量要具备哪些呢?五大心!大慈悲心、大广大心、大方便心、大清净心、大柔和心!这五大心就是圣人的格局与气量。那就要从这五大心开始,从这里入手。

下面我们就具体看一下,学习圣人的格局气量第一:大慈悲心。这是佛教的概念,【大慈悲心:慈悲,仁也;仁,人心也,天理良心也】。他首先解释什么是慈悲,什么是慈悲呢?仁也。他首先就用儒家的法来解释,这叫儒佛互释、儒佛互参、相互解释、以儒释佛或以佛释儒,这在过去,是很常见的,当然现在也很常见,互相解释便于理解。特别是在佛教传入的最初时期,以儒释佛或者以道释佛很普遍。佛教刚传入,大家对佛教还不是特别理解,所以就用儒家和道家的观点来解释佛教,这在两晋时期是最兴盛。以两晋南北朝六朝时期,那时叫格义学说。因为“仁”大家知道的比较多,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仁”在字典里的解释就是就是两个人,一个单人旁,一个二,是两个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它就代表了全体的人。所以儒家就从这里开出去,说仁者爱人,和称仁爱。仁爱之心为仁。儒家讲扩充仁爱之心,扩充到什么程度?扩充到佛教讲的没有我执了,这就叫慈悲。儒家主要是体现仁道,立足于仁道,所以主张慎杀。佛教当然也是立足于仁道而扩充到六道,所以主张不杀。这是儒家佛教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因此佛教讲的大慈悲心比儒家讲的“仁”要广大,因为它扩充六道。“仁人心也”是详细解释“仁”,就是对所有人的一种爱,就是你的爱心要扩充到对所有人的一种爱,这是仁的一种体现,到了这个程度你就达到“仁”了。儒家里面《论语》第十二章里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是讲扩充仁的方法,成“仁”的方法。这个仁怎么达到呢?孔子提出来:克己复礼。用这个“礼”是比较好做(好实践)的方法。礼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的礼,外在的礼仪,包括祭祀活动。还有一个是内在的,就是我们这个心要合适、恰当。用礼来规范我们的行为,规范到一定程度,这个仁就出来了,所以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看下面“天理良心也 ”。天理良心,这个我们经常说,在《孟子》里面提到“致良知”,良知良能,所以说天理良心缘于《孟子》里面的良知良能。到了宋明理学的时候他就提出天理良心来,但都是离不开《论语》和《孟子》。《论语》和《孟子》都是缘于孔子的思想,因为孟子也是传承的孔子之学,这个天理良心实际上指的是他这个忍人之心。这个仁爱之心是上天赋予的,其实说上天赋予的这个就有点神秘色彩,其实不是上天赋予的,是人的本性。像西方讲的天赋人权,天赋人权并不是说上天神授,不是那样的,他实际是强调了我们人的本性,是自然的一种流露,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自然流露了呢?是因为后天的烦恼给染污了,所以这个天理良心就不显现了。那么怎么让它显现呢?就要格物自知,要恢复它那个自然的本性,所以王阳明提出 “致良知”,要让我们这个良知良能显现出来,天理良心就是我们这个人本具的良知良心。换句话说,人的这种慈悲之心也是我们本具的,为什么我们不具备了呢?按佛教来说是被贪嗔痴给覆盖了。因为被这个贪嗔痴覆盖了,所以说慈悲之心就没有了。那怎么办呢?就要开启它。佛教讲三皈五戒,三皈五戒实际上就是讲开启慈悲心的一个方法,就是讲不杀生,不杀生就是方法,先不要杀生,由不杀生开始,慢慢地把你这个同情心起来了。从不杀生开始,然后慢慢再把内心的嗔恨心去掉,哎,慈悲心就出来了,它是这样的,是一步步来的。

凡人必有忍,然后念念事事唯恐人不知好歹,这句话讲的就是说人啊,必须要有忍爱之心,因为你有了忍爱心之后,才能念念事事,念念事事,就是你每一个念头,每一个心念,乃至对每一件事,事事吗,每一个念头,每一个事情,唯恐人不知好歹,啥意思啊,他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讲的,唯恐不知别人是好是坏,其实不是那样的,是指人的体谅之心,要体谅人家就是对你的每一念,对所有的事,你都要去体谅,因为你通过体谅才能够去考察,考察什么考察,自己的这是心念是好是坏,是好是歹,是这样的啊!不是说你去考察别人是好是歹,通过这些事情来看到反观自己的这个心念好坏,好和歹。他这个就是讲的格物自知,诚心正义吗,诚心正义:诚其心,正其义,要让自己的这个心念至诚,诚就是至诚,正其义,就是让自己的心念正大光明,就是诚心正义,他是这样的话,更能进一步的扩充我们人的忍受慈悲之心,一念一动唯恐得罪于人,这是因为你前边讲的,当你面对每一件事的时候你要看住自己的心念,看住自己的心念,所以说你才能够一念一动,实际上指的你的言行,就是指的你的每一个言行,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行为唯恐害怕把别人得罪了,得罪别人什么意思啊,他这个其实说得罪一个人不是说他害怕得罪,他指的是动了不好的念头,大家注意啊!动了不好的念头,因为做事情对事不对人,对事不对人其实没有得罪了,得罪这一说,说我们这个人往往落于这种错误的看法。我是不是把他得罪了,其实没有,因为事不对,所以说这个时候,为什么你要看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看住自己的心念,你是不是要得罪他,你是不是想害他,说你是不是想诬陷他,你是不是想诽谤他,对吧。你没有吗?如果你没有就不叫得罪,如果你现在动了坏念头,那就叫得罪了,我没有动坏念头,那就不叫得罪。

你这个事情不同意,对事不对人嘛,也不叫得罪人,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这个事情,要不然的话,你就不敢做事情了,你看好多人为什么不敢放开手脚去做事情啊,为什么?就是错误理解了“得罪人”这句话。所以这就是刚才讲的局量的问题,学圣人局量啊。如果你老是害怕得罪人,你这个局量就小了,格局就小了,只有你上升到对事不对人,这个见识,你做事情就能做好,你的格局就提升了,这也是我们做事修行的一部分。有的人就不敢说,不敢做,局量就小了,你把自己给捆住了,把自己给绑住了,通过这句话,重点要看自己的心念,你是不是一种慈悲仁爱之心,你还是动的贪嗔痴的心念。如果你动了贪嗔痴的心念,你就是说好话,那就是虚伪的话,如果你没有动贪嗔痴的心念,你用的慈悲仁爱之心,你就是打他骂他也是功德,大家注意这点啊。为什么祖师大德打人骂人都是功德呢?就再这里!因为他们用的慈悲仁爱之心。那么如果你没有慈悲仁爱之心,你心里面装的贪嗔痴,你天天说好话,都是虚伪的,都是罪过,没有功德。

【至于忠孝友悌,大伦所在,其不忍一念相欺,不敢一念怠肆,更无待言矣!】

前面这两句话实际上就把我们这个待人接物啊,一言一行,这个要求、标准、方法都给大家说了。下面到了“至于忠孝友悌,大伦所在”讲五伦嘛,五伦就是大伦,大伦啥意思啊?就是讲的根本伦理,根本伦理关系。你看比如说:父慈子孝,你对儿女要慈,长辈对晚辈要慈,那么晚辈对长辈要孝,叫父慈子孝。做事就要“忠”嘛,忠恕嘛,对人曰恕,尽己曰忠,推人曰恕,忠恕,什么意思啊?就是说你待人接物,要尽心尽力,这就叫忠,如果你没有尽心,你敷衍了事,这就叫不忠,所以你看这个“忠”,忠者中也、正也。啥意思啊?就是你的这个心,是中正的,你尽了全力了,叫尽心竭力,又是中正的,这就叫忠,那么你所做的这些事情啊,就是忠,就是忠的行为。那么什么是“恕”啊?恕就是推己及人,就是换位思考,这就叫恕。“友”,这个友就是讲的友道,朋友之间叫友道,是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前面这个“忠”是指你做事,对待这个工作,这种伦理关系,你不管在哪里做事,你一定要尽心,把事情做好,就尽了忠道了,你不论是国家主席还是一个环卫工人,你只要把你的事情做好,就尽了忠了,尽了忠道了。那么友道,你对朋友尽了心了,就是友道。“悌道”指的兄弟姐妹,同胞嘛,同胞就属于悌道,就是你对兄弟姐妹你尽了心了,就是悌道,尽了悌道了,反之就是有亏,亏了悌道,这是讲的五伦嘛,五伦关系。这五伦关系就是根本的伦理关系,就是你对根本伦理关系啊,其实就是尽心,你尽了心了,按照这种伦常关系啊,去做,尽心去做,你就完成了伦理关系。但是有一个,不要越位。这里面还有一个,不要越位,你越了位了就回不了这个伦常之道,不要越位,如果你过了,越了位了,你就出力不讨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是说你没在这个伦理位上,你去做,这叫越位了,越了这个伦理之位了。当面对这个五伦,根本伦常的时候,“其不忍一念相欺,不敢一念怠肆”,你看面对根本的伦理关系,“其不忍一念相欺”,你肯定不忍一念相欺,你欺骗朋友,你欺骗你的父母,你欺骗你的兄弟姐妹,你肯定不忍一念相欺,如果你欺了,你欺骗了,就违背了这个伦理大常,违背了大伦。违背了大伦就会消自己的福报,就是越是大事情,消自己福报越快,如果你坚持的话,你的福报来的也快,这是一样的。“不敢一念怠肆”当你面对这种根本伦理关系的时候,你不但不敢一念相欺,也不敢一念怠肆,“怠”就是懈怠、放松。这个“肆”,就是肆虐,实际上讲的就是不敢放肆,不敢一念放肆,放松,就是要认真严肃的,尽心嘛,尽心尽意的去面对这些。

“更无待言矣”那就更不要再说了,为什么呢?因为前面讲了念念事事,一言一动你都要给返观自己。他这上讲的就是通过这些事情来扩充我们的仁爱慈悲之心,为什么仁也,不忍一念相欺不敢一念怠肆,因为这是仁爱的体现嘛,说这个儒家仁爱礼智信,这个人是儒家的纲领,是他的中心思想。孔子《论语》这一部书包括孟子他都是要我们完成这个忍的,所以这个仁啊,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而曰大慈悲者由一念以及于念念,由一事以及于事事,俱是此不忍之心。而曰大慈悲者,大慈悲这个大,就是指广大,广大的慈悲,什么叫广大的慈悲就是《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四相这就是广大的慈悲了,因为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慈悲呀不广大,所以我们一般要先开启启启发同情之心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就是孟子讲的恻隐之心,像开启同情恻隐之心,慢慢来,一点一点来,有同情侧隐之心慢慢开始进步。最后要去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时候广大的慈悲才能起来,所以说他讲的由一念,由一念一念慈悲,一念同情一念慈悲念念慈悲,一念同情念念同情。比如像我们放生一念同情,念念同情。这个放生其实就是培养那一念同情之心。我不想杀他,我要放生他,这就是培养那一念从那一念开始念念。然后由一事以及于事事。你比如说放生,放生是一件事情,然后每一件事情。你比如说走在市场里看到人在杀鱼杀鸡,你一念不忍给它念阿弥陀佛就在那一念哪,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一念呐。通过这个事啊?然后碰到所有的事情,以及与事事俱是此不忍人之心,你不忍杀他呀,所以说你给他念佛,念皈依,比如下雨嘞天下雨了,你这一念不忍念佛念皈一,那些昆虫草木普润法雨。从这一念一事开展的来展开的,所以我们再接上前面《太上感应篇》一日三善语善,视善,行善其实这就是一念以及于念念由一事以及于事事。一日有三善,语善,视善,行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反之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这是真的,所以说就从一日一善开始从这一念开始从这一日一善开始其实后人设的功过格就是培养这个不忍仁之心,俱是此不忍仁之心,你不忍她受伤害,不忍他被杀也不忍她过的不好对吗?你不忍他过的这么烦恼,不忍你不忍心是不?我很不忍心,就是从这开始慢慢慢慢的你这个仁爱慈悲心就起来了,我执慢慢就破了,因为你不忍,不忍仁之心,其实就破我执了。如果你有我执很重的话,你不觉得她你不以为然,你不觉得他难过,不觉得他受了伤害。看最后,所谓昆虫草木不可伤,尽其性以尽人性物性参赞化育,皆以此为根本。所说的昆虫草木,不可杀你看昆虫不可伤害这个大家好理解。这个草木,不可伤生不可随意折取这是啥意思?因为这是生命物命,像保护爱护花草树木这都是培养不忍仁之心的。因为草木他是这样的,他有性无命,像六道众生他有性有命。这个草木它为什么能生长?因为他有性但是没有命因为他有性无命所以说你在去摘树叶的时候,他没有痛感他不痛,但它有性它能生长,大家注意它是这样的。像昆虫这些众生鸡鸭因为它有性有命,你伤害它时它有痛,因为草木有性无命,所以他不痛所以不可伤因为他都是有性的嘛,所以不可伤它这个性的是什么?就是说它是活的,大家注意因为它是有性,所以它是个活物。向外面长的这些树,它是活物叫活物活着的一个物,活着的活物,所以你不可伤不要轻易去伤害它不要随意去破害这些活着的东西哪怕是一棵树,一棵草都是要有必要的时候才可以砍伐树木是这样的,这是一层关系还有一层关系这些树木有一些附着的一些神灵。草木有草木神树有树神,草木附着草木神。啥意思啊?就像我们人要修这个房子的目的干啥?我们要用是我们人用的,这些房子人用的  ,像我们大家有寮房,为什么有寮房?那个房子是我们人住的地方。那么草木那棵树是谁住的地方?是神住的地方,他就是依那棵树或者依那颗草为房。你随便把那棵树给砍了,等于说把他那个房子给推倒了,这叫强拆,不准强拆的吗?现在国家规定不准强拆一定要符合法律先商量好了,所以说过去像砍柴提前都要讲,提前说,明天我要上山砍柴了请土地山神先通知它们,让它们先离开,别打搅它们的清净。人家正在家里睡觉呢,你抗抗给砍了。

第二讲

我们学习了“发慈悲心”。它这里面是学习圣人的局量、格局、气量,具备五大心:大慈悲心、大广大心、大方便心、大清净心、大柔和心,这是圣人具备了五大心。具备了这五大心,也就是成就了圣人的格局和气量。

今天我们就接着学第二大心:“大广大心”。什么是“广大”?他下面解释:【广大,谓度(duo)量也。】他这个度(duo)量,其实就是指的我们的这个度(du)量,度量要广大。因为这个“量”,它是讲的人的气量,什么样的气量?广大的气量,它是这样的!这个广大心,其实就是我们通俗讲的心量大,广大,广大无边。

【古人云:“有大量者,始有大福。”量小者,居心狭隘,见理不明,气质刚躁,止知有己,不知有人,止徒利己,不顾损人,自恃而不服,善自私而不谅人,自小而不容人。】这一段就是讲的“量大”与“量小”的不同。

先看上一句:“有大量者,始有大福。”他这里在佛教里说的比较清楚。他说“什么是最大的福报?”“心空无住者”,福报就大。“心空无住”,《金刚经》里讲的很清楚,就是:“菩萨不受福德,故得福甚多。”为什么菩萨不受福德啊?为什么不受啊?因为菩萨于住福德不生染著,就是他不执著、不贪著、不贪恋,所以他的福德就广大。那我们为什么福报小啊?就是因为我们贪著、执著这个。就是像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叫“施徳不望报”,《道德经》也讲“以德报怨”,这是讲的“量大”;“施德望报”,他的量就小了。为什么量小了?因为你心里还想着“我对别人好,你对我也得好一点。”这是“施德望报”,这个量就小。“施徳不望报”这个量就大了,当然这个不容易,按照《金刚经》讲的话,得要破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破了这四相,才能够做到这一点。你有我就做不到,要真正的做到这一点,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那怎么办?都要从慢慢、慢慢的做,一点点的做。按照儒道的精神来讲的话,最初从哪里做?从行善积德,就从这开始。前面《太上感应篇》讲:“视善、语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视善”是什么?“视善”就是你要看得到,你要发现别人的美,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视善,你满眼里没有好人,那就麻烦了;“语善”就是说话要说和合语,要说柔软语,说慈悲语,爱语,不能说那些恶语,秽语,不能说奉承话,这就属于善语,这是语善;还有一个“行善”,“行善”就是你的行为要符合善道;这叫一日有三善,视善、语善、行善,就从这里开始。慢慢的你的福报起来了,其实心量慢慢就大了,慢慢的就能包容别人了,宽恕别人了。宽恕别人,就是放过自己,因为你不宽恕别人,你就难过啊,放过自己,其实就是让自己好过点。怎么让自己好过?就是宽恕别人,要不然你就难过,这就是宽恕别人,放过自己,这就是养生之道。你看过去那些福报大的人,他的度量都大,要不他容不下的。你看不能容人的人,他的福报即使来的快,去的也快。一个国家是这样的,一个家族是这样的,个人其实也是这样的,你要从长远看的话,它就是这样。他对比着讲,前面讲“量大的”,这下面讲“量小的”。

看:量小者,居心狭隘,因为气量小,心量小就居心狭隘很狭隘他的思想很狭隘,见识很狭隘。狭隘是什么?就是目光短浅,看的不远,量大的人,他看的就很远。见理不明,前面这句讲的居心狭隘讲什么?讲,目光短浅。见理不明,就是讲的见识短浅见识低,为什么见识低?见理不明,他不明事理,不明白事理,他就见识短浅,因为见识短浅,就是目光狭隘是相辅相成的。然后,气质刚躁这个气质刚躁是指性格,脾气,性格,脾气就是刚强急躁。刚强急躁。刚就是刚强。躁就是急躁,急躁刚强。刚强就是刚强难化他不柔和他刚硬,很刚硬的人,他福报就差。下面接着止知有己,不知有人,什么意思这种性格的人,他只知道有她自己他心里不会装着别人的。你就叫止知有己,不知有人。所以说他就不能换位思考,不能去体谅别人,不能理解别人,当然就不知道去关心别人。一般这种人就叫情商低按现在的话说情商很低,不会照顾别人。只徒利己,不顾损人。他就只知道利己对自己好,只要对自己好就行不顾损人。他就只知道利己对自己好,只要对自己好就行不顾损人,就是哪怕损害了别人,他也无所谓。顾,他根本看不到不管他,只要对自己好,哪怕损害别人也没关系的就这个意思。这句话简单讲就是损害别人利益来自己获得利益,这叫损人利己。接着“自恃而不服”自恃,恃就是依恃,什么意思?就是仗着,什么意思?就是自以为是,觉得自己不错,觉得自己很能干这叫自恃,自恃能干。觉得自己很有本领而不服就是不服别人啊!这种人自以为是,难以跟别人打交道,人际关系就不好。他就不知道跟别人怎么打交道凡这种人像凡是这种性格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他的人际关系都不好。还有不服的这种人也是相连的,不服人的人都是自以为是的人像这种按照佛教讲的话我执太大了,我执太重了自我太多了。接着,善自私而不谅人。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太自私了,自私自立吗!他擅长自私自利,当然也就不谅人也不能体谅别人,谅解别人,去理解别人,他理解不了的。他满眼的净自己没法去谅解别人。“自小而不容人”指的是什么?他自己心量小他就不能够容忍别人,所以说我们要想锻炼这个人,锻炼这个心量大 ,就要从容人开始看的惯,善于去宽恕别人,学会吃亏受气,这样才能锻炼容人之量。像心理学讲的接纳去训练接纳,接纳别人,这个接纳别人其实就是看得惯,你要学会去理解别人这样的慢慢的通过训练心量就大了。心量大了之后,你烦恼就少了,你跟别人相处也就好了,因为你不容忍的话,跟别人是没法相处的。你自己痛苦,别人也烦恼。下面“能有度量必自平日反躬自责之人。”前面讲的是心量小多严重。其实是选人,而不利己,你选害了别人,其实最终也没利到自己就是说对别人不好对你自己其实也不好。那怎么办呢?怎么才能让自己肚量大呢。他下面就讲了能有度量必是平日反躬自责之人。就是肚量大的人啊,一定是平时返躬自责的人。你一定是平时经常反省自己。反省,反躬就是找自己的错,就是反省自己我哪个地方做的不到位啊,自责自己责备自己,什么叫自己责备自己,就是说不去责备别人,就是找自己的错,像《论语》上吾日三省吾身,那个就是反省自己啊,不断的反省自己,还有像讲的那个克己复礼,克己复礼都是反躬自责。像佛教讲的这个忏悔都是这样的。忏悔,忏悔就是通过反省是不,来认识自己的错 ,来忏悔啊。如果你不反省,认识不到自己的错,那你怎么忏悔,那就不是忏悔了,所以说这个反躬,反躬自责这个很重要,实际上反省检讨自己。像禅宗讲的要觉察自己的心念,观察自己的心念。《心经》上讲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你要时时照见自己的心呐,所以说吾日三省吾身,要从这个理训练这件事做的对不对呀,这句话说的合不合适。慢慢的从这里开始,最后到照见自己的心,观照自己的心念,它是这样的,它是由粗到细的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心的时候,功夫就比较细了,所以做功夫都是从粗到细最后到什么,你能够看到自己的心,观照自己的心。

