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他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他把整个心灵献给了孩子
大中书院楚风编写
“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一、被遗忘的大教育家

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曾对我国教育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果没有今年春晚演员贾玲“苏联大货司机”这个梗,相信现代的绝大多数年轻人都不知道他是谁。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我们中国,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之作《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几乎是每一个老师的必读书目,但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者却几乎被遗忘。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这样一位大教育家被遗忘,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当代整个中国社会的悲哀!
笔者在民间从事国学教育近十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可以说奠定了笔者最基本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发自内心地尊重每一个孩子,发自内心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发自内心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今年,也正好是苏霍姆林斯基先生诞生100周年,在这里,笔者也不揣简陋,利用手头资料以及相关网络资料编写成此文,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致以深深的敬意和哀思。
谢谢您,永远苏霍姆林斯基!
二、爱的种子 志的立定

1918年 9 月 28 日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出生在乌克兰基洛夫格勒州一个贫苦家庭里。1926 年到 1933 年苏霍姆林斯基在瓦西里耶夫卡学校就读,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影响他一生的启蒙老师启蒙女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
她不但是孩子们的老师,更是他们亲密的伙伴,她常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引导他们认识自然、认识生命。
有一次,安娜带学生们来到了森林,这可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大本营。但是安娜的解说,却让他在这里发现了一片新天地。
瞧那个蚂蚁洞,以前苏霍姆林斯基经常用棍子去捅他,可是通过安娜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才知道原来这竟然是一个童话般的城邦,这里有广场,有回廊,有幼儿园,还有粮仓。原来自己曾经毁灭的是这么美好的一个家园。
当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后,急冲冲要回家的时候,安娜老师还有另一个新招:“孩子们,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采集些鲜花吧。当孩子们关心长辈的时候,长辈会感到高兴,而鲜花——这是关怀和敬爱的标志……”
安娜老师不但在苏霍姆林斯基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还让他向往着自己能和老师一样优雅渊博,并逐步树立起从事教育事业的志向。
在毕业时,苏霍姆林斯基毅然决定报考师范院校。
三、深重的苦难 伟大的心灵

1934 年夏,我们的苏霍姆林斯基进入了科列明楚格师范学院预备班,并于同年成为该校语言文学系的一名大学生,但却在次年因病被迫中断了大学学业。1935 年,病愈后的苏霍姆林斯基被任命为自己母校瓦西里耶夫卡学校低年级的语文教师,这一年,他17岁。
1941 年 ,苏霍姆林斯基应征入伍,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 年,他在尔热夫市郊克列彼尼诺村的战斗中胸部和手臂受重伤,被鉴定为二等残废,在后方医院治疗长达 4 个多月。
二战给我们的苏霍姆林斯基带来了一生无法愈合的深重创痛。他的胸部一直残留着几块弹片,其中一块靠近心脏,无法手术,他的工作经常被胸痛所打断,他的左手比右手短三厘米,一到阴雨天气或者劳累就会疼痛。
最最惨烈的是,他的新婚妻子维拉因为在敌占区散发传单而被秘密逮捕,因为她的拒不出卖同伴,残忍地法西斯分子竟然把苏霍姆林斯基从未见过的他们的10个月大的孩子在维拉面前杀死,然后又挖掉了她的双眼,折磨了好几天之后才把她绞死。
这样的创痛是无法诉说的,连续三年,他在半夜两点醒来就再也无法入眠。
但是如此地创痛并没有熄灭他的创造的热情,反而激励他用百倍的信心和努力去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开创自己的教育事业,成为举世景仰的大教育家。
四、要培养“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只活了52岁,但在这断断的一生当中,但他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教师、校长竟长达32年。
他以不惜地探索和创造精神孜孜不倦投入到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之中,竟然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他有一句名言:“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他用一生的教育实践来印证这句话。
和很多教育家不一样,苏霍姆林斯基并不是以学者的身份去冷峻地、客观地研究教育,而是把自己的整个生命投身于教育,把自己的整个灵魂都奉献给了他的每一位学生。
他一生最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的发展、性情的培养,他这样说道:“如果你感觉到每个儿童都有个性,如果每个儿童的喜悦和苦恼都敲打着你的心,引起你的思考、关怀和担心,那你就勇敢地选择崇高的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吧,你在其中能找到创造的喜悦。”
他用他包含深情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孩子,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教学,这也使得他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
更加可贵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在表达他的教育观念时,所使用的的语言也是如此坚定、动人、而饱含诗情。
他说:“每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他说“亲爱的朋友,请记住,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
五、孩子的心灵 颤动的露珠

苏霍姆林斯基当老师的时候,一个名叫斯捷帕的学生在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一盆美丽的玫瑰花给碰折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想让这个闯祸的孩子吸取教训。
后来,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流看护,却惟独禁止斯捷帕参加这项活动。不久,这个孩子话也少了,也不再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想,这说明自己的斥责对这个学生起了警戒作用。
可是,有一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有事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了再回家,可是当他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两人时,他觉得很窘迫,急忙准备回家。
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并没有留意到这种情形,他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
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他先是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便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
这件小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非常大,此时他才明白,自己的处罚深深地伤害到了这个孩子。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
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以发泄怒气的斥责,这无疑是对孩子的一种过于严酷的处罚。
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后来,他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在回忆父亲的时候说:“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很温厚的老师,感觉就象是在你旁边,很温和的,他不会粗暴地触碰孩子的心灵。”
六、真挚的情感 教育的智慧

