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上瘾模式

我们为什么会沉醉于”网上冲浪“ - 6年互联网工作者,给青少年学

2020-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红烧牛肉拌面

这是写给你们的第四封信了,在前一封当中,我们了解了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应用程序都是基于某一场景的。比如,购物、娱乐、直播、游戏、碎片化知识、问答等等。作为互联网的应用程序很难把一个用户当做一个全人来看。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每个应用程序都想让我们停留在某一个场景更多的次数和时间时,我们正常的生活就被切断了,于是生活和学习就会收到影响。我们就会感受到焦虑、担忧甚至害怕,这其实是我们与现实生活脱节的表现。

如果你第一次看到我的文章,可以从这里阅读前三封信:

今天我想和你们分享的是,我们为什么会沉醉于”网络冲浪“,其中包括大浪(游戏、短视频、长视频、搞笑、萌宠、直播等等)。

我分为几个部分:

  1. 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是有需要的,在网络上很容易得到满足

  2. 在网络上呆久了,我们的独特性可能会被削弱,甚至消失

  3. 我们在塑造环境,还是在被环境塑造

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是有需要的,在网络上很容易得到满足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自我形象,而组成自我形象的主要有三个部分。

  1. 归属感(Sense of Belonging)。归属感是人的本能需要,就好像需要食物一样。归属感能够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价值,以及我们在经历生活的低谷时有依靠。每个人找到归属感的方式不同,有的在学校或工作中,有的在朋友之间,有的在网络上,有的在几个亲密的人之间。

  2. 意义感(Sense of Significance)。意义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让我们在与他人或世界相处时,能够提供一定的价值。如果我们有意义感,我们通常会认为我们所做的事情或想要达到的目标,要比我们自身更重要。(比如,考一个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帮助世界变得更好)。我们常常在于人的关系中、信仰中、成就中、个人成长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意义。

  3. 价值感(Sense of Worth)。价值感则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我们认为自己是谁。它更注重我们的内心的世界,我们在内心中如何评价自己,自我的认知是怎样的。比如,我来到这个世上走一回,是要帮助青少年认识网络和更好的使用网络的。

image

这三个部分,归属感、意义感、价值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当我们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需要去心灵的港湾避一避(归属感);当我们帮助同学或帮助他人的时候,我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意义感);当我们自己无法肯定自己的时候,就需要得到父母、朋友、老师的肯定(价值感)。

但现实生活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有的时候父母工作忙,当我们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不在身边;有的时候因为年纪的代沟,会造成思维方式的不同,当我们渴望被安慰的时候,亲人们没有安慰到我们,反而给与了我们严厉的批评,让我们内心更加难受;当自己全身心投入学习,没有时间去付出和给与的时候,我们就失去了寻找自己意义的机会。

(我7岁开始玩游戏,一直玩到大学。回头想想,因为从小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和模式,也没遇到能够让我对学习产生兴趣的老师。导致对学习提不上兴趣,自然无法在学习中得到肯定和认同。)

而网络却是一个完美的地方。它给我们排名机制,让我们通过努力就能获得认可;它给我们社群、朋友圈,让我们找到兴趣相同、志向相同的朋友,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它给了我们付出的机会,我们能够带网友升级、带网友走向王者之路。

(我也是如此,我游戏一直都玩的还不错,能够得到朋友的认可。在学习中失利,就在游戏中找回来)

是啊,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都是有需要的,在网络上很容易得到满足。

image image

在网络上呆久了,我们的独特性可能会被削弱,甚至消失

可你们有没有想过,网络并不是真实的,网络上特殊的环境,可能让我们的思维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思维模式。导致网络上生活的很好,却在现实中屡屡受挫。而最终,我们必须要在现实中学习、生活、赚钱、养家、养自己。

给你们讲一个我看到的故事:

科学家请了孩子们来做实验,在实验的地方,放了一张桌子,桌子上摆放着两个碗,一个碗里放的是糖果,另外一个碗里放的钱。

要求是,每个孩子来到桌子这里只能拿一颗糖果。

image

科学家将孩子们分为三个组,

  1. 第一组的孩子是逐个来到桌子前,一个人拿完一个人再拿。不同的是,科学家在其中选择了一批孩子,登记了他们的姓名、地址和其他个人信息(实名制)。实名制的孩子有8%破坏了规矩,就是多拿了糖果或是拿了钱,匿名的孩子有21%破坏了规矩。