看自己,看自己的不是啊,哪地方做的不好啊,其实主要还是看住自己的心,别人骂你了,打你了,你起烦恼了吗?起烦恼没有啊?别人很亏待你,你吃了很大的亏了,你起烦恼了吗?这叫【反躬自问】,这个实际上就是训练我们的心。反躬自问到一定的程度,你就【问心无愧】。能做到问心无愧,你问心无愧了,其实你的心就安了。你看忏悔得心静,忏悔得安乐。你问心无愧了当然你就安乐了、清净了、安乐了。孟子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们做学问干什么?就是求一个放心嘛,安心。佛教怎么讲?佛教讲无心,无住、无念、无相,这个心了不可得,这个功夫就更高了,比这个“放心”功夫又高了。

【任他无理相加,都全然不理。】

这个实际上是讲修忍辱的,《金刚经》上也讲了,佛在做忍辱仙人的时候,忍辱仙人,一次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歌利王(有一个国王)他就不高兴嘛,拿那个剑啊就割他,割他的肉,你看当时佛就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我们有四相啊,你割我的时候,我们有烦恼,没有,不起嗔心。这就是忍辱波罗蜜啊,因为你没有起嗔心啊,这叫忍辱波罗蜜,所以你这个忍辱就到家了。如果你起了嗔心,那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吧?所以这个忍辱啊,叫忍辱波罗蜜。什么叫忍辱波罗蜜啊,就是你忍辱功夫达到圆满了,就是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就是忍辱了。那布施波罗蜜也是一个意思,你真正的施德不忘报,就是布施波罗蜜了,你的布施就圆满了,如果你心里还求一个回报,那布施还不圆满。所以圆满布施,圆满忍辱,是以这个为标准,无四相,没有四相。所以他这里讲的【任他无理相加,都全然不理。】其实目的就是让我们达到圆满忍辱的程度,如果说你还要理一下,你心里还动一个念,还起一个烦恼,你这个忍辱还不圆满,这个很不容易,太不容易了。所以说这个忍辱啊,就是忍无可忍,什么叫忍无可忍啊?就是没有什么可忍了。忍到没有什么可忍的了,就叫忍无可忍,这才叫忍辱来。

现在这个解释忍辱,正好相反是吧?“再这样,我忍无可忍了,我要动手了!”真正的忍无可忍是没有什么可忍的了。你没有四相了嘛,还要什么可忍啊?

这一大段,从怎么来成就我们这个度量的,怎么让自己的心量大呢,就是这样,修忍辱啊,怎么修忍辱啊?就是你要反省,反躬自责嘛,要反省,反省自己,检点自己,这么来的,让自己看自己的错,找自己的错,然后让自己问心无愧。这个就是说按唯识学来讲,我们能够看别人的缺点,你看到了别人的缺点了,我看不惯,起烦恼了,是吧?你起烦恼了,就是你看不惯嘛。为什么你能够发现看到别人的缺点,为什么你看不惯啊?就是因为你这个八识田里就有这个业。你本身就有那个业,你看到别人缺点了,说明你八识田里也有这个类似的缺点,就是说表面上你是看到别人的缺点了,其实是对方的缺点是一个镜子,映现了你内心的缺点。所以叫阿赖耶识自做现嘛,他是映现了,他是缘嘛,对方是个缘,他这个缺点是个缘映现了你内心这个因,然后因缘产生果,你烦恼了,是这么来的,你这个烦恼是这么产生的。对方不过就是一个外缘,他映现了你内心的这个因,你有缺点的这个因,映现了,所以你起烦恼了。佛怎么没起烦恼啊?观音菩萨,你看不管什么人去拜他,他都是笑眯眯的,是吧?他没起烦恼,为什么?因为他内心清净,他没这个因了,无论是好人坏人,到他面前都是一视同仁,就是这样。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反省自己的原因,只要你起了烦恼了,说明你内心里面一定也有这个缺点,要不然你不会起烦恼的。你说佛,能不能看到我们的缺点啊,能看到,看的比我们更清楚啊。但是佛清净,所以不起烦恼。因为我们不清净啊,我们也有这个烦恼啊,所以我们就起烦恼了,我们也有这个缺点,所以我们就烦恼了,是这样的。所以说你起烦恼了,你不要怪别人:都是你惹的我。没有,不是别人惹的你,别人只是映现了你的缺点,然后你烦恼了,大家一定要认识这一点啊。你认识这一点之后,你才能够看得惯,你才能看得惯别人,要不然你看不惯的,哈哈哈,大家一定要注意啊,你必须有这个认识才行啊,这个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啊,要提高认识,你才能看得惯。

【至于君父大伦所在,以及兄弟朋友,犯而不校,更不待言矣】什么意思?因为前面讲怎么扩大心量,怎么修忍辱,怎么反省,这些基本的方法,下面具体的讲【君父大伦】大伦,就是根本伦理关系,君臣是一个大的伦理关系;父子是一个大的伦理关系,还有下面兄弟朋友,也是一个大的伦理关系;五伦就是五种根本伦理,兄弟之间就是悌道,朋友是友道也是五伦之一。这些大的伦理关系,我们怎么面对呢?下面引用了《论语》的话【犯而不校】,犯是违犯,别人惹了你,侵犯了你什么权利或者伤害了你,但是不校。【不校】就是不跟他计较。别人侵犯了我,做了对不起我的事,但是我不跟他计较,因为前面讲那么多了,像你要反躬自问呀,检点自己的不是,你要扩大心量,要容忍呀,能够面对自己的父亲,兄弟姐妹,你的朋友,当然就能原谅他们了。话又说回来,有时这些家庭伦理关系反而更不好相处,很多人他工作上干得不错,但是家庭关系可能处理的就很棘手。例如历朝历代的皇帝,很多皇帝是很能干的,特别是开国的皇帝,(特别是前几任皇帝)都是很能干的,他在外面很能干,但是在家里不能干,家里一塌糊涂,后宫经常失火。包括现在也是这样,有的人在外面很能干,但是家庭关系处理的不好。可以处理好家庭关系,真的不容易。特别是讲的忍辱很重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唐朝的时候,唐明皇,李隆基,他登记基之后就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过去的皇帝,每年都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祭祀道教的碧霞元君。他祭祀完下山,听到有人说泰山脚下有一张姓大户人家,五代同堂,几百口人住在一起,相处的很好,关系很融洽。李隆基心里很好奇:我这个皇帝管天下管的很好,但是后宫就管不好,我去向他请教一下,他们是怎么治理这么大一个家庭的?他就亲自拜访到这个张家去了,你们家这么融洽,是怎么做到的?怎么管的?这个张大爷就说:陛下请把手伸过来。唐明皇就把手伸过来,张大爷就在手心里边写,写一个字忍,连写了100个忍。这叫张公百忍,“张公百忍”就这么来的。他就明白了,你要忍呀,不管怎么样,你都要全然不理,忍了再忍,再忍,百忍。百炼成钢,百忍就成了。家庭关系最大的方法就是忍,为什么?家里面不能讲理,家里讲理是讲不通的,你说做好来讲课,在家里是上不了课的,讲理要到那个课堂上。在家里讲理,没有用的。在家里要修忍辱,要以情感人。这一段就是讲大广大心。大广大心是怎么来的?就是忍辱。怎么来的?就是忍受委屈来的。你说这个人心量大,怎么来的?委屈撑大的。所以不受委屈这个心是大不了的;所以不干事儿,你这个心是练不出来的。必须要干事,历境炼心嘛。你要做很多事情,受很多委屈,然后把这个心给撑大了。你这个心量大都是委屈撑大的,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凡是历史上的那些名相,那些有成就的宰相,你说他没委屈?委屈最大了!上面有皇帝压着他,下面有大臣顶着他。这样肚里能撑船就是这么练出来的,他跟那些奸臣不一样,奸臣是整人的,凡是那些名相都是心量大的人。别人整她,他也不能去整别人心量大不大?跟那些奸臣不一样,奸臣你整我我也整你,名相不能这样,就受委屈呀,心量不就大了吗?所以我们要做很多事情。

是吧?要受这个委屈,慢慢慢慢你的心就大了,一年两年三年,十年八年,心量就大了。有的人就不行,他受不了就跑了,他受了委屈跑了,跑了就完了,就没练出来。所以受了委屈也不能跑,要善始善终,心量就大起来了。心大之后,你的能力就练出来了,它就是这样的。所以这个忍辱很重要。当然这里面反省也重要,因为你反省之后,你才能改进自己,你改进才能进步嘛。所以说我们每做一件事情就要反省总结。然后你受了忍辱,撑大自己的心量,那么你反省自己,让自己改正错误,不断的进步,它是这样的。这是我们学习的大广大心。前面讲的大慈悲心,它就配合起来,因为这五大心实际上都是配合起来的。因为你像讲慈悲,就说你不忍慈悲哪来的是吧?你要忍,你要有容忍之心,你才能有慈悲。你心量不大你是慈悲不了的。什么意思?都是有局限的是吧?你像我慈悲这个人不慈悲那个人,你这个心量就有限嘛。这两个是配合起来的。有大慈悲心才有大广大心,有大广大心才有大慈悲心,这两个是相配合的,相辅相成的。这就是圣人他格局、气量必备的。大广大心因为他的肚量大嘛,他心量大嘛,所以他就能看得远,所以他的格局就不一样。他的见识就不一样。因为你看得近看的浅,他格局就小了。好,今天就学到这吧。

第三讲

2018年3月13日 

下面我们继续学习《下学梯航》第九门《学圣人局量》,前面学习了“大慈悲心、大广大心”这两个大心。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大心“大方便心”,首先解释什么是方便:“方便者何?敏于事也,勇于义也”。他解释什么是方便呢,方便怎么解释呢?他用了两个角度来解释:第一是敏于事也,这个是借用的论语的解释,《论语》上讲的“敏于事而乐于言”,这个敏呢就是讲的敏捷、灵活,反应很敏锐,处理问题做事情很灵活,灵活处理,敏于事嘛,就是在做事情的时候,待人接物的时候,要灵活处理,而且你这个思维要敏捷,因为你敏捷才能够很好地把这个事情处理好,要是你要慢半拍,这个事情可能到位不及时。第二层意思是“勇于义也”,这也是借用论语的话,他讲的见义勇为,见义勇为就是出自论语嘛,见义勇为《论语》的解释就是凡是你见到、你看到是符合正义、符合正道的,这个勇就是勇敢地去做,《论语》上说“见义而不为非勇也”,符合正道的,符合公平正义的,你没有去做,或者没有去坚持,就不是一个勇敢的人,就是一个儒夫。这是从两个角度来讲的,一个是讲在为人处事的时候,你要灵活,处理要周到。一个是讲凡是符合正义的,你要勇敢去做,你不要怕,两个角度。一个是不怕事,一个是把事情处理好,这就叫方便。你看现在来看这个方便,这个方就是讲的方寸,方寸是指啥?就是要有分寸,这个分寸就是刚才说的要灵活处理,要有中道,要处理到位就是分寸。不能不处理,也不能处理过头了,这就叫分寸,把握好分寸,那么这个“便”呢,就是便利,便利怎么讲?你要用一些比较灵活的方法,你要想办法用一些比较灵活的方法来把事情处理的比较到位,分寸把握好,这个就是方寸。这个“大方便心”在佛教里面讲的比较多,佛教经常说“大开方便之门”,这就是讲的予人方便,予己方便,佛教提倡“广结善缘”,广结善缘就是要开大方便之门,要不然结不了善缘。下面再具体看“人世相与同居同游,同往来晋接,无非五伦中人”,他这个讲的什么?相与什么意思?就是相互来往,你来我往,相互打交道,叫相与,不是老死不相往来,是要经常打交道,谁也离不开谁的,确实是这样,特别是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发展很快,不要说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打交道非常频繁,所以离不开这个人际交往,所以我们人呢,当然心不能活,也不能太宅,是吧,不能当宅男宅女。下面讲“同居同游,同往来晋接”,他是讲三个方面,同居就是共同生活在一起,象我们现在在圆通寺,我们就是同居,共同生活在一起,哪怕你出去旅游,三日游,这三天大家也是共同生活在一起,同游,这个同游包括方面很多,不光是出去游玩,包括在一块学习啊、参加培训班啊等等的,这都算,同往来晋接,就是你来我往,我到你那里去,你到我这里来,晋接就是接待嘛,你来了我要接待,我去了之后你要接待我,往来晋接。无非五伦中人,我们这些人的交往都是离不开五伦关系的,这五伦关系,象君臣,啥叫君臣?就是上下级关系,有上级,有下级,

父母与子女这个关系,还有夫妻关系,还有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还有朋友同事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五伦,你看整个的社会所有的人当中不出这五伦关系,你看近得话呢,就是父母跟子女、兄弟姐妹、夫妻,这是比较近的,再往外,你在社会上有朋友、同事,你有工作的话,就有上下级,你在学校里面师生关系,就纳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大家注意啊,师生关系就等同父子关系,他是这样的,“天地君亲师”,父子关系等同师生关系,也是在五伦当中的。所以说整个的社会关系不出这五伦。下面看【五伦中人】所有的人都在五伦当中,没有哪个人超出五伦之外,【有尊卑大小,贵贱亲疏、贤否(pi)远近不同】,是《易经》六十四卦当中有一卦“否卦”。总起来讲,这五伦中啊,又有不同,有哪些不同呢?【有尊卑】有尊有卑,你看父母为尊,师长为尊,那么子女学生就为卑嘛。你看【大小】有大有小,有年龄大的也有年龄小的,大小。有【贵贱】这里面有富贵中人,有贫贱中人,以及【亲疏】大家肯定知道,有亲有疏嘛,你看按照中国的习惯的话,就是五世同堂,五世同堂过去是不分家的,那么五世之后就可以分家了,所以这个五世之内,就是五代之内啊,比较亲,五代之外就比较疏了,就远了,一般我们老百姓说的“五服”嘛,出了“五服”了,你看这个就不带孝了,五服之内就要带孝 , 有亲有远就是有近有远。你看这个【贤否】这个“贤”就是有贤德、贤能、贤惠,就是说这个人比较好。这个“否”啊就是不好、不贤德,没有贤能。【远近】也是啊,就是说不管那一伦关系中,都是有走的远的,有走的近的,你就是亲属当中,也是有远有近的,哪怕是兄弟姐妹,他也有走的近,走的远的,所以这个远近啊,实际上指的是情感来往的远近,你看远亲不如近邻,所以列举了这几个不同。

下面【如君父母,至尊至亲,竭诚竭力,敬慎服事。】这里举例子了【如君父母】“君父母”这里面包括了三层:一层是指上级,这个“君”就是代表了上级,不光是指的国君,也是指的上级,你的上司;一层就是父母;还有一层是包括师长,因为这个师长是归在父母里面的,大家注意啊,那么这三层伦理关系啊,就属于【至尊至亲】“尊”是最尊贵的,“亲”是指最亲近的,最尊贵的最亲近的。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父母”这个好说了,大家好理解啊,他生育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是最尊最亲的。长大了,你要学习要读书,就离不开老师,一生如果你遇到一个提携你的老师,那就好了,你这个学业啊、人格啊,各方面就建立起来了,是吧?叫【至尊至亲】。还有你毕业了,你要上班,如果遇到一个赏识你的上司,赏识你的领导,他能够提携你,教导你,那你工作能力上就会有很大的一个提高,所以叫【至尊至亲】。如果你这一生遇不到,当然你进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不是讲伯乐嘛,伯乐。那怎么办呢?就【竭诚竭力】“竭”就是尽全力嘛,全力以赴,“诚”诚心,你要竭尽你的诚心,“竭力”竭尽你的全力,竭尽你的至诚之心,竭尽全力来干什么?来【敬慎服事】“敬”就是恭敬、尊敬。“慎”就是讲的谨慎,就是要考虑周到啊,你要非常恭敬的很谨慎周到的去服侍父母啊,尊敬师长啊,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啊,这都叫“服事”,这段是讲的如何对待君亲师长,这三层关系,这三层伦理,你怎么去对待,怎么去面对,怎么去处理。你看过去舜啊,就是唐尧虞舜的舜,三皇五帝的时候唐尧虞舜,舜他是个后妈,他后妈就想害他,就一直想害他, 但是舜呢,一直对他后妈很尊敬很孝顺,终于有一天就把他后妈感动了,这就是竭诚竭力把她感动了。下面你看怎么面对

君亲关系,前面这句就是讲了一个原则,什么原则哪,就是竭诚竭力,敬慎服侍。下面就是讲如何进一步的去处理这些关系,他说了两个方面,【君亲而贤,能象其贤】下一句【君亲而不贤,匡救谕谏,能干其蛊】第一个是说,如果君亲师长(君就是你的上级你的领导,刚才说了就是父母师长)君亲如果有贤能那当然很好,他很明事理,很好。你看能象其贤,能象就是以他们为榜样,你要好好向他们学习,也要像他们一样,有贤德有贤能,一直为榜样。你看要是反过来君亲而不贤,假如说你的君亲父母师长他不贤,不讲道理,歪理很多。你给他讲道理讲不通,他没有贤德,他满口的不讲道理,那怎么办哪?那你这个做部下的,做儿女的.做学生的要怎么办哪?你看匡救谕谏,特别是不讲道理的父母,儿女是很难过的。还有就是遇到不讲道理的领导,员工也是很难过的,那怎么办哪?你看匡救谕谏,你不能任其不讲道理,(匡救匡就是匡正,纠正的意思)你要纠正他,(救就是帮助他)就是要纠正他,帮助他,帮助他才是救他嘛!谕谏就是你要开导他,谏就是一下对上阅谏,因为你是晚辈是员工,所以要给他讲道理,要改提建议的提建议,还要开导他。这个也是符合论语精神,你看论语上也讲过侍父母己谏,侍父母己谏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晚辈对长辈叫谏嘛!就是你看到父母做的不对的地方你要正面的说,正面的开导.正面的提建议,但是不能打骂,不能打骂父母哈,你不能打他骂他,哈哈。你要正确的跟父母讲道理提建议,这就是侍父母己谏,这个很符合孔子的精神。你看能干其蛊,这个蛊就是蛊惑,迷惑。就是说他迷惑了不懂道理,你看能干其蛊能够干预他的迷惑,能够开导他,让他醒悟,这个干就是干预。你不能任其所为,要干预他,让他不收迷惑。你看【做的十分周到,至使其君亲为圣人,忠孝事业,做到无古无今】这个可不容易,这个太难了,可以说是高度的难。做的十分周到,这个不用解释,这个好理解!做的很到位,你就尽心竭力了,那么达到结果呢,至使其君亲为圣人,忠孝事业,能够帮助上级领导和父母师长为圣人,忠孝事业。就是要向着正道而行,你看前面我们在学习朱之治家格言时讲到到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学习圣人,就是要以这个圣人为志向,志在成圣成贤,读书志在圣贤,忠孝事业,就是要做到忠孝,如果上级领导或父母,他违背了忠孝的事情,你要引导他,要开导他,让他回归到忠孝的精神上来,不要违背了忠孝的原则,因为忠孝的原则就是成就圣贤之路,圣贤之道,这个意思哈。做到无古无今,做到无古无今,无古无今,唉呀,这个不容易,无古无今是什么意思,如果你真正能够让你的上级领导或这个父母啊,能够沿着忠孝事业去做哈,成就圣贤的道路,那真是叫无古无今,什么意思呢,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那就超越了古今,成为千古完人,历史上还是有这样的人的哈,象孔子,是吧,孔子就是一个千古之完人。

