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的工资结构
谈到工资,大家最多就是比较多与少,真正到手的工资是怎样来的,恐怕多数人都没有仔细研究吧。
当然,谁没事儿会去研究自己的工资,有就可以了。如果在体制内,只是大概的了解:工龄长啦,职称高啦,职务高啦,岗位有晋级啦,啥啥啥奖励啦等等,工资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个人努力而上涨。
我若不是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安排到现在的岗位上,我也不会在意自己的工资,就连工资发放中如果出错了,我也许也不会太在意的。有人肯定会说:你是体制内的人吧,有所谓的“铁饭碗”,有钱不愁吧。是的,我不否认,我是有一份体制内稳定而不错的工作。
然而我这些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体制内的人,我发现,人在最后面对工资收入这个问题上,多数人都是糊涂蛋或是无暇关心或是无所谓关心,甚至有些人在我看来,谈工资的同时也暴露了这个人的想法和素质——差(我认为的素质),我有很多故事,以后有机会慢慢讲。
今天我们先简单的开始,把工资的结构简化的谈谈,谈之前,先说明几点:
首先,我说的是体制内事业单位的人员的工资结构;
其次,我是以我所在单位的实际情况来描述的,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单位会存在差异;
最后,我只是记录一下自己了解的情况,千万不要对号入座或信以为真,更不要拿着你的实际情况来跟我争论。说白了,你自己的工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有时间可以去咨询一下自己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劳资人员。
let’s go……
我们国家自2006年(应该是建国以来第三次工改吧)后,我这样的体制内事业单位的分配制度就实行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简单说一下,啥叫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所谓岗位,就是按国家的改革,把单位的工作人员分成几类岗位,然后根据岗位的不同薪酬标准,决定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同时,所谓绩效,就是根据具体岗位的具体工作人员的工作实绩的确定差异的待遇。其实从国家的政策上来看,这个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出发点是perfect的,而且是理想状态的。我目前的认识里,国家的这个改革政策,经过了十多年的人员迭代更替,其实在我们单位落实得并不太理想,很多根深蒂固的老认识还左右着高层的决策,所以……(此处省略千言万语)
一个工作人员,税前的工资结构组成是这样的:
第一部分: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之前有叫档案工资的)分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这两项的标准都是国家规定的;
第二部分:地区规定的基础性绩效工资,分为岗位津贴和生活补贴,这两项的标准都是由单位所在地区的政策决定的;
第三部分:就是奖励性绩效工资,由所在单位的政策决定。
第二和第三部分合起来就是所谓的绩效工资。
另外,还有什么住房补贴(地方政策决定)、什么交通补贴、什么午餐补贴等等属于类似于内部福利性质的组成项。以上部分都是税前工资的组成项。
再另外,按照国家的规定,个人要缴住房公积金和各类保险,这些就是在上述的这些项的和中要由单位代扣代缴的。
譬如说:住房公积金,个人扣缴一部分,单位要配比一部分,然后按月缴到你的个人公积金账户里;再譬如说:养老保险,个人扣缴一部分,同时单位要配比一部分,然后按月缴到你的个人养老保险账户里;……
最终你的上卡工资额就是基本工资,加上绩效工资,加上单位内存在的类似于福利性质的组成项之和,减去你个人该缴的公积金,减去你个人该缴的各类保险金,再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那个数字。(忽略个人工资中个人的其他收入来源和扣款来源(单位租住房的房租,水电费等))
因为最终上你工资卡(或账户)的就只有一个数字,那这个数字就是税后实际到手扣除了所有项目的那么一个数字。
先就写到这儿吧,欢迎分享你的工资结构。
已死,勿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