  2. 第二组的孩子是组队来,一群孩子一起来到桌子前拿。也是一部分孩子是实名制,一部分是匿名的。结果实名制的有21%的人破坏了规矩,匿名的孩子中高达57%。

  3. 第三组的孩子依然是组队而来,但科学家做了细微的调整,就是第三组的孩子有一个带头人,并且规定如果有人破坏规矩,那么带头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结果实名制的孩子只有11%破坏了规矩,而匿名的孩子中破坏规矩的人数高达80%。

image

实验中的孩子们,因为在匿名和他人承担责任的情况下,都做出了与通常不同的选择,也就是选择了破坏规矩。这告诉我们,当我们处在匿名的情况下,或自己认为自己几乎没有责任的时候,自己会表现出于通常不同的状态。也可能更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这叫做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个体的特征会越来越少,最后成为网络大海中的一叶方舟。

而网络就是这样的一个匿名的环境,它和现实生活是完全不同的,因为我们常常忽略这样的不同,而导致形成了在网络环境下的行为和处事方式。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形成某种定式的思维模式,从而导致和现实生活脱节,越来越觉得只有网络才是我们的归属。

举个例子,我们在网络上聊天贴吧也好、游戏也罢,这些环境之中其实每天都有很多人和AI的机器在过滤这我们使用的语言和词句,对于伤害他人和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言辞,都是会被删除的。所以,网络是一个相对美好的环境(尽管这样,还是有很多人会想办法伤害别人)。

就好像空气净化器一样,把空气中的有害颗粒都净化了,你习惯了这种空气,再吸一吸PM2.5就会咳嗽,感觉不适。如果你都没机会去吸PM2.5,或你都没机会去吸纯净的空气,你可能连思考的机会的没有,可能根本感受不到我在说什么。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身体会习惯你的环境,导致你根本意识不到PM2.5的。就像你习惯了游戏一样)

当我们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在使用手机上,那么我们就会变得不断的想要趋同与网络中虚拟世界所构建的价值观。比如,微博上会爆很多明星的事情,我们就会去关注明星的生活,当他们发表观点的时候我们就会赞同,当他们推荐东西的时候我们就会购买,进而被明星在网络上的言行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同比,很多直播平台也是这个道理,你会被你喜爱的主播所影响,你会把时间投入在倾听他们的观点,了解他们的生活之上,你会有意无意的选择你喜欢的部分融入你的生活。

但网络上的内容就像电视节目一样,很多是包装出来的,不一定都是真的。如果我们不断的去吸收包装出来的价值观、世界观,我们就会误以为网络上的内容是真的、对的,而现实中父母、学校的价值观是有问题的,结果认为网络才是自己的归属,在网络上才有自己的价值。

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你们要当心,要慎重。定式思维和某些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意识到的,所以改起来也很有挑战。

我们在塑造环境,还是在被环境塑造

我们在塑造环境,还是在被环境塑造呢?答案是两者在共同作用。

父母的工作和教育方式、老师的风格、学校的环境、周围的环境、身边的朋友、生活的城市等待,这些可能没办法在短时间内去做出巨大的改变。也无可否认,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环境,的确在改变着我们。我们有时选择沉迷网络,可能也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引起的。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我们的意志来改变环境。现在学习不够好,因为疫情拉了课,之前沉迷网络,这些不要紧,不要担心,只要你下定决心,就能改变自己。

父母暂时性的不能理解我们,那时因为每个时代的教育背景不同,每个人的沟通方式不同,我们作为年轻一代,可以跨出这一步,尝试去理解他们;老师的风格无法改变,但每个老师都会喜欢努力学习的学生,我们就让自己努力学习;学校的环境无法改变,网络给我们无限的资源;身边的朋友总量无法改变,但你可以选择谁作为你亲密的伙伴。

你们要知道的是,单凭你的一个想法,就可以改变你自己的命运。只要你想,就勇敢的去做。这是在主动的创造环境。一旦你放弃了抵抗,互联网就成了你的出口,你这是被动的适应环境,你就无法逃出这个虚拟的迷宫。

被动和主动之间,一字之差,差之千里。一字之隔,则是不同的人生和命运。

愿你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把握自己的命运。

共勉,加油!

有任何需要帮助,都可以直接私信我。

如果你觉得有点启发或有些帮助,您可以:

  1. 点个赞,方便再找到我,也让更多的人看到帮助更多的人

  2. 关注我和专栏,我会持续创作互联网以及游戏知识的普及,让每个人能够合理的使用网络。

  3. 加入知乎圈子 「向上少年」,一同关注成长,去瘾不易,需要抱团取暖

  4. 关注我的公众号「life_edu」专注青少年成长的公众号

其他目录

  1. 你一定要学习了解网络

  2. 我的过去、现在、未来与游戏

  3. 互联网没有把我们当做【一个人】来看

  4. 我们为什么会沉醉于”网上冲浪“(本篇)

  5. 我是不是”上瘾“了?

  6. 我想好好学习,可是为什么总是想玩

  7. 我删了App很多次,可是控制不住总是下载回来

  8. 我生活很无聊,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9. 我怎么能让自己停下来,恢复学习

  10. 按下”重启“键

  11. 重新认识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