【此臣子分内之事,不足为功】就是做到这些的话呢,是臣子,做部下的,做大臣的分内事,不是分外事哈,是分内事,你做为部下的话,做为下级的话,你匡救谕谏,这是你分内事,是你职责内的事,不足为功,不要以为你是有功,这个不容易,是吧,因为这个你从历朝历代来看,你看这个能够接受劝谏的这些皇帝啊,很少,是很少的,这个明君其实是很少的,大部分还是昏君多哈,明君少,凡是开国皇帝哈,大部分还是比较贤明的哈,再往后他就不贤明了,下面做臣子的就受苦了,但是即使这样,它上面讲的还是做臣子的还是要什么?你不管上级他贤不贤,你还是要尽到你的分内事,该要匡就谕谏的就要去做,也不要为功。

【凡事君事亲,十分周到,不得言方便也】为什么他不得言方便呢,因为这是分内事哈,就是说你做部下的去帮助上级,做儿女的去孝养父母,这是分内事,所以不得言方便,他不得言方便是啥意思啊,就是你不能够……因为这是你的分内事嘛,就是你必须要完成的一个任务,你看儿女对父母这个孝道,这是你的分内事,下级完成上级的任务,这也是你的分内事,所以你不能说这是属于大方便心, 是吧,不是你额外的事情,这个方便是指不是你额外的事,是你分内事,就是我做的很好了,这也是你的分内事,不是你额外的事,这句话是这么理解哈,不得言方便也,这是讲的如何事君事亲。

下面讲【此外弟兄朋友】,这是讲另外的五伦了哈,弟兄讲的是兄弟姐妹之间的五伦关系,伦理关系,朋友讲的是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其中亲疏厚薄,贤愚是非,断不能一同而视】他这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说从另外讲的话,兄弟姐妹之间,同胞之情,这个是属于什么,是悌道,父母儿女,属于孝道,朋友之间这个属于什么,友道,君臣之间属于臣道,各有各的道,就要各按其道来行事,这叫各行其道,你不能乱了套哈,不能乱了道,要各行其道,你要乱了道这就麻烦了哈,一乱了道,它就乱了伦理关系,这就很麻烦,社会就要乱,只要各行其道,社会就会太平。那么怎么办呢,其中兄弟姐妹之间的悌道,朋友之间的友道,这里面就牵扯亲疏,你看兄弟姐妹之间哈,他有走的近的,也有走的远的,有的还有老死不相往来的,是吧,兄弟姐妹之间,有的象人仇人一样,见面也不说话,不来往,这都是有的,是吧,还打破头的,也有,这些亲疏,有亲、有近、有远,你看厚薄,厚薄,你对我好了,我对你不好了,厚薄嘛,是吧,现在每逢过年的时候,发红包是吧,都有打架的,我给了你100块钱,他给了红包,回去一看,只有50块钱,好了,苦恼了是吧,就要吵架,这就是厚薄嘛 ,是吧,所以这个亲疏厚薄,还有这个贤愚是非,贤愚,贤,就是有的有贤德嘛,是吧,愚,有的比较愚笨,有的比较聪明,贤惠,有的比较愚笨,你看有的学习好了,有的学习不好了,学习好的就看不起学习不好的,是吧,这个家庭里面也有这种情况哈,是非,一个家庭里面肯定都有是非的嘛哈,是是非非,那怎么办呢,怎么面对啊,下面讲的,【断不能一同而视】什么意思 ,你万万不能,断断不能一视同仁,什么意思啊,就是不能用一个标准,大家注意哈,一同而视,就是不能用同一标准来看,来对待,为什么呢,为什么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啊。你想吧,兄弟姐妹,不管你是弟兄几个哈,还是兄弟姐妹几个人,他家庭不一样,他家庭有的底子薄,有的底子厚,是吧,你看他工资待遇也不一样是吧,你就不能一视同仁是吧,你比如说,过年了,给父母封红包是吧,春节前给父母封红包,他一个月才1000块钱,他一个月都好几万是吧,那你说我们每个人都给一万块钱,这不行,这不公平,是吧,你一个月才1000块,你给个100块钱就可以了是吧,你一个月就好几万块钱,你给一万块钱也不多,所以不能够一视同仁,必须要区分开,区别对待,还有一个你看有的家庭里面重男轻女是吧,给孙子红包就多,给这个孙女红包就少,这个不行哈,这个不行,这个不能有厚薄,不能有亲疏厚薄之分,一视同仁,这个方面就要一视同仁了,你要看什么事哈,因为你这些处理不好的话,这个兄弟姐妹他就不团结不和睦,还有朋友之间也是这样哈,同学朋友,处理不好,也会不团结不和睦,所以这句话讲的也是在处理这个关系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情况。

《学圣人局量》3.13(5)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用同一个标准。看下面事兄爱弟信友,先自家各尽其道。讲得各行其道,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兄指的是兄长、姐姐就是兄姊。哥哥和姐姐做弟弟妹妹的如何对待哥哥和姐姐呢?事兄就是要敬事,你要尊敬哥哥和姐姐尊敬他们尊重他们,这叫事兄。哪怕他再不如你也要尊敬他。爱弟前面讲弟弟妹妹如何对待哥哥姐姐,哥哥姐姐如何对待弟弟妹妹呢?爱,爱弟就是要爱护疼爱,爱惜爱护这个弟弟妹妹,就是各行其道,现在有好多人有权有势了看不起哥哥姐姐,看不起弟弟妹妹这就乱了道了乱道之后,这个家庭就不和睦了。信友是指的什么,就是朋友之间应该怎么办呢?就是要相互信任。因为相互信任才能成为朋友,如果不相互信任了,那么就不成为朋友了,能够成为朋友一定是相互信任的人,一定是诚信的。你看事兄爱弟信友这是什么?这就是每个伦理关系的一个责任,或者说他的一个标准。先自家各尽其道什么意思?一个家各人先要完成自己的道,先要做到那个标准,就是说你对待哥哥姐姐做到尊重了没有啊,做到了尊敬他了没有啊?先不要管哥哥姐姐如何对待我的,说哥哥姐姐,她理都不理我,我凭什么要尊敬他。你看你乱道了他乱道你不能乱,道不能乱的。大家注意,他没尽到他的责任,你不能跟他们学,你不能跟坏人学,要学好不能学坏,大家一定注意这点我们这个人,很容易犯这个毛病,你不理我,我还不理你呢。这就是你不学好,我也不学好这不行,你不学好,但我也要想学好,你不想成佛,我还想要成佛,所以你不要先管别人有没有尽道你要问自己,这叫先自家各尽其道这句话很重要,你先问你自己你尽到你的责任了没有你达到那个标准,没有?你先不要管怕别人有没有达到那个标准,这叫先自家各尽其道,先扪心自问。你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呀。舜帝他那个后妈几次要害他。她作为母亲,就没有尽到慈道没有尽到这个慈爱之道。但是舜他不跟她计较,他没有给他后妈计较是不。他一样孝顺她一样尽他的孝道,这叫先自家各尽其道。慢慢就把他这个后妈感动了,如果这个舜也像他后妈学习的话他既然对我不慈爱,好,我也不尽孝道那就完了,那就没舜这个人了。就不会成就舜这样的人了,所以说他不学好你要学好,他不进步,你要进步,凡是你对我这样,我对你也这样,这种人不学好,大家注意,这种人不学好。所以下面接着讲,爱之,敬之什么意思?就是说他既使不进这个道他违背伦理,但是你不能这么做,你始终爱之敬之,不管你是哥哥姐姐还是弟弟妹妹,你始终要爱之敬之,你要爱他,敬他,你爱护他你要尊敬他。不欺,不苟这个不欺,不苟讲的是什么?是朋友之间讲的信吗,信,有道之间讲的是一个诚信、信任你对这个朋友始终不欺不苟。不欺你不欺骗这个苟什么意思,是你不应付,苟就是苟且,不应付,不敷衍,就是认真吗?认真对待,我不欺骗朋友,我认真对待,不敷衍。看久久不变什么意思啊,就是你始终坚持爱之敬之,不欺不苟不变,就是不动摇,不变化,你这种态度这种方式始终坚持不动摇,不管他说什么。意思你不管他怎么说,不管他说我是非,不管他别人怎么说我。说我是非说我不好或者这个好那个不好我都不管他就是久久不变我止尽其心尽其道求无愧我心。就是你不管别人说你是非说你好,怎么不好,我只是尽其心,尽其道尽我自己的心啊,尽心尽力,尽其道就是我要做到我的道。我是做弟弟的我要对哥哥姐姐,我要如何对待哥哥姐姐不管哥哥姐姐对我怎样,我都是要做弟弟的这个道,我是做儿女的不管父母怎么对待我,我都要做到儿女的道。始终要坚持那个道,在道上,你不能离开那个道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好,要坚守其道,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当中我们不同的场合,我们有不同的道。

儿女就有儿女的道,你兄弟姐妹你是做弟弟的你就有做弟弟的道,你是做哥哥的就有做哥哥的道,做同事就有同事的道,做母亲的就有做母亲的道,它各有各的道。总之坚守之道,你看做学生有学生的道,做老师的有老师的道,始终要坚守其道,这叫尽其道。求无愧我心实际上就是讲的问心无愧,我就是求一个问心无愧,不管别人怎样,我始终坚守我的道,让自己无愧于心,问心无愧,心安理得。若他有事,止要不悖义理,则真心代劳,尽心尽力,委曲成全好事,若他有事,如果他有事,真有事的话,找到我了,求到我了,怎么办呢?止要不悖义理,只要不违背义理,背是违背的意思。这个义理就是不违背正义,不违背公理,凡是符合正义公理的你就真心代劳,你的真心实意的替他去做,帮他办点事,真心代劳,你看尽心尽力,委曲成全好事,把这个事情给他做了。只要不违背义理就帮他做,你看此便是方便之道也。前面讲的是你的分内事不叫方便,你这个分外事这叫方便。你从这里理解那些属于你的分内事那个不叫方便,那些是分外事分内之外的事那才叫方便,要想尽设法的去做这叫方便。但事有难易,境有丰啬,时势有常变顺逆不同,虽当方便,也要斟酌义理情事,必不可一概冒昧而行。虽然说只要是不违背义理,凡是符合正义的你要真心代劳,要委曲求全。但是事情有难易,事有难易。这个事情有容易做的有不容易做的。有难易。境有丰啬,就是环境有时候丰啬,丰就是指的环境允许,啬就是指的环境不允许,啬就是吝啬。环境就是指的你要办事就要找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有时候好找有时候不好找。时势有常变。这是《庄子》上讲的此一时彼一时。就是因为时间不同这个时间好办可能过两天就不好办了。形势也是这样的,现在是这样可能过两天又变了,所以长变。时间形势常变都是在变化当中。这就是讲的无常。顺逆不同,有时候办事情比较顺利,有时候不顺。虽当方便,虽然你要用很多方便来能全这个事情把这个事情办好但是也要斟酌义理情事,但是你也要仔细斟酌义理情事,这个义理就这个事情是不是符合义理的,符合义理的什么程度,你比方说这个事情可能在当时是符合义理的,可能过一段时间就不符合义理了,因为政策变了。文件精神变了,当时可以办,现在不能办了。所以要斟酌义理情事,突然下了一个文件,这个事情不能办了,可能过一段时间又下了一个文件这个事情可以办所以要斟酌义理情事,跟这个来方便行事,必不可一概冒昧而行。一定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冒昧。冒昧啥意思?就是冒失,不加思考的去做,一定要斟酌义理情事来灵活处理,这也是方便啊。还有做事情要讲因缘,你因缘到了就能办成事情你因缘不到那不行。至于从井救人,危身辱亲尤非。它这句话就是说它举例子至于要从井里救人,你看一个人他掉井里去了,你要救他,怎么办呢?你要想办法、危身辱亲,因为从井里救人他是不好救的,是很难救的,他不像在水库里,水库里比较宽,好游水。在井里比较窄,不好救,你不能一股脑的跳进去,本来一个人都容不了了,你再跳下去更受不了了。危身辱亲尤非所以救人你要想办法的。

你不但救不了别人还要把自己也搭进去了,你们俩双方都搭进去了这叫[危身辱亲]:危身辱亲什么意思就是你把自己也搭进去了,[辱亲],因为这种救人的办法本来就不该那么救的,是救不了人的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 ,这叫辱亲把自己也搭进去了,不能孝养父母 有辱父母,[尤非]尤其不可以。所以说救人要讲方法 见义勇为要讲方法,比如你会游泳水库掉下人你把他救出来了,你在井里就不好救,你在井里游不开啊得另想办法。举例子说明什么 我们帮人要讲方法的,救人也是要讲方法的,不能冲动 不能盲目,所以古人云[力量做得来的,尽其力量;力量做不来的,亦必用心周到]力量做得来的 要尽其力量, 比如我提桶水能提得来的把它提过去,比如推车上山,上山推不动怎么办你把它用力推上来,这是力量 能做得来的,你要尽其力量 尽力去做。力量做不来的 怎么办呢[亦必用心周到]比如从井里救人,不是力量 能做得来的因为井口容不下人,不是用力量来定的,必须要自救你要想办法来救他,比如水库掉下人 你不会游泳怎么办,下去没用你可以喊,找人,叫人。[此所言者,谓事情大理所关也]讲的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无论各种事情,无论大小他都有一个理,事情可以变理是不变的[理所关也]你只要把理弄清楚了,就知道怎么做了,以不变应万变。 像刚才举的例子, 这个事情是用力量可以做的 ,比如抬石头没有力气可以喊,你可以吆喝。事情不是用力 气来做的你就不能用力气来做,要弄懂弄清楚这个理就好办了,没弄清楚这个理就不好办了。明理很重要 ,特别是我们学佛明理太重要了 ,明理得法你会不会用功,关键还得看你明不明理,明理就得法,你得法就好修行了。[若夫平日检身 修德,一言一行, 一步一趋,随身方便,其事难以枚举]你平时检身修德,检就是检讨,检查,考察,观察 ,注意反省自己,改正自己,完善自己就是修得吗,这个叫进身修德 或者叫修身进德,一言一行 ,一步一趋,就是一步步不能好高骛远, 修身进德要脚踏实地,随身方便脚踏实地一步步来就能总结出做事的方便来,因为你修身进德 慢慢就明理了,明理之后方便就出来了,你要好高骛远不脚踏实地,学的不踏实,你不检讨自己反省自己方便从哪里来呀,没什么方便就不会有什么进步,所以说进步就这么来从脚踏实地来的从修身进德中来[其事难以枚举]这种例子太多了是举不完的,我们历史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过去很多这样的人,凡是在事业上,在学业上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这样的,都是这样一步步来的,都是吃过苦的人,“其功亦简而易,行止要肯留心,不怠不肆,便可处处方便”,其功亦简而易,什么意思?简易,其实什么意思啊?就是通过你这样的平时注意修身敬德啊,你平时能脚踏实地去做的话,其中的功夫其实是简而易的,是简洁容易,简就是简洁,易就是容易,它并不难的,你去行它就不难了,不去行它就难了,你去做它就简单,你不去做它就难了,难和易在于你做不做,是简单还是复杂,在于你会不会做,你会做它就不复杂了,你不会做,它就复杂了,你去做它就不难了,不去做它就难了,就在一点一滴当中。行止要肯留心,行止,行就是行动,止就是停住,就是说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时候不该做,你要留心啊,这个事情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时候不该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你要留心啊,你要留心,你要用心,你要注意总结,不怠不肆,这个怠就是懈怠不懈怠,肆什么意思啊?就是放肆,不放肆不随便,不懈怠不随便,不懈怠就讲得认真嘛,认真嘛要认真,不随便啥意思啊?你要讲一个方法讲一个规则,不能随随便便的,还要讲一个规则,认真还要讲规则,便可处处方便,什么意思啊?只要掌握这些的话,就可以时时处处的都能很方便的,把这个事情做好了,所以叫处处方便,为什么我们害怕做事啊?就是你平时积累的少,不肯积累,缺乏方便嘛,所以害怕做事情,如果你平时积累多了,你就不怕做事情了,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如行路见一木一石碍脚,恐妨人行,去之”,举个例子,比如说行路,你走在路上的时候,看见路上有块木头有块石头,碍脚,因为碍你的脚,肯定就碍别人的脚,特别是放在路中间,不但碍脚还碍车嘛,那怎么办呢?恐妨人行,惟恐害怕妨碍别人行走啊,怎么办呢?去之,把它拔掉把它搬掉,把那木头那石头搬掉啊,就做了好事了,这叫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我有次在高速公路上就遇到这么件事情,我有次在高速公路上,天还没亮,天还黑着来,大概五点多吧不到六点,路上有块石头,我没看清,又晚上嘛,没看清,那个车一下子就撞那个石头上去了,咚的一下胎就爆了,前胎啊右边那个轮子爆胎了,这个就是,人家掉的如果他捡了之后呢,我就爆不了,没捡怎么办呢,爆胎了,很危险的,我就慢慢的把车停那里,那时候高速公路上也没人啊,幸亏没人,幸亏没有车,打电话没人接啊,不上班嘛,到了八点钟才上班,他们来了,耽误了大概五六个,六七个小时,才换好了轮胎,才走了,这就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为什么我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啊?可能是这方面做得少,与人方便才与己方便嘛,我做得少,如果你做得多了就不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了,这种事情要多做才行,多做好事。“饥寒困苦,一切不佳之事,惟恐人有”,什么意思啊?饥寒困苦,一切不佳之事,惟恐人有什么意思啊?担心啊,就要考虑到别人,有饥寒困苦,饿了,寒就是是否冷着了,冻着了,困苦困难痛苦,这一些不佳,就是不好的事情,你就担心别人有啊,这就什么意思啊,你要去考虑别人那些困难,要替别人考虑,同情他们,这是讲的这个,怜悯那些饥寒困苦的人,怜,同情他们要怜悯他们,虽然你吃饱了但是要怜悯他们,佛教里不是有个施食啊,叫蒙山施食,这个蒙山施食就是讲的这个,我们要怜悯那些饥寒困苦的众生,要去蒙山施食,解决它们的饥寒困苦,这是佛教施食它的一个其中的一个功德一个含义,你看“饱暖安全,得意之事,惟恐人不周全”。

这一句讲的是保暖,安全、得意的事,【惟恐人不周全】啥意思?你要考虑这个人,他吃饱了也穿暖了也安全了,他得意的事、他高兴的事儿。那你还考虑什么,担心什么?担心不周全。又怕他吃饱了穿暖的又去干坏事。为什么呢?“保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总是有这样的人,他饥寒就想去偷,去抢。他吃饱又想干别的坏事儿。这些都要【唯恐人不周全】做的不到位呀,你都要怜悯他们;同情他们。就这意思。那怎么办呢?佛法讲的。像蒙山施食,先给他施食,让他吃饱,然后再给他讲佛法。他明理了,饥寒就不起盗心了;他明理了,保暖也不思淫欲了,这才是究竟的解脱之道。蒙山施食第一步就是先施食。让他先吃饱,吃饱之后他才有心情听法,下一步才开始给他讲法。就像我们现在坐在这里学习,你吃饱了才有心情坐在这里学习。你吃不饱饿着肚子也没心情听啊。