“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情感、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情感、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深爱着他的学生们,对于学生的不足之处,他始终保持宽厚、耐心,并想办法帮助他们改进。
有一次,苏霍姆林斯基带着自己的学生去野营,因为东西多,所以有学生建议两人一组,这样可以合用一些东西,减轻旅途负担。
这么好的建议,自然被我们的苏霍姆林斯基和绝大多数孩子所接受,孩子们开始自由组合,一片欢声笑语。
大家都有了队友,惟独安德列卡没有队友,他独自在一边哭泣。
苏霍姆林斯基把安德列卡叫到旁边,询问后知道了是没有一个同学愿意和他组队。他委屈地认为,是同伴们嫉妒他。
苏霍姆林斯基深知安德列卡的天性,并且以他教育者的敏锐抓住了这个教育时机,便直截了当地说:“你要明白,安德烈卡,最困难的就是迫使自己去感觉。你迫使自己去感觉,那你就会以另一种目光看你的同学、去看人。如果你老是认为,你是最聪明的人、最有才能的人、最好的人,那么到头来你就会成一个最孤立的人……”
“但是,实际上我就是在解题上比谁都强,并比谁都快地背会诗歌……多少次您自己都说:‘好样的,安德烈卡,安德烈卡学习了,就懂了……’我比谁都懂得多,这难道是我的错?”安德列卡哭得更伤心了。
安德列卡这样说,苏霍姆林斯基马上就明白了,简单的说教显然对于安德列卡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凭借他多年的教育经验和智慧,他迅速地找到了应对的方法。
“安德烈卡,咱们找个阴凉的地方坐下,我给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与我们这件事十分相似,愿意听吗?”
哭泣中的孩子感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善意,于是他们走到大橡树的树荫下,一起坐在长凳上。
苏霍姆林斯基趁着这个机会给安德列卡讲了一个“菊花和葱头”的故事:
在一个农村老大娘的住处旁,长着一株菊花。菊花老是沾沾自喜:“你们瞧,我多美啊!在这地方我是最美的。”
在菊花旁边长着一棵葱头,一颗普普通通的葱头。夏末,葱头熟了。绿色的茎叶蔫了,葱头散发出辛辣的气味。
菊花扇动鼻子:“呸,你发出一股多难闻的味道呀!”它对邻居说道。“我真感到奇怪,人们干吗要种这种植物呢?想必是为了薰跳蚤……”
葱头没有作声,它把自己视为灰姑娘。 这时,大娘从屋子里走出来朝菊花走去。
菊花屏住了呼吸。她想:大娘马上就会说,她的花多美啊。菊花由于心满意足,已经感到有点飘飘然了。
大娘走近菊花却弯腰拔起了葱头。大娘端详着葱头,惊呼了一声:“多好看的葱头啊!”
菊花感到困惑了:难道葱头会被认为是好看的吗?”
听完这个故事之后,安德烈卡的眼泪已经风干了,从这个童话故事中他好像明白了些什么: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不能自作聪明,看不起周边的人。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一言不发。
在面对学生的不足甚至缺点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从不发火,一直保持着理性和克制,从不去粗暴地对待孩子柔软的心灵。
但是苏霍姆林斯基也从不姑息,而是运用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智慧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来启发学生,然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会,从而自觉地去改正自己。
七、安详的风格 柔和的声音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俄罗斯奥伦堡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伦达克教授曾这样描述他上课的风格:“他讲课很安详,总是很柔和的声音,在学生中间安详地走动。他总是这样微笑着走着,在学生中间讲课。讲得很果断。经常问学生们,你们听懂了没有?”
为了更清楚的描述苏霍姆林斯基的讲课风格,伦达克还回忆了当时上课的一个细节:“对于上课开小差的同学,他也是很耐心地教育。比如又一次,他上课时,窗外飞过一只小鸟,有个男同学便分心看着窗外。苏霍姆林斯基便走过去,抓住他的手……他就这样俯下身去问这男孩子:你是想听课呢,还是想上课?请你说说好吗?男孩子说想上课。苏霍姆林斯基便说:想上课?好的。那么请把头转过来我们一起上课,好吗?”
八、苏霍姆林斯基的主要教育思想

