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亲民堂记 (乙酉)

2023-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王嵘读书

原文:

南子 元善  之  治越也,过 阳明子 而 问政 焉。

阳明子曰:“政在 亲民。”

元善曰:“亲民 何 以乎?”

阳明子曰:“在 明 明德。”

元善曰:“明 明德 何 以乎?”

曰:“在 亲民。”

元善曰:“明德、亲民,一乎?”

曰:“一也。

明德者,天命之性,灵昭不昧,而 万理 之所  从出也。

人之于 其父也,而 莫不知 孝焉;于 其兄 也,而 莫不知 弟焉;

于凡 事物 之感,莫 不有 自然 之明焉;

是其 灵昭 之在 人心,亘  万古  而 无不同,无或 昧者也,是故 谓之明德。

其或蔽焉,物欲 也。明  之者,去其 物欲 之蔽,

以 全其 本体之  明  焉耳,非能 有以 增益 之也。”

元善曰:“何以  在 亲民乎?”

曰:“德 不可以 徒明也。

人之  欲  明其  孝之德 也,则必 亲于 其父,而后 孝之德 明矣;

欲明 其弟tì  之德也,则必  亲于 其兄,而后 弟之德  明矣。

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皆然也。

故 明 明德 必 在于 亲民,而 亲民 乃 所以 明其 明德也。故曰一也。”

元善曰:“亲民 以明  其  明德,修身焉 可矣,

而何 家、国、天下  之有乎?”

曰:“人者天地之心也;民者,对己之称也;曰民焉,则三才之道举矣。

是故 亲  吾之父 以及 人之父,而 天下之  父子莫不 亲矣;

亲  吾之兄  以及 人之兄,而 天下之 兄弟 莫不 亲矣。

君臣也,夫妇也,朋友也,推而  至于  鸟兽草木也,而皆 有以亲之,

无非 求 尽  吾心焉  以  自明  其  明德也。

是之谓  明明德 于 天下,是之谓 家齐国治 而 天下 平。”

元善曰:“然则 乌在其  为 止至善 者乎?”

曰“昔之人 固有 欲明 其 明德矣,然或  失之  虚罔空寂,

而  无有乎  家国天下之  施者,是 不知 明 明德 之在于  亲民,

而  二氏  之流  是矣;

固有 欲  亲其  民者矣,然或  失之  知谋 权术,

而  无有乎  仁爱 恻怛 之诚者,是 不知 亲民 之所以  明其 明德,

而 五伯 功利 之徒 是矣:是皆 不知 止于 至善 之过也。

是故 至善 也者,明德 亲民 之极 则也。

天命 之性,粹然 至善。其 灵昭 不昧者,皆其 至善 之 发见,

是皆 明德 之  本体,而 所谓 良知 者也。

至善之 发见,是而 是焉,非而 非焉,固 吾心 天然 自有 之则,

而 不容 有所 拟议 加损于  其间也。

有所 拟议 加损于 其间,则是 私意 小智,而非 至善 之谓 矣。

人惟 不知 至善 之在 吾心,而 用其 私智 以求之    于外,

是以 昧其 是非 之则,至于 横骛wù决裂,人欲肆  而 天理亡,

明德 亲民 之学  大乱于  天下。

故 止至善 之于 明德 亲民 也,犹之 规矩  之于  方圆也,

尺度 之于 长短也,权衡 之于 轻重也。

方圆 而 不止于 规矩,爽其 度矣;长短 而 不止于 尺度,乖其 制矣;

轻重 而 不止于 权衡,失其 准矣;明德 亲民  而不止于至善,亡其则矣。

夫 是之谓 大人 之学。大人者,以 天地万物  为  一体也。

夫 然后 能以 天地 万物 为  一体。”

元善 喟kuì然 而 叹曰:“甚哉!大人 之学 若是其  简易也。

吾乃  今知  天地 万物 之  一体矣!

吾乃 今知 天下之  为 一家、中国之  为  一人矣!

‘一夫 不被 其泽,若己 推而 内诸 沟中’,

伊尹 其  先得 我心之 同然乎!”

于是 名其 莅lì政之堂  曰“亲民”,

而曰:“吾以 亲民 为 职者也,吾务 亲吾之  以求  明吾  之  明德也夫!”

爰yuán书  其言  于壁  而  为之  记。

译文笔记:

南元善担任广东地区的地方官,路过的时候向阳明先生请教如何为政。

阳明先生说:“为政之道在于亲民。”

南元善问:“怎么才能做到亲民呢?”

阳明先生说:“在于能明明德。”

南元善问:“那怎么才能做到明明德呢?”