【一日之内,斗室之间,无处不可方便】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学习这个方便,实行这个方便就是在任何时间都可以的,任何地方都是可以的,比方你在路上看到一条虫子,怕人把它踩了怎么办呢?你就把那个虫子挪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这不就是与人方便吗?比方说你在工地上看到一根钉子,你赶快把它拿开,如果不能开的话,就扎人的脚,这也是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呀。【此两字】就是【方便】两字,【实心奉行】,就是方便两个字你实心,你实实在在的实心实意的去奉行。依教奉行的话,【仁义二字,都在其中矣。】就像刚才举的例子,你看到一个钉子,怕扎别人的脚,你赶快把它捡起来,放到一边去。这个就是仁义在里面,仁爱慈悲在里面。还有刚才说的那个虫子你怕别人把它踩死了,把它放到另外一个地方。你这个仁爱慈悲都在里面了边,【仁义二字,都在其中】就贯穿了大慈悲心。这一段就是讲的大方便心,大方便心总的来讲,就是为人处事你要灵活,要周到,要敢做敢当,凡是符合义理的,要敢做敢当。这样你坚持去做的话,就方便有余,你就处处有方便。这是一个。还有一个他讲到的就是份内事不叫方便,份外事才叫行方便。总的来讲就是你只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你就会做事,你越会做事你就越有方便,你越方便做事,你做事越方便,你越不做事,越害怕做事,你越不方便,越不方便做事,你做事越不方便,就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事情,这样的话,做事就方便了,这是第三大心,大方便心。

第四讲

前面学了三大心:大慈悲心、大广大心、大方便心。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大心:大清净心,这个大清净心在佛教、道教里面都是很重要的。不管是佛教、道教里面都是讲心要清净,要净心,讲自净其意,道教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都是跟清净有关系的。所以清净二字在佛、道二教当中是很重视的。我们这个人能够得一个清净,你能够体会到那个清净这很不容易的,因为在这个人世间清净是一个难得的享受,一般人享受不到、体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般人都是妄想非非、东想西想,念头很多,难得有停止的时候,所以为什么需要一个方法,他用一个方法来摄这个念头,来看住这个念头,来转化这个念头,转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这个心越来越安静,还不是那个“净”,是那个安静的“静”,不是这个干净的“净”,越来越安静,先要安静,这个心啊你能够得到一点安静、一点安宁了,人的精神状态就不一样,因为杂念少了之后这个人就容易安静下来了,身心状态就会有提升,妄念少了人能安静了,然后再往前慢慢慢慢妄想越来越少,当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没有妄念了,没有妄念这个时候就在清净了,是这个意思,他是没有妄念了,叫清净,那个净呢是干净的净,所以这个净呢就是干净、净化,就是你这个心里头很干净,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心得到净化了,所以你这个心没有妄想了,没有妄想了不是很干净吗?先净化它,然后让这个心得到干净,这个清就是清明、清白,因为你很干净了,得到净化了,不就很清白了,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就是清净的意思。我们学佛的应该说这是第一个目标,让这个心得到清净,然后你才有可能开启智慧,你心不清净是难得有智慧的,所以智慧实际上是从清净中来。《道德经》上讲“恍兮惚兮,惚兮恍兮”,那都是很清净的一个境界,那么如何达到这个清净呢?怎么获的这个清净心呢?如何净化我们这个心灵呢?你怎么进一步认识这个清净呢?下面就分别做了这个解释,“如何清净”,怎么才能清净呢?这是讲的方法,获得清净的方法,就是净化心灵的这个方法,佛教里面“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自净,净化心,用什么方法呢?“见财不贪,见色不爱,一念一事,不纵情悖理皆是”,这句话很严重啊,这个不容易,财、色、名、食、睡,我们讲的这个五欲,地狱五条根,你断一个就少一个地狱的根,断五个他跟地狱无缘了。第一句“见财不贪”,这是讲的五欲当中的财,财、色、名、食、睡里面的财,这里面讲一个不贪,儒家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是讲的我们在世间生存,要解决衣食住行,当然就需要钱财物品,那怎么办呢?就需要合理合法的、正当地取来,这就叫“取之有道”,“取之有道”之外的这个就叫贪了,那就是违背正义、正理的这个就叫贪,我们怎么解释这个贪啊,“取之有道”之外的,违背正义、正理的这个就属于贪。包括你在路上捡到一分钱,你把它悄悄地藏起来了这个也属于贪。真正的要做到不贪这是很不容易的,严格的讲你用了公家的一张纸,其实那个也叫贪,真正细分起来其实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呢只是说慢慢做,刚开始要从大的原则上的东西要坚守住,我们在钱财上一定要干净,不占公家的便宜,在钱财上一定要站住脚,因为一个人如果你在钱财上不干净、站不住脚,你这个人就立不起来,你这一生都立不起来,这是很重要的。你在世间做事是这样,你就是在佛门里面修行做事也是这样的,这里面实际上就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钱财物品的贪,还有一个是讲贪心。因为对这个钱财物品的贪是外在的,那么内在的就是讲这个贪心,贪心是里面的最重要的一个根本原因,如果你心不贪,那么对这个钱财物品自然也就不去要了、自然也就不去占用了,所以根本点还在内在的贪心,所以我们要

贪心,你去了贪心,自然物品钱的问题,自然就不再贪了。这个就不再说了,因为详细说内容很多的!

第二句:“见色不爱”。“财色名食睡”,第二讲的就是“色”。他这个“色”,实际上也是一个贪,也是贪的一个表现。因为前面讲的这个贪,是对“钱财物品”的贪,这个是讲的对“色欲”的这个贪。看见美色不生贪爱之心,这个不容易,所以“财色名食睡”这五条,都是不容易做到的。那么怎么办呢?所以从这个国家法律上,它要限定。国家有根本的宪法,宪法下面又分很多刑法、民法等等,它通过这些法律,实际上就是给你限定,你不要走上犯罪的道路,你要合理合法,那么这个法律是强制性的;那么其次呢?它要完善这个道德。你看我们的教育当中,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德育,德育教育。这个德育里面,它就是完善道德、完善人格,就是从我们这个人格建设上,从这个道德建设上,来建立一道防线。因为你这防线建立起来之后,自然你就不会去做违法的事情,所以这个道德防线其实是法律的一个基础;然后还有,就是人要有信仰,像宗教信仰。这个信仰,它比道德建设,又是一个基础,基础中的基础。因为人没有信仰的话,他就不会自觉的去完善这个道德,所以这个信仰是自觉的,自觉完成道德建设,你道德建设完成了,自觉就遵守纪律,所以这个信仰是基础的基础。这个道德建设实际上是基础 ,这个法律是保障,这么来讲的,一层层来的,所以说有这几层基础、保障,来让我们“见财不贪,见色不爱。”;它这里面还有一层,在世俗间正当的男女,要保障正当的男女追求,这个无论是法律,还是道德,宗教信仰,这都是合法的,都是合理的。那么正当男女之外的,那就是非正当,那是信仰、道德、法律,都是不允许的,所以这里面还是重要的“贪”在作怪,所以说你要能改变这个贪,转化这个贪心,就可以解决了。

所以说在这个“五戒十善”里面,十善里面不是有一个“不贪”嘛,那个不贪,如果你能够转化了,他就得“根本智”,就跟那个“清净心”相对应了。因为你心不清净,不可能有智慧的,它是这样的,所以“断贪可得根本智”,根本的智慧。什么叫根本的智慧啊?就是开悟,见到佛性开悟,所以这个断贪是很重要的!你看“贪瞋痴”这个“瞋” “不瞋”之后就可以得“慈悲”,所以在这个佛教里面,它也有很多断贪的方法,你比如像“不净观、五常观”,这实际上都是。“不净观”,就是观身不净;“五常观”,就是观这一切都是无常的,都是无常变化的;这都是可以断贪的方法。还有一个,就是佛教里面讲的“六度”,六度当中的布施,布施度也是断贪的。布施度,那得学布施。你不是舍不得吗?让你布施。一块钱舍不得,你就布施一毛;一毛钱你舍不得,你就布施一分钱;这样慢慢的让你学会布施。你布施,刚开始有点舍不得,慢慢的你舍得了,后来你就很自然了,你布施很自然了,你这个贪心就少很多了。这个布施其实是断贪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那么你看建设博爱,对这个色爱贪的话,布施能断吗?也能断!那怎么断呢?你比如说像印经、印善书,宣扬和睦家庭的,宣扬道德建设的这些善书,你这种布施其实也是一种建设博爱的断贪的一个方法。因为这个布施里面本来就有财施、法施。印经、还有你宣扬,你给别人宣扬这些善书、这些经典,让他们断贪,让他们见财不贪,让他们见色不爱,这种其实也是一种断贪的方法,所以断贪的方法很多的。但最终你这个心清净了,才能断贪,你看《金刚经》讲的“三轮体空”,你布施的时候要三轮体空。哪三轮啊?就是能布施的我,还有所布施的人,第三个布施的物,“钱财物品”的“物”,这个是三轮。这三样东西,你对这三样东西都没执著了,这就叫“三轮体空”了,达到这个才叫断贪了,你那个心是真清净了。如果你还有点执著,那就不是真清净,所以说有没有执著,它就依这个三轮体空来衡量。还要再补充一句,我们对这个“见财不贪,见色不爱。”对这个“财色”的对治。

就是你要多想想贪财贪色它的危害性,一定要心生畏惧,危害是很大的,你比如说刚才讲了,如果你在钱财上不干净,你这个人是立不起来的,你被人看不起嘛,立不起来。你比如说你在任何一个单位里面,你要是钱财财不干净,那没人用你,马上要开除。还有你贪色,也是一样的嘛,也是你立不起来的。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起来的话,一个是在钱财上干净,一个是在美色当前把握好,能够把握得住。你这个人这一生就立得起来了。所以多想想它的危害性。按照佛教的说法就是要修,要去思维它的祸患,就说你贪这些东西的后果,它的危害性多大,多想想是吧。在你看到钱财物品的时候,或者见到美色当前的时候,你马上就要思维一下它的危害性,假如我要干了,它的危害性有多大?你想一想,你经常想,深入你的内心了,你就不敢了。因为你的畏惧心起来了。所以我们人一定要有敬畏心。你没有敬畏心,就什么事都敢干,就没有底线。人有了敬畏心之后,他有底线了就好了。所以说我们教育当中应该有一个敬畏教育。看看下面第三句:一念一事不纵情悖理皆是。一念一事什么意思?就是任何一个念头任何一件事都不放纵,不放纵情感,不放纵情绪。纵情啥意思啊?就是你想干啥干啥,想发脾气就发脾气,想骂人就骂人,这就是纵情。不纵情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是吧,控制自己的情感。我们人都有情绪。你像中医上讲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内经上讲的七情。人都有七情。那怎么办呢?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发火。你看那些祖师大德是吧,他也打人骂人,那不一样是吧?那不一样!就说你在打人骂人的时候,你内心是慈悲的,你没有动情绪,这是有功德的,你打人骂人就有功德。如果你打人骂人的时候,你内心动了情绪了,你动了嗔心了是吧,这就有罪过了,就没功德了,是这样的。你包括教育子女也是这样的,你怀着气愤心去打你的儿女,这个也是有罪过的。你打你的儿女,你内心是有爱的,那就有功德。所以这里讲七情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一个要求。你像中庸上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和嘛是吧。这个啥意思?就说我们人都有情绪,你想不发是很难,那怎么办呢?发了之后要让它能够控制在一个度上。控制在什么度上?就是不伤人也不伤己,这个就叫和。那么你不发,喜怒哀乐之未发,这个是中,这个当然不容易。那么你怎么才能达到?心清净了才能达到。喜怒哀乐之未发,必须要心清净了才能达到。你达到了这一步,你的心始终保持是中正的,是不偏不倚的。否则都是有偏颇的。所以说我们调控自己的情绪,这个要慢慢来,一步步来。这个要通过一个方法,通过一个法门,你无论念佛也好,念咒也好,念经也好,慢慢调控我们这个心念。当你这个心能够比较静的时候,你这个情绪就可以控制了。下面这个悖理,悖就是违背。违背什么理呀?违背正理,违背公理,就是违背正确的道理。就说我们每一个念头,每一件事情,都不能放纵自己的情绪,不能违背正理正义。就是不能违背义理,因为你做的事情违背了义理,正义正理,当然这是错的。所以说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我们要看住这个心念,关照到我们这个心。禅宗上讲的观照、观心。你像"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你要照见你这个心,把你的心你要照见住,才能够不纵情悖理。这就要求我们要看住自己的心。做事情的时候也是这样,你要看住自己的心。你要考虑我做的这件事情是不是悖理的。你违背正理正义了吗?违背了你不能做,千万不能做违背天理良心的事。

如果你能做到了,这都是让我们心保持清净的方法。下面止知安分守己,勤职业,修心术,念人生万事,总有天命。他这里也是继续讲的如何清净的方法。怎么办呢?只知安分守己什么意思?就是讲我们这个人一定要知道坚定,坚定不移的安分守己。安分什么叫安?我们人际上说,你要安分点哟。什么是安分?首先要明白这个分,分就是名分就是你这个名下面肯定就有相同的一个分啥意思啊?因为我们这个人有很多身份有很多名什么叫名啊?比如说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我们现在就有两个名,我就是讲课的就是这个名,那么之后就有份呢,我要把课讲好这就是他的分,你们在坐的就是听课的,这是你们的名,听课的。那么就有相应的分,把课听好,这就是分。你你比如你是儿子这就是名,你把儿子做好是你的份,你是女儿,这就是是名你把女儿做好就是你的份,你比如你是父亲,这是你的名,你把父亲做好,这就是分。所以说,他有不同的名就对应有不同的分,一名一份,一名一份!大家注意!一名一份,那么安分是啥意思啊?你要认真什么是安,就是接受大家注意接受安接受,你要接受这个分,因为你有这个名吗?一定要接受这个分。我们这个人很多的苦恼就在于什么地方?就是这个名分不对应,就是你有这个名,你不尽这个分?或者说你没有这个名假使你却做了尽了那个分,这都是不对的,所以说一定要名分相应。名分对应这才可以 ,所以不能逾越本分就在这里,所以这个安分就是指的一定要接受,接受你的名分,你能把自己本分做好 ,本分,本分总有一份,你总有一份老天不会让你过不去的,这个名分不应啊,是一切苦恼什么?一切苦恼的根源。

我们为什么会有我执啊,其实也和名份不应也有关系,今天做好是不容易的,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他有很多名,也有很多分,所以这个要做好是不容易的,因为你有分,所以你要想办法进到份,分就是你的责任,就是你的职责你的责任做好,既然接受了这份责任,那么守己就是要守好自己的责任,你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自己的名分,安分守己 ,接受这个名分,加收你的自责坚守你的责任。把你的责任做好,做到位,这就是安分守己,所以社会上对安分守己理解偏了,现在安分守己,有点贬义词了,这是一个很好的词,是个褒义词,现在错误理解之后,反而成了贬义词了。

现在这个勤职业就是你要努力的做,就是你所从事的职业,要勤恳的做,努力的做,把职业做好,就是每天把事做好,就是勤职业。

修心术,你不但要勤职业,还要修心术,什么是修行术,就是要修身养性,把你的心修好,这个术就是方法,就是还要掌握修心的方法,因为你只有掌握修心的方法,才能中青背离,调控好自己的情绪然后慢慢让心静下来,所以我们要掌握修正心念的方法,一个人如果没有掌握修正心念的方法,他这一生都在妄想当中,他没法控制自己的妄想,没发转化自己的妄想。

所以一个人啊一定要掌握修正心念的方法。

看下面【念人生万事,总由天命】“念”这个念就是讲的思维,或者叫观察、思念,思维观察人生万事,人这一生啊,不管是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总由天命】他这个“天命啊”,中国人理解这个天命啊,很多人认为是神迷的范围啊,其实他不是,如果你配合上佛教讲的因果,就好理解了,其实“天命”讲的就是因果,就是因果关系,就是说人生不管什么事情,都是由因果来的,这个“天命”实际上讲的就是宇宙的自然之力,什么是宇宙的自然之力啊?就是因果,就是因缘果报,你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那么改变因果的话,怎么改啊?就要从缘上努力,因缘果嘛,要广结善缘,广结善缘恶果就会转,所以说认因果,接受这个天命,这就是我们人生很重要的一个课程。但是这个认因果,接受天命,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往下看【天之爱人者,止此天理良心。】【天之爱人者】你看我们这个人啊,有好多不理解:那个人那么坏,还过的那么好;看那个人那么善,心那么善,那么老实,还受欺负,过的还不好是吧?好多人想不通是吧?说这个好人没好报,坏人活千年。其实他就是不理解这个天命,就是说【天之爱人者】说那个人那么坏,他怎么还过的那么好,难道是上天专门护爱他,偏爱他吗?其实不是,【止此天理良心】上天厚待厚爱任何一个人啊,其实都是【止此天理良心】,都在天理良心当中,啥意思啊?都是你自己做的,因果啊,由于前世的因,今生的果,所以说都在天理良心,都在因果当中,所以说这个天理啊,天理良心,这个天理,什么叫天理啊?就是宇宙间的自然之力。因果嘛,因果就是宇宙间的自然之力,因为宇宙间的自然之力就是因果,这就叫天理,那么你接受了这个因果观念,就接受了天理,接受了天理之后,你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天命,这就叫天理。那么这个【天理良心】良心,就是人啊,接受了因果观念之后啊,他这个心啊,就很清净了,清净之后他这个慈悲心啊,就起来了,所以他内心这个良知就唤醒了,所以这叫良心。我们这个人啊,其实都是有天理良心的,都能够接受,因为都是有因果的嘛,只是说你认识不认识,你接受不接受,那么你接受了这个因果观念,你内心清净了,良知良能就唤醒了,这就叫唤醒了自己的良心,这个需要一定的过程。因为你真的深信因果了,你就能够坦然面对生活,坦然面对你的人生,你就学会接受了,接纳了,理解了,包容。你看我们人为什么不能接受啊?因为你不深信因果。为什么你看不惯别人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看不惯啊?就是因为你不明白因果。你真明白了因果之后啊,你就看得惯了,这个人好啊这个人坏啊,你都能接受了,能理解了。大家注意啊,这个接受理解啊,我接受你理解你,但是我不一定是同意你,不一定是赞同你。就是这个人干了一件坏事,你表示理解,但是我不一定赞同,理解是理解,但不一定表示赞同,大家要注意这点啊。当你能真正明白因果的时候,你自然就能理解了。因为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是符合他的因果的,大家注意啊,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因果,所以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行为表现,所以每个人的行为表现都是符合他自己的因果的,如果你真明白因果的话,你不就接接受了吗?你不就看惯了吗?他为什么坏啊?这是他的因果。他为什么好啊?他这是因果。好人为什么没好报啊?也有他的因果嘛。坏人他为什么过的那么好啊?也是因为前世的因果嘛。

你真明白因果了,你心里就好受了,你心里过的就舒服了。这是幸福人生的开始,你的幸福生活就开始了。我们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仇富,仇富心理。你看人家有钱,心里很仇恨。这个是不对的,这是你不明白因果,你明白因果之后,你就不会有仇富心理,你就会祝愿他过得好,过得好就好!