(楚风按:本小结主要参照顾明远先生《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一文,略有改动。)
第一,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他说:“ 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 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 观点、 信念、 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和显示。”
第二,要坚定地相信每一个孩子。
他写过一本书,就叫做《 要相信孩子》。他说:“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创造条件使这些学生能最充分地发展这些长处。”
第三,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他认为:“ 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艺就在于揭开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他还说:“ 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在这三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倾向,教师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灰溜溜的’人。”
第四,要非常慎重地对待评分和惩罚。
他说:“ 对孩子来说,教师最大的不公平是不公平地给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而且还要让家长来处罚他。”
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善意相信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激发起积极的智力劳动的推动力。“ 绝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来束缚住儿童的思维。”
他认为对待惩罚则更需要慎之又慎。
他说:“ 惩罚是一种敏感性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 教师往往在运用这种手段时犯错误。有时教师认为极轻的惩罚,儿童却认为是极大的不公平。他说:“ 谅解对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触动要比惩罚强烈得多。”
九、在批判中死去 在教育中永生

1970年9月2日,在乌克兰帕夫雷什小镇,天气已经很冷,树叶开始飘落了,苏霍姆林斯基永远的离开了,年仅52岁。
据他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回忆,当时莫斯科官方一直在批判他的“人性论”,批判他没有理论、只有实践。全苏联的主流报刊都在批判他。他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和不公正评价,当时,他不但发表论文的权力都没有了,还被限制离开帕夫雷什中学。
在他去世前的三年里,这种批判达到了高潮。父亲的心情极其不好。来自精神方面的迫害和压力,使父亲感受到了严冬的到来。
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是导致他英年早逝的重要诱因。
苏霍姆林斯基去世后,受到了全国各地教育者的尊敬,得到了孩子们的爱戴,有那么多的人来为他送行。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影响了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去世后,埋葬在帕夫雷什镇的墓地里。帕夫雷什中学东面是一座东正教堂,教堂的东面就是墓地。高高的教堂顶尖,闪着阳光,俯视着他的坟墓和塑像。
十、苏霍姆林斯基年表

1918年 9 月 28 日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出生在乌克兰基洛夫格勒州一个贫苦家庭里。
1926 年到 1933 年 苏霍姆林斯基在瓦西里耶夫卡学校(七年制学校)学习,并成为该校最有才华的学生。
1934 年夏 他进入了科列明楚格师范学院预备班,并于同年成为该校语言文学系的一名大学生,但因病于 1935 年被迫中断了大学学业。
1935 年 年仅 17 岁的苏霍姆林斯基病愈后被任命为自己母校瓦西里耶夫卡学校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在瓦西里耶夫卡学校他凭着一种教育者的本能尝试通过培养学生心算的能力来提高孩子的智力,并且在教育实践中他还注意寻找对问题儿童因材施教的方法。
1936 年到 1938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边教书一边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继续了自己的大学学业,并在该校先后获得了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乌克兰语文教师资格。
1938 年 被任命为奥努弗里耶夫斯克中学语文教师,稍后又被任命为教导主任。在奥努弗里耶夫斯克中学期间苏霍姆林斯基努力恢复教务会议的权威,带领教师探讨各种教育问题。
1941 年 7 月 苏霍姆林斯基应征入伍,在经过短期培训后于
1941 年 9 月 任作战部队某连政治指导员。
1942 年 2 月 9 日 他在尔热夫市郊克列彼尼诺村的战斗中胸部和手臂受重伤,被鉴定为二等残废,在后方医院治疗了 4 个多月。
1942 年 6 月到 1944 年 3 月 苏霍姆林斯基在亚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德摩尔梯亚的乌瓦镇中学任校长兼任俄罗斯语言文学教师。
1944 年 故乡解放后,苏霍姆林斯基携同妻子回到了乌克兰。
1944 年到 1948 年 任基洛夫格勒州奥努弗里耶夫斯克区国民教育局局长同时还在中学兼课。这期间苏霍姆林斯基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1945 年 8 月 25 日 在《突击劳动》上发表第一篇文章《在新学年之前》发表。
1948年 根据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请求,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并亲任语文教师和班主任,直到去世。在帕夫雷什中学度过的 22 年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最富有成效的时期。
1955 年 在国立т.г.谢甫琴科基辅大学顺利通过了题为《学校校长——教育科学工作的领导者》的副博士论文。
1956年 出版首部专著《学生集体的培育》。在国立т.г.谢甫琴科基辅大学攻读函授研究生对苏霍姆林斯基有重要的意义,正是从那时起他才走上更自觉的教育研究之路,为以后撰写大量的教育理论著作打下基础。
1958 年 被授予他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教师的称号,
1968 年 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的崇高称号,同年他还被推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70年 去世。
主要参考文献:
楚风按:本文乃笔者参考多本书籍、多篇论文以及网络资料编写而成,因不是严格的论文写作,所以引用及改写部分没有一一标明,谨在此像诸位作者致以深深地歉意和谢意。
本人介绍:楚风,大中书院山长,厦门大学国学专业博士生,长期致力于国学教育与研究,著有《楚风诗稿》、《国学基础教程——<大学>篇》、《<论语>大义心释》。
另:为了能和广大对国学教育感兴趣的朋友交流国学教育,本人创建了“和楚风老师谈国学教育”微信群,年费36.6元(每天只需1毛钱),有意者请加我微信,我拉您进群,希望我这些年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探索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理解、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