阳明先生回答:“在于能亲民。”

南元善又问:“明明德,亲民,是一个意思吗?”

先生回答到:“是一个意思。

明德,是天命之性,光明而不昏昧,万事万物之理都从明德中发出。

一个人对于他的父亲,没有不明白应该孝顺的;

对于他的兄长,没有人不明白应该恭敬有礼的;

对于任何事物产生感应,我们的心都能生出自然而然的天理;

是因为那个灵明昭觉在人心中,无论古今都没有任何不同,

也绝不会泯灭,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光明的品德。

但是这个明德有可能会被遮蔽,是因为物欲。

所谓的去明德,就是去掉那物欲的遮蔽,以恢复心之本体的光明,

并不是在心体之外能额外增添什么能力。”

南元善问:“那为什么您说明德在于亲民呢?”

先生讲:“德是不能直接去明的。一个人想要光明他为孝的品德,必须要真实的爱自己的父亲,用爱来侍奉自己的父亲,然后孝这个品德就得到了光明;想要光明为悌的品德,也必须要亲爱自己的兄长,然后为悌的品德就得到了光明。君臣,夫妇,朋友这些人伦关系,都是一个道理。

因此说想要明德,必须要通过亲民,而亲民就是光明自己德的功夫。

所以说,明德亲民就是一个东西。”

(明德无法靠讲道理,无法靠悬空克治自己心念,必须要通过实践)

南元善又问:“通过亲民可以明德,那说到修身就可以了,

怎么可能实现齐家,治国和平天下?”

先生说:“我们人,是天地之心;所谓的民,是相对自己来说的(自己之外的叫做民);有了民这个概念,那天地人三才之道就完备了(以自己为中心,外面就是天地人三才。事物都是客观的,但是别人经历的是别人的,只有我们经历的才是我们的)。因此能够亲爱自己的父亲,然后推己及人到别人的父亲,则天下的所有父子就没有不亲的了;

亲自己的兄长,然后推己及人到别人的兄长,天下的所有兄弟也没有不亲的了。君臣,夫妇,朋友,也都同理;再扩展到鸟兽,草木,以至于天地万物我们都可以亲爱他们,无非是求能够尽我们的心,来光明自己的品德。

这就是所谓的明明德于天下,这就是所谓的家齐国治而天下平。”

南元善问:“那为什么明明德,亲民之外还要个止于至善呢?”

先生说:“以前的人们固然都想要光明自己的品德,但是有的人一味向内求而导致虚妄空寂,而不能去治理家国天下,是因为他不明白明德的功夫在于亲民,这就是佛道两家的学说(光想光明品德而不去实践的)

固然有人想要亲民的,但是却迷失到权谋之术中,而没有真诚的仁爱之心,是不明白亲民是怎么去光明自己的品德的,这就是五伯这些外假仁义的功利之徒(没有把明德亲民有机统一,打着仁义的旗号或者说告诉自己要仁义,但是心想的是功名利禄)

这些都是不明白要止于至善的问题。

因此,至善,是明德,亲民的根本原则。

天命之性,是纯粹的至善。所有的对于事物的灵明昭觉感知,

都是至善的发用,就是明德的本体,也就是所谓的良知。

至善所发出的,是就是 是,非就是非,这就是我们心之本体自然而然的东西,是绝不容有任何的加减损益在上面的。

加了任何东西,就是私意,就是小聪明,而不是智慧,就不是至善了。

人们恰恰不明白至善是在我们的心中,总是想着用自己的聪明在事物中求取,因而蒙昧了天然的是非准则,弄得支离决裂之后,则人欲肆虐而天理就消亡了,明德亲民的圣人之学就大乱于天下了。

因此说,止于至善对于明德亲民来说,就好比规矩对于方圆,尺子对于长短,权衡相对于轻重。画方圆如果不依照规矩,就违背了基本准则;

长短如果不依照尺子,则违反了规则;轻重如果不依照权衡,那就失去了准度;明德亲民如果不能止于至善,也一样是丢掉了基本原则。

这就是所谓的大人之学。大人,是把天地万物当作一体。

然后能做到天地万物就是一体。”

南元善感慨到:“哎!大人之学竟然如此明白简易。

我今天总算明白了天地万物一体的意思!

我现在明白了天下就是一家,中国也就是我一人之心。

伊尹所讲的,哪怕我治理下有一个人不能泽被我的恩惠,

就像我亲自把他推到沟壑中一样,伊尹这就是我心之所同!”

于是,南元善把自己理政的地方命名为“亲民”,

然后说到:“我以亲民为自己的职责,我一定通过亲民来求得我内心的光明!”于是南元善把这一段内容刻在墙壁上来记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