下面【我念念不失天理良心,事事体贴而行,无论德行道艺,择一合义理者为之。】这里讲的你接受天地良心之后,你才能念念不失天理良心,你必须接受了天理良心,你明白了因果。深信因果之后才能念念不失因果。不论遇到任何事情,你都会接受,念念不失天理良心,这个太难了,你真要做到的话,那就不得了,按照佛教讲,你就属于贤位中人,就是贤位菩萨。但没入圣位,是贤位菩萨。这不容易,成贤人了,圣贤。按照儒家的标准,他死了之后就可以供牌位了。

【事事体贴而行】啥意思?因为你念念都不失天理良心,一念都在因果当中,做任何事都符合因果,都符合天理良心的。都是按照因果来做,符合因果来做,不违背因果,这么来做叫【事事体贴而行】。体贴就是符合,符合因果来行动;来行为。【无论德行道艺】在《论语》里面有德行科,谁是德行第一?颜回!孔门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科。又叫德行门,德行门中颜回第一。就是孔子一个大弟子颜回。可以说颜回的道德行为冠为上首。因为他冠为上首所以现在曲阜还有颜庙,颜庙就是祭祀颜回的。因为他就是贤位菩萨呀!贤位中人就可以入祀。这种人就可以流芳百世了。

下面【德行道艺】刚才讲德行。道就是讲修道,追求大道之人,道门中人不光是指道教,指追求大道,以道为志向的都称为道艺。修道的能达到一定高度就称为高僧、高道,大儒。儒家也有追求大道的,称为大儒。孔子称为圣人。孔子讲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就是以道为生的。为什么孔子被称为圣人呀?“朝闻道夕死可矣”就被称为大儒、圣人。道家里面以道为生的的,就称为高道、真人呀至人呀神仙呀。八仙是神仙级别的,都是以道为生的。佛教里面以道为生的就称为高僧大德,像阿罗汉都是以道为生的人。

下面讲【艺】儒家里面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六门技能。相当于现在开的什么科目,像工程呀、绘画、军事、医药。六艺是大的门类,它包括了所有的技术技能,用六门来涵盖了。这里是无论你选择了德行也好涵养道德,无论是以道为生,还是选择一门技术【择一合义理者为之】。你要选择一个,我要以德行为主,像颜回那样,以颜回为榜样。我要选择以道为生,这些道长呀,高僧呀为榜样。你要选择一门技术,一门技能。礼、乐、射。六艺每一个都包括的很广。礼包括礼仪。现在外交部都有礼宾师,专门接待外宾,不同的国家来了,有不同的礼仪来接待,因为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要按人家那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来接待。那些祭祀活动也都归在这个里面。

你看天安门广场上每天早上要升旗,到晚上还要降旗落旗这都属于礼仪,所以说社会上各种礼仪规范 ,内容多了就不再介绍了,艺就涵盖了社会上所有的技术和技能。那么要选合义理者,义就是正义正理,合乎正义正理的去学习,为之,要去做 要去学习,不管哪一个都要去学习,要掌握一门技术技能。你掌握这个才能在社会上谋生,你才有饭吃,要不然就没饭吃,像颜回他的德行第一,后世人在都敬仰他 祭祀他,高道高僧后人也都敬仰他祭祀他,没有手艺也不缺饭吃,像这些例子一样都不缺饭吃的,凡是合乎正理正义的,不合乎正理正义的就不要去做了不要去学习了,下面有举例子:[如耕读商贾,专心学习此艺]商贾就是从事商业贸易,耕就是耕田种地,读读书, 你是选择耕田种地还是选择读书从商都可以。耕田种地你可以卖粮食,读书可以做很多工作,教书,做官,也可以为良医。商贾可以从事各行各业的商业活动,但是一定要符合正义正理。[专心学习],如果你选了以后就要专心,不专心学习你就掌握不了,孔门有72贤徒,72个贤弟子都是通六艺的人,可见通六艺是很难的,全才是很难的,这时候你就可以选一个,才能有余的话可以选择两个三个,至少你选择一个专心学习,只要你选择了就要专心学习。[勤而不懈,俭而不奢,廉而不贪,专而不分]勤而不懈,你既然选择后就要专心学习

要很勤恳不能懈怠,俭而不奢,俭就是节俭,奢就是奢华,节俭而不追求奢华奢侈,你掌握了这个手艺赚了钱也不要追求奢侈生活,而要勤俭,勤俭持家嘛,廉而不贪,廉,就是廉洁做官要清正廉洁 ,不要贪污受贿,专而不分,要专心致志 ,不要想这想那,不要分心,因为大部分人要学好一门手艺就不错了,只有极少数人可以通很多手艺,精通很多手艺的人毕竟是少数[又念念检点,不肯一毫亏损天良,如此]又念念检点,在学习工作当中要检查自己,经常问自己,反省自己有什么过失,有没有懈怠,节俭 ,廉洁,专心,都要去反省。不肯一毫亏损天良,哪怕是一丝一毫都不要违背天地良心去做[无论何事,俱可以谋生度日]如果你这样做的话,无论怎么样都可以谋生度日,想找碗饭吃完全是没有问题的,无论干什么都可以挣碗饭吃,都会饿不死的,这叫天无绝人之路。其实人在最难过的时候往往就是转机的时候,但这时候往往就忍耐不住,人说打通最后一公里是最艰难的,这时候最考验一个人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的,修道也是这样的其中有一段是最艰难的,你把最 艰难的熬过去就转机了。过去讲的[为富不仁,三代而绝]古人讲,人有钱了日子好过了,但是多行不义,不仁不义,不超过三代家庭就会没落衰落,穷而好义,虽然现在很贫穷 ,日子难过但是你却坚守正义正理,艰难这么过着坚守道义,三代而富,不超过三代就会富。一个家庭是这样 ,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你想日子过的好不超过三代就有一个大的变化。

他不超过三代,就会有一大变化。此即所谓靠天而行也,因为你不肯,一丝一毫都不违背因果,不违背天理良心,那么你就可以什么,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独生独死,都可以活下来,这就叫靠天而行。这个靠天而行实际上就是指的我就顺着这个因果,因为我明白因果,我相信因果了,我就按这个因果来做。那么总有那么一天你就会翻身的,你是这样的。你看下面,人心妄想无穷,不可任心行事,他为什么要上面前面讲的为什么要一定要坚守天理良心,一定要坚守因果呢?因为人心妄心无穷,的确是这样的,这个好理解,我们大家都有这个体会,你像小孩子,几岁以后就开始打妄想了,三岁四岁以后打妄想,开始了,然后年龄大了,七岁八岁十岁以后十几岁以后妄想就多了,到了二三十岁,三四十岁妄想更多了,妄想无穷尽,那么怎么办呢?不可任心行事,一定不能够想看啥干啥,你想干什么干什么,一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因为有所为有所不为,你才能够不容易犯错误。下面,只要一生不受饥寒,仰事俯畜可以初足便是第一美境了。这一句啥意思,因为你坚守因果,坚信天理良心,你只要这一生不受饥寒,这歌什么意思,不受饥寒就是不受饿不受冻,只要不挨饿受冻,什么意思,我有吃的有穿的,基本能够保证我的衣食住行。可以初足,什么意思?可以出足,足,就是满足、知足。初,初步。你就可以初步知足了。这个中间讲的仰事俯畜,你能够俯(低头看),仰(抬头看),那么这个仰视呢,就是抬头做事,俯畜呢?能够低头看到这些畜生,这是啥意思?他实际上就是能够过能活着还能够有饭吃,还有能够照顾一群家畜,就是还有家畜可养,可以初足,我就可以满足了,我就知足了。这便是人生第一美境了。这个仰事俯畜有很多人都想到山上去过生活,这个山就是仰事俯畜,我们抬头做事,我们还能够看到眼前这些山水花草等等这些都是,都包括在内,俯畜不光包括这些,鸡鸭鱼狗,还包括花草房子建筑等等都包括在内,就是什么意思?抬头看天低头看地,过着这种与世无争的日子,你就可以知足了,那这就是人生的第一美境了,美妙的境界,但是你要知足才行,你不知足会受不了,这个太苦了,这是过得什么日子,没法过了,你要知足的话,这真是人间第一美景,好了,就到这里。

第五讲

大清净心,如何得清净心?重要的一个就是一个断了贪字,我们人为什么不清净?根本原因还在于贪,像财色名食睡其实都是贪嘛,对吧,都是贪得来的,前面这一部分重点讲的断贪的问题,如何断除这个贪念,接着往下,到了。。。接着往下“至于富贵荣华之人,彼有积累善德,上天方才赐之福禄”,这上半句是讲得富贵荣华之人,他为什么得富贵荣华啊?什么原因啊?为什么有的他那么贫穷啊?为什么啊?它这里解释了,为什么呢?彼有积累善德,这里讲的,他有啊积累的这种善德,因为积累了善德,就享受这个福禄,,他这个积累善德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你自身自己积累的善德,佛教里面叫什么?叫别业。还有一方面是你的祖上,积累的善德,这个叫什么?这个叫共业。共业和别业组成了你的善德,实际上就是两个人合力,一个是内因,一个是外缘,因缘和合,然后上天方才赐之福禄,它上面讲的,上天赐的福禄啊,这个上天实际上讲的就是因果,因为你有这个善德,所以才感召很多这种善缘,包括护法善神啊,我们供天的时候大家就知道了,供天的时候像帝释天祖啊,那些诸天护法菩萨啊,天龙八部啊,包括我们,那是天上的嘛,还有我们人间的这些善神啊,包括土地啊,山神啊,一般的是五里一土地,就是土地神的管辖范围一般就是五里,五公里,就是五里地,五里一土地,山神的话就是这一批山,树也有树神,当然这些神有善神当然也有恶神,那么你像这些天上的、上天的还包括人间的这些善神,他都会根据你的善德,感召这些他的不同,你善德多感召的就多,你善德少感召的就少,他是这样的,就是说每个人的福禄就不一样,福禄有大小,凡是那种了不起的人物出现的时候,一般都是有征兆的,都有征兆,你包括像佛教说的,一佛出世千佛护法,高僧大德出世都有佛菩萨来护持他,护持才能成就,一个是成就他的修行,一个是成就他的弘法事业,是这样的,这都是他的积功累德积累善德感召的,这是讲得所以他们享受荣华富贵,但是有的人追求的是洪福,人间的洪福,但是有的人是追求的人间的清福,它不一样的,有的人就是追求的出世解脱之道,这都不一样,下边又讲“我无他积累,如何妄想如他一般”,他实际上讲的什么?就是我无他积累没有他们积累的这种善德深厚,就是我没有积累深厚的善德,福报当然就小嘛,对吧,那么你怎么能够整天打妄想,有他一般的荣华富贵呢?是吧,它都是对应的,有什么样的因就有什么样的果,有一分的因就有一分的果,他是这样的,所以过去一句话说的很好嘛,叫大富因命,大富大贵都是命,什么叫命啊?就是前世积累来的,那么小富由勤,能够有吃有喝,还能有点结余,能够勤劳致富,勤劳就可以了,勤劳知足就可以了,如果你没有这个命,如果你想大富大贵都是妄想,那怎么办呢?只有慢慢积累,一点点的积累,一点一点的积累,那么积累到了一定程度,你的福报就上来了,福报上来之后,就好了,那当然命运就改变了,是这样的,积功累德是少不了的,那么在我们这种这个福报小怎么办呢?前面都讲了,一定要调整心态,念念布施天地良心,要知足还要勤奋,你看前面都讲了要勤而不懈,俭而不奢,廉而不贪,专而不分,慢慢的慢慢的你的福报就上来了,是这样的,这样一次一次的积累,大家注意,一次一次的积累,所以说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像[太上感应篇]上讲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它这个都是讲的这个道理,讲的这个积累,你积累的多得的就多,你积累的少得的就少,这个没有错的,所以[太上感应篇]最后就给我们指出了一个很好的路,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日行一善其实就是这么来的,后人就根据[太上感应篇]提出日行一善,慢慢的命运就改变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平衡心态,一定要深信因果,你看人家过得好,你不能有仇富心理,人家过得好你要随喜,祝他过得更好,不能有的人人家过得好,就盼他过得不好,这个不行,这个心态要不得,那下边又接着讲“果然存心恬退,时时芟除妄想,则久久习为固然,无论贫贱困苦,都安心住下去了,此乃寻常人刻持私心,勉强学为清净之法”。下边接着讲如果说我们没有那种荣华富贵,福报小怎么办呢?就要果然存心恬退,恬退之道什么意思啊?其实就是指的内心要保持平静,恬就是恬淡,恬淡就是内心平静啊,退什么意思啊?就是要有知足,知进退,要知足啊,内心平静恬淡平静,知足进退,知道进退之道,什么意思啊?为什么知道进退知道啊?你想嘛,你没有那个福报,就要安心好好地培积福报,不要打那么多妄想,不要心比天高,现在的好多年轻人都是这样的,心比天高,一上社会就想我赚大钱,小钱我看不上,一个月那点一千两千的工资我看不起,这不可能的,这种就叫不知进退,这是第一句,第二句是时时芟除妄想,它这句讲的什么,时时刻刻啊你要芟除妄想,你不要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这是很恐怖的事情,很可怕,不要胡思乱想,不要想不切实际的事情,要不断的去充实自己,不断的积累福德,日行一善,久而久之你的福报就上来了,像清末曾国藩,曾国藩从小学习就很刻苦,包括后来他做了官,也是非常的勤奋,其实曾国藩的资质一般,他的成功就是勤奋,个人勤奋,当然还有祖上,他祖上的积累加他个人的勤奋,你看曾国藩不是有个故事吗?大家可能听说过,就是他背一篇文章,他一晚上都背不过,人家那个小偷,到他家偷东西,那小偷都背过了,他不是在那念嘛,一遍一遍在那里念,小偷都背过了他还没背过,小偷都忍不住了,这么笨的人,是吧,这么笨的人,他听都听的记住了,曾国藩都还没记住,你看吧,这就说明曾国藩他的资质一般。

所以说后天的勤奋“勤能补拙”嘛,曾国藩就是典型的“勤能补拙”,后天的勤奋弥补了他的资质一般,所以他在学问、做事,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所以说人一定要脚踏实地的,不能老打妄想,所以“时时芟除妄想”,你不能整天打妄想,是吧?我想干什么干什么,结果你又不好好去努力,去学习,一年了还没看一本书。

然后:【则久久习为固然。】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这样时时刻刻的去注意清净身心,“芟除妄想”嘛,就是清净身心,让心静下来。“久久”是什么?久久就成为一个习惯了 “固然”嘛。成为一个什么习惯?就是你能够调伏自己的心,能够让这个心随时静下来。当一个人能够随时随地把这个心静下来的时候,那他做事就容易成功。遇事不慌、遇事不乱,做事就容易成功了,所以最难的是什么啊?这个心啊,难以静下来,片刻的清净就得不到,所以我们都要想办法,让这个心静下来。你让这个心静下来之后,你才能知道你想要什么。现在好多年青人,他根本不知道他想要什么,都是很盲目,活的很无趣,很无聊。很无聊怎么办?就打游戏,恋游。要么整天就玩游戏、上网、刷微信;要么就东一下、西一下,东一下西一下,不知不觉的18年就来了,17年没有了,18年现在已经到了三月,马上就要春分了。春分啥意思?春分就是春天过一半了,再一半就到夏天了。“春天不是读书天”(师笑),“夏日炎炎好睡眠”,夏天来了就热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个心静下来你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人生的目标,你想干什么。要不然你这一生都是活在很无趣当中,你就活的很无奈,很无聊,“哎呀,这太没意思了!”这是大部分年青人的一个现象。你不光是年青人,你看老年人。他退休了,没事干了,如果没事干他也很无聊,打麻将、跳广场舞。

下面:【无论贫贱困苦,都安心住下去了。】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能够“时时芟除妄想,存心恬退,”因为成为习惯了,“久久习为固然。”成为习惯了,什么意思?就是心能够静下来了,所以讲“无论贫贱困苦”,都能够安心住下来。当年孔子不是去世了嘛,去世之后,他一个弟子(我以前讲过这个故事,)叫原宪。这个原宪,他就到深山老林里(那时候人少,随便就找一个深山老林)就去住山去了,一个人很平静的生活,当然过得很平淡,这样过了很多年。后来他的一个同学子贡,子贡就想“哎,我这个同学到哪去了?”后来就打听,原来到那去了,到…山上。子贡就去拜访原宪,到了之后俩人一见面,子贡一看:哇!这个原宪蓬头垢面,衣服破破烂烂的,怎么回事?子贡就说:“你怎么过的这么穷啊?”这个原宪就说:“是贫也,非穷也!”这个“贫”和“穷”不一样,贫和穷有啥区别?这个“贫”指的是没饭吃,这个“穷”指的是不得志。所以原宪就纠正他了:我只是生活,吃饭、穿衣、衣食住行,不如你过得好,但是我内在的志向不比你差。虽然我过的很贫穷,一个人住在山上,但是我内心很喜悦。所以原宪就教训了子贡,子贡赶紧给他道歉。他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就是说只要是你“存心恬退”,你什么生活都能过得下去,好的日子也能过,坏的日子也能过。

接着往下看:【此乃寻常人刻持私心,勉强学为清净之法。】就是刚才刘夫子讲的这些方法,是“寻常人”就是一般的人。什么叫寻常人?就是一般的人、普通的人。因为普通人,你怎么才能做到不管什么环境都能够安心的住下呢?就要“刻持私心”,你必须“刻持私心”。这个“刻”,就是要很刻苦、很努力的;这个“持”,就是守持、坚持。坚守这个“私心”,什么意思?就是你要持好自己的私心,守持好这个私心,不能让这个私心泛滥。一个人要私心泛滥的话,他就要容易做坏事,不能让这个私心蠢蠢欲动。“勉强学为清净之法”,就是一定很勉强、很努力的来学习,才能让这个心保持清净的方法。为什么呢?为什么说这是一般的人勉强才能学的清净的方法呢?因为这种人刚才讲了,他的福德差,他福德积累的少,所以比较很努力,很刻苦,才能保持这个私心不能泛滥。如果你一不留神,可能就私心泛滥了,“饥寒生盗心”,就会想歪理、动歪心,就要做坏事了。这是讲寻常人的一个方法。

他下面就讲另外一种人:【若夫读书明理之人。】这就是比寻常人善根要好的。“若夫读书明理之人”,前面是讲“寻常人”,这句就讲“读书明理之人”, 他是读书人,明理了。大家注意!读书还要明理,你不明理没有用。你读了一辈子书,如果不明理那也没有用,没用的,所以这个读书贵在明理!你包括像我们学佛也是,学佛也是贵在明理!什么叫明理啊?就是明白事理。因为你明白了事理之后,才能够不私心泛滥,才能够有清醒的头脑,不会为这个“贪”所转。就是你能够转这个贪心、贪念,才能够把持自己,才能够随时坚守这种正义、正理,才能随时不失去天理良心,他是这样的,这是明理之人!所以说你不明理的话,特别是在重大事情的时候,就无法经受。

天理良心,所以说读书贵在明心,他说【明理之人,能存心养性】大家看这是第一句,“明理之人,能存心养性”,什么意思啊?因为他是明理之人嘛,他就随时能够知道能够涵养我们的天性,保持我们这个天理良心。“存心”就是指的保存我们的天理良心,随时涵养我们的天性,叫“存心养性”。

下一句【履仁蹈义】这个“履”就是走的意思,就是步行的意思,行的意思,什么意思啊?能够履行,能够行持“仁”“仁爱”“仁义礼智信”啊,那个“仁爱”能够随时行持仁爱之道,这种仁爱慈悲啊,在他心中能够随时行持,学而时习之啊,前面的“存心养性”就是要学啊,下面就要讲行啊,“履仁蹈义”就是讲的行了,就是习,学而时习之啊,一个学,一个习,你学了之后怎么办啊?你要行持仁爱之道。“蹈”“蹈义”也是讲的坚守、坚持,坚持正义,“义”嘛,正义,实际就是讲的坚守仁义之道,因为他内心啊,时时存在天理良心,所以他就能坚守仁义。无论是行住坐卧啊,为人处事啊,都是坚守仁义之道。

下一句【内而涵养有功,久久鄙俗之见自消】这是讲的内,内外嘛,分内外的表现,他外在的表现是什么呢?看“涵养有功”因为他学而时习之嘛,心存天理良心,时时涵养这个天性,久而久之就“涵养有功”,这个涵养身心啊,修养身心啊,涵养就是讲修养身心嘛,有功夫了,有了功夫之后啊,看“久久鄙俗之见自消”,“鄙俗”“鄙”啊,就是卑鄙、刻薄、鄙陋、陋劣,这个意思啊。这个“俗”就是世俗嘛,庸俗,那些卑鄙、刻薄、庸俗的那些见解啊、看法啊,就没有了,其实这里就是讲的君子嘛,他就是一个君子了。如果你内心还有那些世俗的,很庸俗的见解的话,就不是一个君子,所以要想做一个君子是很不容易的,一定要去掉世俗的那些很庸俗的,这个人真俗啊,那就不是个君子,他自然就“自消”嘛,就没有了,“自消”就消失,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就没有了,那么这个人就充满仁义的光辉。你看像南宋的文天祥,他被俘虏了,被元朝的大军俘虏了,把他押到北京,元朝叫大都,现在的北京,关了三年,因为元朝想用他,想让他当宰相,他不为所动,因为他时刻都心存仁义的光辉,他不为之所动,无论谁来劝他,他都不为所动,好多劝他的人都心生惭愧、心生愧疚,包括当时元朝的皇帝啊,忽必烈,都对他肃然起敬,这是讲的他内在的涵养啊,就到了这一步了,内在的涵养,就是世俗之见没有了,鄙俗的那些看法没有了,全是那些仁义的光辉显露出来了。看孟子那句话怎么说的来“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存心养性啊,就是让我们这颗心能够充实,充实之谓美,慢慢地充实到一定的程度啊,人性的光辉就显现出来了。所以下面讲【外而动循礼义】“动循礼义”,前面是讲内啊,内在的涵养,那么外在的这种表现呢,是从身口,是他身体的行为、言语,这都是外在的表现。看“动循礼义”,就是说一言一行啊,都能够依循、遵循礼义,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合乎礼义的,合乎礼义之道的。你看《论语》上讲的“礼之用,和为贵”,都合乎这个礼义之道,这个“礼”啊,礼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我们不偏不倚,起这个作用,规范我们的这种行为,达到也不偏左,也不偏右,不偏颇,是规范我们走向中庸之道的。【久久美恶之情浑忘】“美恶之情浑忘”什么意思啊?因为久而久之啊,怎么做这个功夫啊?时间久了,“美恶之情”啥意思啊?就是善恶之见,善恶的情绪,也是讲七情,情绪就“浑忘”了,浑然把它忘了,啥意思啊?就能够看得惯了,就能够包容了,就能够去发现别人的美。即使他是个坏人,你对他也没有偏见。他是个好人,我也不会去奉承他。他是个坏人,我也不会对他有不好的看法,这叫“美恶之情浑忘”,做到这个不容易啊,很难。看得惯了嘛,能包容了,才能够接纳人世间一切的善恶,无论这个人是多么坏,这个人多么好,他都能够是以平等心来看待来对待。不因为他坏,讨厌他;不因为他好,我就喜欢他。你看做老师也这样啊,这个学生表现好,我就对他好;表现不好,我就对他不好,这个不行,这就叫“美恶之情兼顾”,你看有的做父母的也是啊,做父母的为什么偏心,做父母的也有偏心哈,为什么偏心啊,因为“美恶之情兼顾”

特别是有的重男轻女,“美恶之情兼顾”,如果你是部门经理,整天奉承他的人、巴结他的人特别多,这都属于“美恶之情兼顾”,这个“美恶之情浑忘”不容易,他必须要内心充满仁义的光辉才能做的到,但是我们得要往那努力,为什么?因为你这样做,做到了,你才能保证内心的平静,你过的好嘛,你好过嘛,你活的舒坦嘛,你想你整天看不惯,看这个也不好,看那个也不好,你自己苦恼的,对吧!所以我们一定要“美恶之情浑忘”,如果你一生起看不惯的这种心理,一看到别人的缺点你马上就想到“美恶之情兼顾”,你赶紧要心生惭愧。下面“则必有静存动察,始终本末之功”,这讲到了,到这一句才讲到儒家养气的功夫,这一段是讲儒家养气的功夫,儒家不是讲养气吗?实际上就是讲儒家养气的功夫,到了这一步“则必有”,就是说他自然就会有“静存动察”,一个是静存,一个是动察,儒家养气功夫就这两条:一条是静存,一条就是动察。这个静存就是前面讲的“内而涵养有功,久久鄙俗之见”,这是讲的静存,就是涵养我们这个心,让我们这个天理良心不忘失,当然首先必须要开启我们这个天理良心,就是王阳明先生讲的“致良知”,这讲这个静存,实际上讲的一个充实的过程,它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动察就是一个外化的过程,一个内外,一个外化,这个外化讲的什么?就是“外而动循礼义,久久美恶之情浑忘”,外化,就是外现在你的一言一行上,你能够看得惯,能够没有善恶之见,把善恶之见去掉,洞察,这讲的一动一静,所以这个察呢就是讲的觉察,觉察、反省,这两条一个内化一个外化,就是儒家讲的养气功夫,所以你能做到这一步就是一个贤位中人,就是儒家讲的那个贤,孔子讲的七十二贤,就到那个贤位了,成了贤就可以称为大儒了。当然佛教也有贤位菩萨,佛教讲的贤位菩萨到了什么程度了,到了深信因果了,在这个贤人位佛教讲的深信因果,到了这一步了,那么深信因果到儒家对应就是大儒,然后下面“始终本末之功”,因为他有静存、洞察这种养气功夫,“始终”就是有始有终,你看这个“知其终始则近道矣”,这是哪里来的呢?“知其终始则近道矣”是《大学》里面的一句话,什么意思?就是说到了这一步能够知道事物之终始,他就能够敏锐的觉察到事物之终始,他的这种洞察力、判断力就非常的好了,所以能够看清楚事物之终始、本末,也能够洞察事物之本末,这件事情它的本质在什么地方,不要本末倒置,先解决哪个问题,再解决哪个问题,这是讲的本末。到了这一步他就有这个功夫了,就能够有静存、洞察的养气功夫,能够洞察事情终始、本末,他有这功夫了,那么他解决问题起来就方便多了。这是讲的贤位中人,下面讲的圣人,到了圣人位了,下面“圣人非道非义,一介不取予”,他这里面实际上讲的三层:一层是讲寻常人,一层是讲读书明理之人,一层就是讲圣人。圣人什么境界?“非道非义”,啥意思啊?他这个可以用《道德经》上的话来理解,“上德不德视为有德,下德有德视为不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他用这个来解释,互为解释嘛,啥意思?这个“上德不德视为有德”,啥意思?真正道德高尚的人他不以为功,他是没有这种执着的,他不认为他了不起,他反而非常的平凡,非常的普通,他就跟普通人一样,为什么?因为他把他(自己)给隐藏了,就象练功夫一样,大成拳那个王芗斋先生,刚开始练的时候练成彪形大汉,孔武有力,他那是讲外功夫,王先生还继续练练练,练到什么程度,看起来象一个书生,什么意思?他就隐化了他的功夫,让人看不出来,看起来就是一个白面书生,来打擂不是找死啊!当年王芗斋到上海去打擂就是这样的,一个英国的拳王来设擂,好多人打不过他,当年杜月笙去请他(王芗斋),有人给他推荐王芗斋,当时他在天津,杜月笙亲自坐车去天津请王芗斋,你务必要来,我们中国人丢不起这个人啊,一定要来,不管输赢五百大洋,你赢了还再加,即使输了也是五百大洋,那个时候五百大洋不得了,他就来了,结果两人一比试,那个英国的拳王大概一米九多,这个王芗斋只有一米六多一点,不到一米七,结果就用了一招,那个英国拳王一拳打过来,王芗斋就用虎口一挑,一挑之后那个拳王就一个仰面朝地就起不来了,输了。后来这个拳王就回到英国,在这个英国伦敦泰晤士报上登了一篇文章“我在中国找到了真正的拳王”,就是说的王芗斋。结果杜月笙五百大洋还要加,结果王芗斋只要了两个大洋,只要了路费,他说你是为了我们国家,我也是为了我们国家,我肯定不能要钱嘛,光要路费行了,这就是讲的,当时那个拳王在报纸上也说

差30公分,哎呀!当时内心还舍不得打他是吧?(怕)一拳给打死了。就是藏华他的功夫,别人看不到这个老头啥功夫。所以真正的高手到最后别人都看不出来,所以“上德无德,是以有德。”就是这个意思。他把它给隐藏了,隐藏痕迹,他把那个痕迹给抹掉了,所以圣人非道,他不认为自己得道了。比方说这个人他开悟了,他不认为他开悟了,把这个痕迹抹掉了,这叫非道。他不执着于这个道了。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他把那个执着去掉的就。非义也是,他这样做他不认为在做仁义的事情,他把这个概念给去掉了,把那个痕迹去掉了,把那个执着去掉了,叫非道非义。【一介不取】就是一点痕迹也没有了,一点执着也没有了,《金刚经》上讲的很清楚,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一点痕迹也没有了。如来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这个,因为他【一介不取】一点痕迹也没有了。【予万钟千驷弗视】【予】就是给予,给他。【万钟】【钟】是一个量器的名字,钟鼎,佛教的钟鼓是这么来的。这里指财富,或者叫俸禄。万钟就是很富有,有很多财富,别人给他很多钱,他不要,【弗视】嘛!连看都不看。为什么?因为不贪了嘛。【千驷】驷,就是四匹马为一车。《论语》上讲的千乘之国就是一千辆战车,在当时就是比较大的诸侯国,因为周天子万乘,大的诸侯国就千乘。大夫是百乘。一辆战车是四匹马拉的。四就是四匹马,【千驷】就是千乘,属于诸侯,在周朝的时候属于比较大的诸侯国。千乘指着他的官位高。【万钟】指的他的俸禄高,待遇好。【千驷】是职位高,有很高的职位。诸侯是侯位了。公侯伯子男是爵位,是五个等级。都属于爵位属于王公。王公下面是大臣。王公大臣。你给他这些优厚的待遇呀,给他很高的官位,他看都不看。【弗视】就是不看,视这个为鄙弃。【由斯道也】他为什么能做到这点?【由斯道也】什么意思?就是他真正的得道了。得道之人,所以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所以真正得道之人视这些如浮云。所以他得道之后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者,他为什么能做到这点?【由斯道也】。这三段就是讲了三个层次,这也是我们修道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讲的是一般的人,必须要刻持私心,一定要努力把持好私心,不要让私心泛滥。因为你稍微一放松,私心就泛滥,就要犯错,所以要努力提持,很勉强很勤奋的去做。这是第一层的。第二层你通过你的努力,明理了。明理之后做功夫就容易了,就能够【静存动察,内而涵养有功,鄙俗之见自消,外而动循礼义,美恶之情浑忘】到了这一步。你明理了,就是你深信因果了。相信因果内心就非常的恬淡,内心就非常的平和,你就是贤位中人了。然后第三层再用功,再用功,一不小心得道了。是一不小心吗?为啥?因为你老是求呀找呀你是找不到的。第三层讲的【非道非义,一介不予】,你得道了就视这些为浮云。

清净二字,是根据每个人对获得清净的境界不同高低的不同。有的人清净境界很高深他的功夫更高 ,下一等的再下一等的可以对照前面那三个来讲的,下等的就对应的低层的寻常人,恪守自心勉强学为清净之法,很勉强但是也能时刻努力保持清净,所以就能够云水心情,当时起了烦恼,但是努力把他转换掉不要记在心里这就是云水心情,云水心情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最好的心情你就好过了,如果不是云水心情那就难过了,我们学习之后就开始运用云水心情,你试一下肯定会好过,好过的很这是下等的。中等的他为什么能行藏不苟,因为他明理吗,它是中等明理之人,有那种静水洞察的功夫,所以就能够行藏不漏,努力做到表里如一 ,上等清净非道非义不()不修有文化的痕迹,他对清净之法都把他忘掉了不执着了,所以也就非道非义相对应的。[是在人自为之,而自勉之耳]:这三个境界三个层次都是事在人为,你去努力就能做得到 你不努力就做不到,不是而自勉之耳,自是指刘夫子自己,我虽然跟你们说我也要勉励自己也要这样去做,这段是讲的大清净心。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段是蛮重要的从三个层次讲的用功次第,有讲道理有讲方法有理有法,我们学习之后要在生活中运用,先要学习云水心情这个蛮有意思很不错很有感受,我们有一款香叫云水怪不得有感受,(哈哈)道德香叫云水。

第六讲

最后一个了:“大柔和心”。“柔和”这个概念,它是道家所倡导的;包括前面的“大清净心”,也是道家所倡导的;道家提倡“清净无为、柔和质朴”,这都是道家的思想主张。《道德经》讲“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它里面起到了一个“专气致柔”,“柔”就是柔和的意思。

这个“柔”就是柔和、柔弱,道家又提倡“柔弱胜刚强”。当年孔子他带着几个弟子,从山东到河南去拜见老子。因为东周的时候,它的国都就定在了洛阳,西周是定都在陕西西安。到了东周之后,他就把首都东迁,东迁到了洛阳,他是这样的,所以说孔子就从曲阜到了洛阳,去拜见老子。拜见老子之后,其中有一个小故事。孔子就问他:“先生!何为道?”什么是“道”呢?现在我们不是讲“求道、求道”,是吧?什么是道啊?老子向他招手,因为他当那时年龄也很大的嘛。他就张开嘴“啊、啊、啊”,然后让他看,“知乎?”懂了吗?孔子说:“弟子愚昧啊,我不知道什么意思,不懂。”他就过来了,这样子…“知之乎?”懂了吗?不懂。还是不懂,这个老子就给他说:“柔弱胜刚强。”“柔弱”啥意思啊?他这个牙齿刚强吗?刚强!坚硬吗?坚硬!有的都能把铁咬得动,坚硬!但是最先掉的是谁啊?牙齿。而且这个牙齿还可以换好几回,你小时候那个乳牙,到了七、八岁的时候就换成恒牙了;乳牙换成恒牙了 ,但这个恒牙虽然可以长几十年,但是呢它有些虫蛀,虫蛀坏了,就把它拔掉;然后再到了五、六十岁以后,这个牙齿就开始松动了;然后牙齿就掉了,掉了之后就光剩下牙龈了,牙床、牙龈一直到死它都不会坏;所以“柔弱胜刚强”嘛!哎,这个孔子就懂了,意思懂了。这其实是一个故事,但他这个故事就说明这个道理,就是“柔弱胜刚强”。所以这个“柔弱”,它也是道家一个很重要的思想观念。为什么呢?因为“刚强易折”,它容易折断,这是“柔”的概念。

下面这个“和”,这个“和”大家知道的就多了。你比如像“和气”,一团和气。儒家讲“和为贵。”“礼之用,和为贵。”所以这个“和”呢,它实际上就是合适、恰当。因为这个“礼”的作用,其中的一个作用就是达到“和”的作用,就是说合适、不过,要过份了就坏了。你看有些人说话啊,说过份了,一过份就麻烦,过份了就为自己惹麻烦;你做事也是,你做事做过份了,也惹麻烦;所以说他讲:“礼之用,和为贵。”刚才是《论语》,《中庸》上也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个“喜怒哀乐”,你让他不发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人都有喜怒哀乐。那么我们有“喜怒哀乐”的时候,怎么办呢?要“皆中节”。什么叫“中节”啊?就是要恰当好处、合适。什么叫合适啊?就是你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伤人也不伤己,不伤人不伤己这就合适。你伤人肯定就伤己,有的人喜欢生闷气,闷气就伤己。你把别人骂一顿,你伤别人肯定也就伤己了。所以不伤人不伤己,这就是合适了,这就是“谓之和”,这就是“和”。所以这个“柔和”二字,就是柔弱和气,或者叫柔弱合适,这是对“柔和”二字的解释。

下面我们看原文,看刘夫子他是怎么解释的:【和者,恩谊浃洽之谓也。】你看他解释这一句。什么叫“和”啊?“恩谊”,“恩”,这个恩当然就讲恩德、恩惠;“谊”,就是友谊。这个“浃洽”,其实就是讲的合适、恰到好处。这个浃洽就是指的恰到好处,什么意思?就是恩惠,友好。你给别人的帮助叫恩惠。你给别人提供帮助这个恩惠,还有这个“谊”,就是友谊、友好,这种友好要保持一个度,就是要保持一个恰到好处的分寸,讲这个。什么意思?就说这个恩大者往往就变成仇了,好多仇就这样的,大恩容易大仇。为什么呢?因为这个人,就是你帮助别人,让别人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如果有一次不如意,他就会记仇,现在许多慈善机构有这种情况。

我们说一个比较著名的例子:大家都知道,那个电影演员叫孙俪,孙俪她当时就资助了一个大学生。她资助他之后,她就把他养成了不求上进,一味的索取,他没有钱就要,没有钱就要…,他也不知道节省,没有钱就要。这个孙俪刚开始没觉得,到后来发现,这不对啊?不对劲,你不能花这么多钱 。你上大学除了生活费,然后再加上一些必要的开资,一个月节省一点嘛,你心里要有数。你节省一点,一、两千块钱差不多了,哎,三千块钱都不够,这个孙俪觉得不对劲了。不对劲,孙俪就给他限制,就限制他,就是说要给他减少生活费,这就不高兴了。再后来,他就不断的到处说孙俪的坏话,诽谤孙俪,孙俪她一生气,好了,那就算了,我就不再资助你了。发布之后,大学生就更不高兴了,就公开诽谤她。她这个实际上就是这个例子,这个例子说明,因为她施恩过多,她没有培养他那种感激,没有给他相应的一种限度,就是无限度的,无限度的就变成仇人了,是这样的。所以这个“恩谊浃洽”,就是要保持一个度,就是说恰到好处就可以了,刚合适就可以了。刚合适,就是你帮助别人刚合适就可以了,不易过多,过多之后,你就养成了这个人的一种懒惰的习惯,不求上进,因为你不可能养他一辈子。所以说像我们来讲也是这样,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你有什么需求,别人可以恰当的给你一点帮助,然后你能够更好的自力更生,更好的完善自己,慢慢的你就有出息了。一味的索取,这种人是不会有出息的,你像刚才孙俪资助的那个学生,这种人是不会有出息的,因为他一点都没有上进心。所以保持一个上进心,这是以后发展的一个基础,这是讲的“恩”。

下面这个“谊”,就是友好关系,友谊、友好。这个友好关系,你无论是什么关系,无论是亲人……

做不到怎么办呢?其次【再次则不忍为不仁,不敢为不义】不仁不义啊,我不忍、不敢。啥意思啊?不仁,这个仁我们都学过了,仁爱嘛,我们人要有仁爱之心。你看让我们不仁,不讲仁爱,让我们没有同情心,让我们变成冷血,冷血动物,很冷酷,很冷漠,“哎呀不行,我做不到”,不忍嘛。“不忍不不仁”让我没有同情心,不行,我不忍,我不忍心这么做,不忍心伤害他,我不行,我不忍心对他这么冷漠,这就叫“不忍”“不忍为不仁”我忍不了这个心,我下不了这个心,这句话就是让我们保持同情心,“人之于禽兽者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同情恻隐之心,你让我没有同情恻隐之心,我做不到,这是底线了,这属于底线了,我们做人的底线了。这是一句。

看下一句【不敢为不义】“不义”你看让我做到那种不义的事情,违背正义正理的事情,为非作歹啊,不合规矩啊,不合道啊,“盗亦有道”是吧?你去做强盗,他也有道,也有规矩的:弱者不能盗;救命的钱不能盗,不能抢。你看他们强盗也是有规矩的,因为这个是他的救命钱。就是拿这个几万块钱去救命的,这个你不能盗,盗了之后是违背他们这个道义的。弱者,他本来就很弱,孤儿寡母的你还去抢人家,这是不合道义的,所以他们盗也有道。“不敢”他就有一个敬畏之心,就是说底线啊,有些事我是能做的,有些是绝对不能做的,敬畏之心,不敢。一个是“不忍”,一个是“不敢”这是底线,这就是底线教育,我们做人要有个底线,你要是把这个底线都给冲破了,那就坏了,你这个人活着就没意思了,就没价值了。

【小心敬慎】“小心”就是小心翼翼嘛,你平时一定要小心翼翼的。“敬”就是要保持恭敬。“慎”就是谨慎,小心恭敬谨慎,因为这样你才能不容易犯错误,一定要谨慎。因为我们谨慎啊小心啊,就不容易犯错误。要恭敬,恭敬你就容易学到东西。你不恭敬啊,你就学不到东西的。所以我们做学问啊,一定要恭敬中求。

【平心静气】这个好理解,就是要放平你的心态。“静气”平静你的呼吸,让气啊,能够顺畅,平静顺畅。

【唯恐伤人】就是唯恐怕伤到了别人,你要谨慎啊,因为你不谨慎啊,你一不小心就伤到别人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这点啊,不要轻易伤人,你看“恶口伤人”当然这个话好说,但收回来就不容易了,就造业了。所以我们人这个口业,其实是最容易造的,而且口业是最难改的。

【唯恐偾事】就是唯恐担心不小心做了“偾事”就是不假思索的。我们说的“愤青”,什么叫“愤青”啊?就是他年轻不懂事嘛,冲动,就是你一冲动就把那个事情做了,一冲动就把这个话说出来了,冲动不理智不理性,满腔热血,不计后果的这叫愤青。你看特别是年轻人特别容易当愤青是吧?因为他缺乏理性啊,光一个热情,容易冲动,容易做错事,做坏事。这句话就是唯恐由于冲动啊,而做错了什么事,叫“唯恐偾事”。

然后【唯恐取祸】唯恐不小心,“取祸”惹了祸事,惹祸都是因为不小心,不谨慎造成的,你要小心谨慎的话,就不容易“偾事”也不容易“取祸”也不容易“伤人”,这个好理解。

下面【谦虚忍让】这也好理解,就是要保持谦虚嘛、忍让嘛,忍让就是你要学会吃亏、受气、耐烦。其实培福报最快的就是吃亏受气耐烦,福报来的最快,因为你能吃多少气,就能吃多少福,有多少福。因为吃一分的气,你就能享受一分的福;你能够吃三分的气,就能够享受三分的福;你能吃多少气,就能有多少福。吃亏哈,受气也是一样的,你能吃多少亏,你就能有多少福,你吃一分的亏,你就受一分的福,这样的,吃亏受气,耐烦也是,你能奈一分的烦,你就有一分担当。

我们一定要改正刚强难化的性格,要让自己柔和起来。所以【是天下之达道也】达是通达。这句话怎么解释呀?【修于身者,喜怒哀乐皆中节】就是要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是普天之下共同的修行道路,这是修身共同的道理,就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情绪,这种修身的方法是普天之下共同的方法,共同要走的道路。你只要修身,就要走这条道路:先要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然后慢慢的达到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为法。所以修行到一定程度之后都是性情中人,不是不会笑了,也不会哭了,你也别会吃饭了,是不?他都是性情中人,也会笑,也会哭,也会吃饭,而且比我们会吃,也比我们会笑,会哭,那就是性情中人。

继续看【措诸世者,天下中国如一人,是覆载之宏深也】到这一句是修身到一定程度一个外用,讲的内圣外王。内圣就是前面讲的格物致知,成就圣贤,就是修炼自身,和与道之后要开出来叫外王,经世之用。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他的外用。【措诸世者】措就是措施,指教化时间施法与众生,指教化众生。【天下中国如一人】达到这种境界,这句话可以用《道德经》上的话来理解:“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这个国家不在大小,你只要掌握了那个原理,大小是一样的,无非就是面积大小的问题;还有人多少的问题。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治大国若烹小鲜”你要掌握这个原理,你炒的大锅菜和小锅菜是一样的。如果这个原理你没掌握的话,你就炒不了。同样的道理,你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如果没掌握这个原理的话,你小国也治不好,大国更治不好,【天下中国如一人】什么意思?就跟你管理一个人是一样的。为什么?因为都在你心中嘛,没在你心外。【是覆载之宏深也】覆载就是承载。就是你的愿力很宏深可以承载天下中国,可以承载所有的人。佛的愿力就是普渡众生,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我们灭度了无量实无一个众生可度,所以说佛不度众生【是覆载之宏深也】佛的四弘誓愿甚深,所以他能承载一切众生。儒家讲的治国平天下也是讲的是覆载之宏深也。孔子的一部《论语》在我们中国为志士所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 不光是在中国还外传,像现在韩国、新加坡包括日本、马来西亚这些都是典型的以儒治理国。他们都保存了儒家的思想,这是从根本上讲,以其上而言,先修身内化于心,让自己身心和于道,然后再外用【措诸世者】。用之于外,内化外用之道,【此和之至者,非圣人不能】,和之至者就达到了中,和之道。

得合道。道,对于儒释道而言,在追求道体上,其实没什么区别,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都是以合道为目标。所以为什么说像佛教、包括道教,包括儒家这三家它能够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它基本上是没有起什么大的纷争。其实有过纷争,但是没有大的纷争。它为什么没有大的纷争,就是因为它从根本点上就是一样的,都是以追求道为终极目标的。你像儒家,孔子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对吧。你像(颠沛于是……59"处)在合道上是共同的追求,这是一个。还有一个它都是先合道然后再外用。佛教里讲自觉觉他,老子道德经上也讲,先无为然后再无不为嘛,……( 1'36" 处)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都是先内后外的一个修道的过程。所以说他上面讲:此和之至者,非圣人不能。就是能达到和的最高境界,这种人一定是圣人了。你能达到和的初步境界这就是贤人,就是前面讲的,前面讲大清净心不是讲过三个境界吗?三个层次吗?不是讲过吗?讲过。初步的寻常人,你要勉强学习如何清静的方法,你要修炼个清静的方法,让心保持清净,这是普通人,一般人的。中品的人能够明理。因为你明理的话,才能够涵养身心,让鄙俗之见自消,消除你非常庸俗的看法,把庸俗的见解消掉。同时美恶之情浑忘,美恶之情,就是善恶那种情绪,看不惯浑忘,把它忘掉,这就是中品的。上品当然就是合道了。中品就是贤人位了,就是一个贤者。上品就是合道就是圣人了。上一次学清净心的时候讲到的三品。这里也是,你的和达到最高境界就是圣人了,达到和的初步境界就是贤人。就刚才讲的美恶之情浑忘,这很重要,鄙俗之见自消。你如果达到这步就是深信因果了。深信因果之后,你就是一个贤人位了。如果你在社会上这种人就是大儒,大儒家。那么平时怎么做呢?你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因为我们情绪都有,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我们引用……(5'12"处)的话就是…… (5'13"处)是吧。怎么调节自己的情绪?………。你要好好琢磨一下这个………。你把这个………琢磨好了之后,你就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了。你能够学会…………了,(省略号是没有听清楚处)

然后再往上那个鄙俗之见自销,美恶之情浑忘,哎,那就容易达到了。你就有希望达到贤人位,是这样的。你有希望达到贤人位,就有希望达到圣人位。再往下,以其次而言。前面是从根本上讲的,以其上而言,这里是以其次而言,就是退而求其次,退一步讲。前面从根本上讲,这个是从枝末上讲。一个从根本上,一个从枝末上,枝末就是指的从具体的用途上,从为人处事上讲。"五伦之道,各尽其道,各得其所。"从具体的为人处事上来讲,怎么说呢?五伦之内,五伦就包括了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社会关系有很多是吧?方方面面。但是他介不出五伦,大的方面讲可以把它归纳为五论关系,各尽其道,就是每一伦都有一道,五伦各有各的道儿。各行各业也有各的道儿。你干什么都有那个道儿。所以叫各尽其道。你各自去尽到符合你名分的那个道。你所说的话,你所做的事情,一定要符合你的名分。名和份要相合,这就叫各尽其道。你有其名不尽其份就不合道了。你无其名有其分那也不合道对吧。一定是有其名也有其分就合道了,尽其道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琢磨一下。

把自己的名份要对应起来,如果你把名份对应好的话 ,也是训练和的一个基础。这是各尽其道名分相符

[各得其所]因为你尽其道到了,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自己也能心安理得,因为你名份不相符,没有尽其道也就不会心安理得。[恩明义美,情义不相乖离]恩明,两个意思,一个是施恩,一个是受恩,施恩就是给人以恩惠,接受恩惠是受恩,不管是施恩还是受恩你要明白,要清楚分寸 我如何正确的去施恩 如何正确的去受恩 要明白清楚 不要过头 不要施恩过头也不要受恩过头,受恩不忘,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心怀一颗感恩的心你生活就会幸福。[谊美]:谊,友谊,美,距离产生美,合适就美不合适就不美,孟子讲的[充实之谓美]充实就是合适,不合适友谊的小船就要翻。[情义不相乖离]有情有义不相乖离,乖离就是不相违背 ,合情合意有情有义 ,情谊要保持好分寸,情和义不能违背正义正理,情违背正理就容易感情用事,帮他做坏事,你们俩好朋友去干坏事,你为了情去做坏事,情就用错了地方就违背了义,还有该帮的没有帮就不符合情谊 ,该帮的帮了就是情谊,你帮过头了也是不符合情义。[此和之切要不可无]前面讲和是从根本上讲,这段的和是从具体事情上,为人关系为人处世当中怎么把握和,训练和训练分寸,关键地方各尽其道,名和份要相符合 ,各得其所各归各的地方[恩明谊美,情义不相乖离]这四个方面来讲训练这个和的关键地方,不可无 ,就是不能没有就一定要具备的几个要素,我们在说话做事当中用这个衡量自己作为指导思想,[亦人之所当尽者]这是我们作为人应该所尽力做到的,把这几个关键的地方要尽到 ,慢慢训练你就能够初步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你的抱怨就减少了[再次]前面讲两个了,再次,你这个做不到怎么办呢?

做不到怎么办呢?其次【再次则不忍为不仁,不敢为不义】不仁不义啊,我不忍、不敢。啥意思啊?不仁,这个仁我们都学过了,仁爱嘛,我们人要有仁爱之心。你看让我们不仁,不讲仁爱,让我们没有同情心,让我们变成冷血,冷血动物,很冷酷,很冷漠,“哎呀不行,我做不到”,不忍嘛。“不忍不不仁”让我没有同情心,不行,我不忍,我不忍心这么做,不忍心伤害他,我不行,我不忍心对他这么冷漠,这就叫“不忍”“不忍为不仁”我忍不了这个心,我下不了这个心,这句话就是让我们保持同情心,“人之于禽兽者有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同情恻隐之心,你让我没有同情恻隐之心,我做不到,这是底线了,这属于底线了,我们做人的底线了。这是一句。

看下一句【不敢为不义】“不义”你看让我做到那种不义的事情,违背正义正理的事情,为非作歹啊,不合规矩啊,不合道啊,“盗亦有道”是吧?你去做强盗,他也有道,也有规矩的:弱者不能盗;救命的钱不能盗,不能抢。你看他们强盗也是有规矩的,因为这个是他的救命钱。就是拿这个几万块钱去救命的,这个你不能盗,盗了之后是违背他们这个道义的。弱者,他本来就很弱,孤儿寡母的你还去抢人家,这是不合道义的,所以他们盗也有道。“不敢”他就有一个敬畏之心,就是说底线啊,有些事我是能做的,有些是绝对不能做的,敬畏之心,不敢。一个是“不忍”,一个是“不敢”这是底线,这就是底线教育,我们做人要有个底线,你要是把这个底线都给冲破了,那就坏了,你这个人活着就没意思了,就没价值了。

【小心敬慎】“小心”就是小心翼翼嘛,你平时一定要小心翼翼的。“敬”就是要保持恭敬。“慎”就是谨慎,小心恭敬谨慎,因为这样你才能不容易犯错误,一定要谨慎。因为我们谨慎啊小心啊,就不容易犯错误。要恭敬,恭敬你就容易学到东西。你不恭敬啊,你就学不到东西的。所以我们做学问啊,一定要恭敬中求。

【平心静气】这个好理解,就是要放平你的心态。“静气”平静你的呼吸,让气啊,能够顺畅,平静顺畅。

【唯恐伤人】就是唯恐怕伤到了别人,你要谨慎啊,因为你不谨慎啊,你一不小心就伤到别人了,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这点啊,不要轻易伤人,你看“恶口伤人”当然这个话好说,但收回来就不容易了,就造业了。所以我们人这个口业,其实是最容易造的,而且口业是最难改的。

【唯恐偾事】就是唯恐担心不小心做了“偾事”就是不假思索的。我们说的“愤青”,什么叫“愤青”啊?就是他年轻不懂事嘛,冲动,就是你一冲动就把那个事情做了,一冲动就把这个话说出来了,冲动不理智不理性,满腔热血,不计后果的这叫愤青。你看特别是年轻人特别容易当愤青是吧?因为他缺乏理性啊,光一个热情,容易冲动,容易做错事,做坏事。这句话就是唯恐由于冲动啊,而做错了什么事,叫“唯恐偾事”。

然后【唯恐取祸】唯恐不小心,“取祸”惹了祸事,惹祸都是因为不小心,不谨慎造成的,你要小心谨慎的话,就不容易“偾事”也不容易“取祸”也不容易“伤人”,这个好理解。

下面【谦虚忍让】这也好理解,就是要保持谦虚嘛、忍让嘛,忍让就是你要学会吃亏、受气、耐烦。其实培福报最快的就是吃亏受气耐烦,福报来的最快,因为你能吃多少气,就能吃多少福,有多少福。因为吃一分的气,你就能享受一分的福;你能够吃三分的气,就能够享受三分的福;你能吃多少气,就能有多少福。吃亏哈,受气也是一样的,你能吃多少亏,你就能有多少福,你吃一分的亏,你就受一分的福,这样的,吃亏受气,耐烦也是,你能奈一分的烦。

吃亏受气耐烦。这个吃亏受气耐烦啥意思啊?就是说你要真把它吃了,你吃不下去,闷在心里难过,怨气冲天,当了怨妇怨男,不是怨妇就是怨男,你看吧,坐火车,听吧,大部分,是吧?你到茶馆里,你听吧,大部分都在发牢骚,反正不发牢骚的少,是吧?大部分都在发牢骚,怨天怨地怨人,对吧?是因为不是怨妇就是怨男呢,怨男怨女啊,所以他的福报就没出来,你培那个福,让你享受那个怨了嘛,对吧?你本来是享受一壶好茶,但因为你一怨,哎,好了,你就享受那个怨气了嘛,是吧?是这样的,如果你享受一壶好茶多好啊,对不对啊?有的就让嘴巴给享受了,管不住自己的嘴,胡说八道,培的福报让嘴巴给享受了,就是骂人去了,说难听的话,说伤人的话,让嘴巴给享受了,所以说这人都是苦人,佛陀说了,不会享受,不会享受生活,去享受怨气,去享受你这个臭嘴巴,哎,这种人就是苦人,有的享受看不惯,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享受看不惯,你享受一壶茶多好啊?享受了别人的缺点,看这个也有缺点看那个也有缺点,你的福报就享受那个缺点了,要不有的就生气生闷气,这也是你享受了,你本来是有福报,哎,生气去了,反正总而言之就没有好好地享受生活,孔子讲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没享受这个悦愉悦,光享受这个苦了,你说你苦不苦啊,佛说苦人这就是苦人,什么是苦人?这就是苦人,是吧,拿着大好的生活不去享受,光去享受这些,下面“纵有大不平大不堪之事,大可恨大可诛之人,也置之不问”,纵有什么意思?纵使有大不平大不堪之事,大不平很不平的事,大不堪就是很受不了的事,很不能忍受的事,这是讲的事,非常不公平的事情,让你无法忍受的事情,这是大不平大不堪之事,你能把它忍了,哎福报就来了,其实就过去了,你把它忍了就过去了,你没把它忍了,福报就没来,事情也就没过,这是讲得事,下面还有讲得人嘛,大可恨大可诛之人,大可恨这个人太可恨了,大可诛什么意思啊,就是可杀之人,可恨可杀之人,你能够也能把它忍了,也置之不问,置之不问嘛,是吧?就是不理就过去了,都能把它忍了,你把这个事忍了,把这个人也忍了,把气也受了亏也吃了,置之不问,福报就来了,注意啊,这个忍什么意思啊?把这个消化了,你受的这个气吃的亏,要能把它消化了才行,你消化不掉气死了,那就完了,都一命呜呼了,那就完了,你还享福报,那就没福报了,气成病来了,哎呀,我心脏病犯了,那就完了,那有的生了气了就喝酒,结果喝酒经常这样经常这样,肝癌就来了,得肝癌得就容易这样,生个闷气喝个酒,天天这样经常这样,肝癌就来了,说置之不问,就是能把它放得下,消化了,不闷在心里,“将自家好胜、好强、刚躁之气,极力柔服下来,故曰柔和也”,将自己的好胜心,好强心,刚躁之气,这里讲了三个方面,一个是好胜一个是好强一个是刚躁,好胜,不服输嘛不服输 ,好强,要强嘛、求好,完美主义者,完美主义者很伤人,伤人伤自己,最后就是伤心,刚躁,这个刚也是讲得刚强,这个躁就是躁动嘛,刚强躁动,就是什么意思啊?它这个好胜好强,其实都是因为有个刚躁之气,刚强躁动的这么一个气,不和气啊,是刚躁之气,是刚强之气是躁动之气,所以你才好胜嘛、才好强嘛、才完美嘛,是吧?做事情求完美嘛,你自己累,把别人累的一大片,就是把自己的好胜心、好强心、刚强躁动的这种心,把它极力柔服下来,柔服,这个词用得很好,柔服,用了很多好词语,你看云水心情,这个词语用的很好,还有这个柔服下来这个词语用的也很好,柔服,柔啊什么意思?刚才讲了柔和柔弱,温柔,这个服呢什么意思?

服服帖帖嘛,服服帖帖就是你对这个人或者事要服服帖帖。所以这个服呢还有一乘意思是什么:服下,喝药,服药,你把他服下去,把他喝下去,把他吃了,什么意思,你把他消化了,把这个不平的事啊把这个可恨的人啊!你把他吃下去,消化了,你把他吃下去这个叫柔服。你把他吃下去了,你的福报就来了,你吃不下去,这气的鼓鼓的,心脏病要犯了那就坏了,那就完了。所以这个柔服,这个字用的很好。

柔服下来,大家记住啊几个关键词,柔服柔服下来你要记住关键的地方,你怎么把他柔服下去,你怎么把那个气吃了,把他消化掉,这需要历镜炼心,历境炼心说这个柔和他就是一味最好的药,最好的汤药,你想这个历史当中很多汤药,汤头歌的汤头歌诀,上面有很多汤头方,千金方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你像张仲景的药圣周金纺,噢!那都不得了,他虽然那么不得了,但是也不如柔和方不得了,最大的不得了就是柔和方。你把他服了,经常服,什么意思,就是把那些烦恼,把那些习气啊柔和得地把情绪服了,开个药方,什么方?就是柔和方,你把他服了,把他服下去,这个药熬好了之后,把他服下去,服下去之后,哎,你就这是最好的药了最好的药方,这才是天下第一方。你说贵子汤是天下第一方,不是,天下第一方应该是柔和方,柔和方,贵子方才是天下第二方。故曰:柔和也,你这样做慢慢柔和下来了,他为什么用这个柔服,他实际上经常服这种汤药才行,为什么经常喝?他喝一次不管用,你又生气了,再喝一口。如果一遇事情你又犯错误了,你再喝一次。你要经常服这种药才行,你要把这服药放在房间里,放的多一点,你多准备几服,你看你一天用几服,柔和药你能用几服,刚开始要多准备几服,到了晚上准备好,明天接着用。

第七讲

学到最后一部分了:大柔和心。【“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君子居之”,此之谓也】这段是引用中庸的话,这段话讲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教化、教育的角度来讲,采取宽柔的教育方法,这是君子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不报无道】,这是君子的另外一个方面。无道是什么意思?就是蛮横,不讲道义,对这种蛮横、不仁不义的人,怎么办呢?君子的作风是不报。不会采取打击报复,不会去报复人,这是君子另外一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从教育的角度,他用两个字宽柔。宽就是宽厚,宽恕,要学习宽恕心态,。孔子讲的宽恕这种恕道。宽恕别人放过自己,大家要仔细琢磨这句话,其实你不宽恕别人,也是给自己找气生,找气受,所以我们要学会宽恕别人,因为你宽恕了别人之后,才能让自己好过;你活的就更好一点,你心里老是放着那些仇恨,老是看不惯别人,你不宽恕别人,你自己也难过,所以为了让自己好过一点,你要宽恕别人,这是孔子讲的恕道。柔前面我们也提到过了。柔就是柔顺、柔和、柔弱。柔弱胜刚强这是道家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柔和的观念。君子就用宽厚,柔顺的方法来教育大众,这是君子采取的教育方法,不是用那种完全打压式的,完全是大棒式的,完全是强硬式的。因为这个大棒强硬,只能是一时的,最终还是以宽厚柔顺的方法为长久之计。下面这一句就是讲君子另一个方面,当你面对那些蛮横不讲道理、不讲道义的人,那怎么办呢?不报他用的方式是不报,不报仇,不记恨,这就是一种宽厚了,你虽然伤害了我,但是我不打击报复你,这个实际上就是佛教讲的因果,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冤冤相报没有了结的时候,所以就采取退一步,退一步海阔天空嘛,而且是你要主动的退,当然这个主动退是挺难的,所以这一个就要我们很好的体会因果观念,《达摩四行观》上报冤行,一个很大的观点就是体冤进道。你要深刻的体会那个冤业,要看清楚冤业的本质,冤业是怎么回事儿。如果你不能体会的话,就是你杀我,我杀你,你打我,我打你;你骂我,我骂你,冤冤相报。当你深刻体会冤业的本质的时候,你就会主动地放弃怨恨,你的道业不就增进了吗?所以从因果上讲因果真实不虚,三世因果,因果通三世。正是因果通三世才有六道轮回,所以就在六道里面轮转不停,为什么轮转不停?就是有冤冤相报的心理。我们认清了之后就要主动退出,主动退出冤冤相报这个轮回,退出来跳出来,无非就是我们的贪嗔痴,你看清楚之后退出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从无量劫以来,这是冤业的积累,我们所遇到的这一切,都是无量劫以来业力的感召,感召来的,我们现在生活在地球上,你投身到这个家庭里去,你认识什么样的人?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都是无量劫以来这种业力的感召,你感召来的。

你遇到的好人、遇到的坏人,都是你的业力感召的,当你真正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就能够甘心领受。甘心领受,就是心甘情愿的。当然刚开始是很难受的、很难过,慢慢、慢慢的…你就甘心领受,心里就舒坦了。这时候你内心就获得了平静,所以你那种报复心理就没有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体怨进道。君子的道理,这是君子的另外一个方面,所以“君子居之”,这个不容易做到,慢慢做!

【此之谓也。】这句话是古汉语的一个用法,说的就是这么一回事。怎么一回事啊?就是作为一个君子,他就具备这两种品德,具备这样的品德!

下面:【不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柔之一字,乃不好字。】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柔”这一个字,就不是好字。什么意思?它就不是一个褒义词,成了贬义词了。你看我们社会观念,认为“柔弱”是一个贬义词,其实“柔弱”是一个褒义词,这是道家的一个很基本的观念。道家有很多观念,像“无为、清净、柔和、柔弱”,这都是道家的基本观念。所以说道家有很多基本的观念,但是现在由于不能正确理解,所以就把褒义词变成贬义词了。“柔弱胜刚强”,所以我们要真正去领会“柔和、柔弱”,你这样的话,才能转换你的观念,提升你的正能量。

他下面举了几个例子:【面善柔也、柔奸也、柔弱也、柔佞也、柔糜也,安得而为之?】他举的,如果说你不能够正确理解的话,那么这个“柔”字,就是一个不好的字了,就是一个贬义词、贬义字了。“面善柔也”,他这话是什么意思?“面善”,你看一般看到慈眉善目的人,他都是有他柔和的一面、柔顺的一面、柔弱的一面。柔和的人,内心的柔和他就自然感召慈眉善目,这是必然的。如果你不能正确理解的话,你就视这个“柔弱”为好欺负,这个人好欺负,很弱小。

他下面举了几个例子:“柔奸也、柔弱也、柔佞也、柔糜也。”举了四个词。这四个词,先看第一个“柔奸”,“奸”这个字,一般讲就是奸诈、奸细,它是一个不好的词语。但实际上他这里指的是它这个“柔”字,因为他这个“柔和”反而能避免,最终是避免了一些不好的事情,是这样的,是这个意思。它看起来不好,但是它最终是好的,这就是“柔弱胜刚强”。所以我们不能光看事物的表面,要看到很强大的人,其实他背后有很脆弱的东西。因为真正的这个“柔”,道家讲“柔弱、柔和”,它里面有“刚”,柔中带刚嘛!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它是刚柔相济的,这是道家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外柔内刚。正是因为他这种柔啊,他就能够坚定不拔,因为他这种坚持、这种坚定,所以把这件事情反而办成了,他是这种。“柔弱”,这个前面都讲过了。“柔弱”,表面上看这个人弱不禁风,但真正他这个功夫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外现柔弱,很柔弱。但是他内在的这种神韵是很柔的,他把它藏住了,含藏。你比如说露才不好,才气不能外露,你如果才气外露,这就叫小聪明。你很强大,但是你不能外露强大;你很有才华,你不能外露才华,你不能外露你的锋芒,要示弱。你要学会示弱,示弱、示弱……示弱到一定程度,他就把你那种锋芒给藏住了。藏住了,别人看不到,别人看不到你有本事,别人就认为你这个人没有什么本事,没什么本事就没什么本事嘛,对吧?这就叫外现柔弱,其实是他内藏了那种神韵。当你把那种锋芒,能够把它给含藏的时候,你的功夫才到家;当你还想着露一手的时候,那就还没把它藏好。你觉得别人这么看不起我,不行,我得露一手,那就没必要了。如果你这么想的时候,你还没把它藏好,你把它藏好了之后,你就不这么想了,这就叫“柔弱”,“柔弱胜刚强”。

因为他要遇缘而起现行,随缘而起用,该用的时候就要用了。

第三个叫【柔佞也】“佞”是奸佞,表面上看是奸佞,用“柔佞”实际上是用“柔”柔和把它化开,化开这个“佞”;包括前面这个“奸”也是这样的,用这个“柔”把“奸”给化了;“弱”也是,用“柔”把弱给化了,化了之后就柔中带钢了,那么他用这个“柔”啊,把“奸”给化了,他就不奸了,而且就能干了,奸诈的人不怎么奸诈了,因为他没有福德啊,就是福德差啊,德行差,所以才奸诈、奸悭,但是奸诈的人啊,他心眼多,他能干,是能干事的,因为福德差,能干成点事,干着干着就露馅了,因为老是使奸,时间长了就露馅了,露馅了人就不理他了,是吧?但是要有这个“柔”把它化了,你看,福报就上来了,福报上来他就不奸了,他就能干了,是这个意思。这个“柔佞”也是这个道理,你看这个佞臣,奸臣佞臣,一般奸佞都是放在一起,凡是这种佞臣,都是有能力的人,都是能臣,只不过他的福德差,过去这种大臣能臣他容易玩弄权术,而且还玩弄的好,这就是佞臣和奸臣的区别。举个例子:像历史上这个王莽,王莽就是一个佞臣,王莽不是个奸臣,是个佞臣,他佞在什么地方啊?他装的很好的,能力也厉害,如果他早死几年的话,王莽在历史上就是个不得了的人了,他早死几年他就没那回事了,因为他后期那些事啊,那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可惜他没早死,他又活的年龄大了,他就把皇帝都给推翻了,他出来干,他一出来干,人家就不买他的帐了:你平时说的好好听啊,我们要忠孝节义,你才是最大的不忠不孝。大家就不干了,要推翻他。包括袁世凯也是个佞臣,他也是很能干的,他在没有当皇帝之前,没有复辟,没有当皇帝之前,大家对他很推崇的,结果后来他这个总统不当了,他要当皇帝,坏了,这样就坏了,坏事了,大家一看:这个人才是大奸大恶,原来觉得这个人忠孝节义啊,闹了半天原来是大奸大恶,赶紧把他推翻了,看蔡锷把他推翻袁世凯,所以这种就叫佞臣。那么他用这个“柔“”把它化了,他就不佞了嘛,他就成为一个了不起的能臣,你看历史上陈平他就属于柔佞人,刘邦下面的丞相叫陈平啊,那就是一个佞臣,但是他“柔佞也”,把他化了,他把他那个大奸大恶给化了,“柔奸也”“柔佞也”。

还有一个【柔靡也】这个“靡”就是指的美丽,好听嘛,好听的歌词啊,好听的曲儿啊,靡靡之音,情歌艳诗,艳词艳诗那一类的,如果你落到那里面去,那就成了刘勇那一类的人,风花雪月,那就没意思了,那你要“柔‘”柔靡也”,把它化了,化了之后就能够正确的、正面的引导,正面的写一些歌词啊、诗词啊。你看像情诗艳词你把它“柔”一下,就成了婉约派的,你看李清照就是婉约派的女词人。像刘勇这一类人的就成了专门写情诗、情词、情歌的高手了,那就完了,叫花间派诗、花间派词,这类人果报就严重,为什么果报严重啊?因为他写那些东西啊,就荡人心思,特别是年轻人啊,他就没有上进心了,就沉迷这其中,没有上进心,所以要用“柔”来化,你就别写这些东西了,与其写这些东西不如婉约,当个婉约派的诗人吧。看当年黄庭坚,大家知道,苏东坡的学生黄庭坚,这个人很有才华,号称“苏黄”,他年轻的时候,也喜欢写情诗、情词,但是他又信佛,说明对因果还不很信,有一次到一个寺院里去,寺院里

情诗啊,艳史啊!在世上很流行的,这个老和尚也听说了的,那时候才二十多岁,是个太守,二十多岁就已经当太守了,来了之后老和尚就骂他,就说你虽然情诗、艳史写得好,恐怕你来世要堕马腹中,投胎投到马肚子里去,意思就是你这个人以后要变畜牲,这句话很难听的(00:52-00:54)他当时是太守啊!你敢骂我太守,很生气,但老和尚他不管嘛,他一骂他,太守回去之后就清醒了。你看他荡人心智,特别是摇荡人心,青少年的心,人的心,因为这个青少年他本身不理智,不理性。看了这些东西他不上进了,不爱学习了,所以说摇荡人心就是很可怕。他那之后就忏悔,忏悔之后他就不再写了,就是从挨了骂以后他就不再写这些情诗艳史了。你看这个柔奸、柔弱、柔佞、柔靡呀它是什么意思啊!其实就是把他综合了,就是用这个柔把它化了,综合了,所以柔就是指一种很正面的力量,你看安得而柔之,如果说你说这个柔不是个好字,那它怎么变哪?你看柔奸,柔弱,柔佞,柔靡是怎么来的呀,其实就是用这个柔和来给他改造的,你看刚强难化,怎么化啊?柔嘛!用柔弱来化解刚强。你看下面【凡人不能忍辱谦让,俱是血气刚强,心情暴躁所致】这句话是说我们普通的人,我们众生为什么做不到忍辱谦让哪?他讲了两个原因,一个是血气刚强,一个是心情暴躁。这两个原因,我们先来看血气刚强,特别是年轻人血气刚强,就是因为他气血充胜,所以说表现出刚强的一面。所以他就忍不住,所以说年轻人要戒斗,虽然说血气旺盛,刚强难化。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不柔嘛!不柔所以他就显现刚强的一面,换句话说就是阴阳不调和,心情暴躁。他这个燥就是躁动,燥暴。暴就是暴烈,就是容易激动,你看一句话说不好就跳起来了,要打。所以说一个叫血气旺盛,一个叫刚强难化。我举个例子,你看像练武的人就是这样,刚开始练得时候气血旺盛,你看他有劲啊!一练他的兽性就练出来了,一不合适就行找人打架,你看动手吧,他就是他的兽性练出来了,所以刚开始练武的人就喜欢打架,他的兽性练出来了就暴躁容易打架,你看狼,狮子,老虎,都是这样,那就是人的兽性。那怎么办哪?就是继续练。因为他这个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因为他刚开始练得是筋骨皮,你看筋骨皮他练得结实了,硬了就想打架,所以继续练,当他的精气神练出来了,不想打了,一般人惹他他也不理他。你看我认识一个,他在少林寺待了好多年,从小就在少林寺待着练,练了十多年就回去了,他就跟他哥哥在工地上,因为他哥哥是做房地产的,专门做什么呀?专门给他抢工地,他能打嘛!工地抢过来的,能打嘛!把打人不敢干的他都干了,后来到了一定年龄了,他就知道了,不行不能在打架了!后来他学佛就皈依了嘛!他给我说他说以后只要别人不打死我我就不还手,他要打死我我没办法就只能还手了!所以这就是把精气神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的筋骨皮就综合了,综合了之后他就不愿意在打架了,下面哈,还有一个我们这个修行其实也是这样,刚开始习气都是硬压,压着压着就要爆发,为什么呢?因为他血气刚强,心情燥暴你靠压是压不住的,所以压到一点成度就要爆发,那怎么办哪?【故柔其气以从理,和其情以同物,然后论谊可以浃洽】这句话他分了两方面来讲的,第一句故柔其气以从理,柔气从理,下一句讲和其情以同物,我们先看上一句柔气从理,这个是从道德经上来的,道德经上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道家的这个内丹啊,他练这个精气神,就是从这里演化来的,就是说我们怎么练气,就是我用一个很专心很专一的方法来练气,练到柔的成度,像那个小孩婴儿一样,你看出生的婴儿他几个月大,他全身的皮肤肌肉和筋骨都非常柔,这个肉怎么来的?老子就说专气用一个方法练这个气内丹就出现了,炼精化气,练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你看都是从气开始的,他是以后天还先天,我们后天之气是呼吸嘛!用这个一呼一吸的原理,以阴阳以为道。

不外乎如此,都包括在内了,其实就是这样的,这五大心其实他就涵盖了圣人所有的联系,如果你做到了任何一面,那五个方面就做到了,它是一而五,五而一的关系。这五大心是从五个方面五个角度来看的,虽然说是五个方面其实它是一体的,一体的五面。即四子六经,名贤论议,亦不外乎此。

四子六经,哪四子六经啊?大宗论梦四子。六经大家当然都知道了《诗》《书》《礼》《易》《春秋》加上一个《乐》乐经就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经典是没有的,亡易了,消失了,但是它有片段。明贤论议历史上那些圣贤们他们的著述论说也不超过这五个方面也是这样的,你看吧凡是那些贤者们他都不超过这个范围。但世人忽而置之,但是这个世人忽而置之,忽就是轻视因为轻视就把他搁在一边,不管他了。迂而笑之,又说你这些说法太迂腐了,嘲笑。甚且以为异端而辟之,有的是认为他是异端而辟之,辟就是因为他是异端就把他打倒的意思。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上面讲的广大心就是包容心啊,一定要学会包容心,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允许有不同的主张,允许有不同的个性,在精神思想上要有独立性,这样才能有利于个性的成长,不能一概的同一个标准,这是不可以的,因为不可能同一个标准。因为前面讲了因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不可能一个标准。是以学圣学贤,无从入手。因为他对这五个方面轻视他,认为他迂腐,认为他是迂端。所以他说学圣学贤无从下手,找不到下手的地方,你想学习圣人的思想从哪里入手啊?不知道。愚尝这个愚就是指的刘夫子先生尝举以训门人,刘夫子曾经用这五个方面来教育他的门人,学生。谓此五言,乃学圣之局量,必先有此就是这五言就是前面讲的这五大心言乃圣人学圣之局量。是学习圣人的局量,我们也讲过了。什么是局量啊?前面讲过就是圣人的格局,量就是气量,你要学习圣人的格局和气量。你要学圣人你学他的什么?什么人才能达到一个圣人的标准啊,你先了解他的格局和气量。这五大心就是圣人的格局和气量,你照着去做,做到了就是圣人,做到一定程度就是贤人。必先有此五言,就是你心中一定要心存这五大心,你要知道这是圣人的格局和气量,这是成就圣人必备的格局和气量,如果你没有这个格局没有这个气量你是当不了圣人的,你是学不了的。必须要心存这五言。下面心思实行五言义理,什么意思啊?心思实行就是前面讲的学而时习之,你学习了他的理论观点怎么办呢?实习之。在生活当中去实行实践,因为你实践一点在内心就会充实快乐一点。乐吗这就是乐。内心快乐就是乐。如果你不实行做不到你学了做不到你就不乐。你内心没法悦乐的,怎么让内心愉悦啊?你就要去实行去做。实际上就是要执行合一。然后可以希贤希圣而希天,希贤希圣而希天,因为你照着去做的话照着这五大心去做,你有可能成为成就贤位也有可能成为圣位而希天。它这里讲的这个希天也是在贤位以下的,它这里实际上是讲了三个层面的,这三个层面就在大清净心当中讲到了。在大清净中讲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克持私心勉强学习清净之法这是第一个层面就是你能够努力把持好自己这个私心习气,很努力的学习清净的方法,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就是明理之人,明理之人能够存心养性,鄙俗知见自消,就是你超越了庸俗,把那些庸俗的思想知见放下了,那些庸俗之见自消,还有一个美恶之情自消就是那些看不惯没有了。你看的惯了,是明理之人这是第二个层面。第三层面是什么意思啊?就是圣人了第二个层面就是贤位是贤人第三层面就是圣人了,非道非议。这是圣位菩萨。三个层面。惜乎遵行者罕。但是很可惜去遵照去修行的人很少,罕吗,很少。今老矣,不得已书示儿曹,以为一家之授受云尔。就是我现在老了,刘夫子这个下学提航是刘夫子八十三岁写的。八十三岁最后定稿的,他活到八十八岁。就是他走之前五年写的。八十三岁,老了。都八十多岁了,精力不够了所以不得已书示儿曹,我没办法不得已而为之。就编了这本书。尔曹就是给儿孙辈包括学生来看的来学习的。以为一家之授受云尔,作为我的一家之言而教授学生。这一段五大心。刚才已经讲了五大心就是圣人的格局和气量。就是我们不是要成佛吗,你想成佛那就要明白佛陀的格局,佛陀的格局是什么,学学就知道了就包括这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就是佛陀的格局,你做到了你就是佛,你做到一半你就是贤位菩萨,你能做到一点就是前面讲的,它分的三部三个层面。实际上我们能够内心能够明白这一点然后照着去做,你就知道了方向,这就是我们学佛的方向。修行的方向也是做人的方向包括做学问的方向。我们做学问其实还是要按照这个方向来的。这个方面缺一不可,有的人他做学问,他就很狭小不能包容。他不允许有不同的观点这个太狭隘了,他就没有广大心。还有一个就是他做学问偏重于学术,偏重于学术之后就受众就小,因为缺乏方便。你缺少一个方面都会受它的局限性。说圣人的格局他是没有局限性的,是超越局限性的。没有局限性。如果你有局限性就要对照一下,你是哪方面受限了。你对照一下自己。你是慈悲心不够还是广大心不够还是方便心不够还是清净心不够还是柔和心不够,你就可以对照,我这方面有障碍,我过不去你就对照一下哪方面的障碍啊,把你局限住了啊,这样的话你就可以更进步了,哪方面的障碍你就认真去对待,因为哪方面有障碍,那方面就有漏洞,你要想办法去克服它。慢慢的你就朝圣人的格局去发展,所以学习圣人局量就是确定我们学佛的方向,做学问的方向。做人做事的方向,这是大方向,起码大方向掌握了你就不会走错路了。我们这里就学完了。这是《下学梯航》第九门学习完毕了。还有最后一门是愚成堂家训。这个我们下次学这个愚成堂家训是刘夫子相当于他的刘氏家训。这也是刘夫子他本人写的,他也是参考了历史上很多家训结合他本人做学问修行的经历,然后形成了他们刘氏家训。这个愚成堂是他唐号,我们下次再学习,现在下课了。

明月子于2018年3月8日至22号乐至圆通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