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三国:官渡战之明枪暗箭
文 | 乄妖乀
官渡之战,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亦是经典地以弱胜强之战。
袁绍作为官渡之战的失败者,一直被后世所诟病。其官渡之战中的表现,亦是与先前大相径庭,其失败之过程亦是极具‘戏剧化’。这其中是否另有玄机……袁绍是否如诸史所载,听信谗言、残害忠良……战争的背后究竟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之事……
后世皆是众口一词,抨击袁绍之战略、行为,而推崇沮授、田丰之智慧、品行。然沮授、田丰究竟有何奇谋妙策……
其一,‘近讨公孙瓒,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未可动也……’其二,‘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今举师南向,于义则违……’其三,‘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修器械,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
田丰之言亦是大同小异,两人的思想战略可谓是出奇地一致。换言之,田丰、沮授期望袁绍进行‘持久战’、‘游击战’。
然二人之战略当真适用于此时的袁绍吗?
袁绍之优势皆在声望,其能够如此迅速地席卷四州之地,成为北方第一诸侯,皆在‘天下之人非家吏则门生也’,此是曹操所不能比拟的。然自曹操迎奉天子至许都以来,袁绍的‘隐形之势’是荡然无存。
故而方有“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太祖拒之。”(三国志·袁绍传)
袁绍后悔是受到天子之威的压制,此时曹操已是借势收复河南、关中之地,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奉迎天子的优势将愈加明显。故而所谓‘持久战’,只会缩短曹操与袁绍之潜在差距。
而所谓‘袭扰边鄙、逐步侵蚀’之策,参考袁、曹二人的优势类比,反而对曹操更加有利。毕竟曹操虽然在后勤供应、兵员储备皆不如袁绍,但却胜在兵精将广,而袭扰的基础则是精兵强将。此策并非袁绍独占优势,曹操亦可‘袭扰边鄙、阻碍侵蚀’,最多是互相伤害而已。
袁绍虽坐拥四州之众,底蕴深厚,却忽略了曹操亦是坐拥兖州、徐州、豫州、司州、关中以及青州部分之地。
且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初平三年(192)冬,曹操受降青州黄巾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不过自董卓火烧洛阳以来,司州、关中之地惨遭荼毒;豫州经袁术祸乱,民不聊生;徐州亦是几经换主,此时能够全力为曹操提供后勤供应的唯有兖州一地,方才形成曹操‘以一敌十’的局面。因为后勤发展限制了曹操势力的提升,曹操缺少地恰恰是时间。
然采用‘持久战’之方针,袁绍固然能够休养生息,曹操更是得到了珍贵地喘息之机。兖州四战之地,多年征伐未有停歇,此时正可从容地吸收尚未消化的战争成果。稳定内部矛盾、发展民生、扩充军队,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待曹操粮草充足,其结果确是尚未可知。
且有关官渡之战,正史记载亦多有含糊不清、闪烁其词之处……
总所周知,袁绍麾下八大谋士,除田丰、沮授外,尚有荀谌、许攸、审配、逢纪、辛评、郭图等人。《三国志·袁绍传》亦载,“官渡之战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然通读有关官渡之战之文献,通篇皆是田丰、沮授之劝谏之言,偶尔提及郭图等人,亦尽是谄媚、诬陷之语。战争过程避重就轻,前因后果避而不谈,对袁绍一方多少带有丑化之意,其效果反而是过犹不及……
后世皆推崇田丰、沮授二人之忠贞,为之叫屈,实则不然。如若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获胜,史书对田丰、沮授之评价是否依旧如故?
作为谋士二人为主上进言本没有错,然袁绍既然战略既定,二人则应立刻摆正位置、转换思路,在已定战略的基础上出谋划策,全心辅助。然据《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引注《献帝传》中所载,“绍临发,沮授会其宗族,散资财以与之……”战役尚未开始,沮授的态度竟是消极若此。
而袁绍出师不利,于白马、延津接连失利,荀攸不过声东击西之计,袁绍的几大谋主竟无一识破,责任归谁?
且整场战役,沮授皆在坚持‘持久战’的战略,不停地向袁绍谏言。换言之,沮授是不停地在袁绍耳边泼冷水、扯后腿。虽未如小说所言,下令将其‘锁禁军中’,但作为主公会做何感想。面对袁绍的暗示,沮授不但未悬崖勒马,转变态度积极配合,反而‘甩脸尥蹶’不干了。
沮授、田丰的行为不断地激化、加剧冲突,最终遭到上司反感,成就的不过是个人的清誉而已。
袁绍集团确实在诸多方面不如曹操集团,从而拉近了两者的势力差距。但依旧将曹操逼到了绝境……
袁、曹进入相持,‘操众少粮尽,士卒疲乏,百姓困于征赋,多叛归绍者,曹操一度欲回守许都。’许攸叛逃至曹操处亦言,‘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如果未有许攸之事,恐曹操是败多胜少。其结果怕是与沮授、田丰所言南辕北辙。
然而何以曹操屡屡起死回生……为何袁绍子病的恰逢其时,孙策死的不偏不倚,而许攸的反叛正是时机……曹操能够战胜袁绍、独霸北方,难道凭借的仅是运气吗?
建安五年(200),曹操自东征刘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却辞以子疾。此说法是否曹魏泼的脏水,我们不得而知,然裴松之曾言‘史之记言,既多润色,故前载所述有非实者矣,后之作者又生意改之,于失实也,不亦弥远乎!’
但袁绍确实未有救援刘备之意,却是为何……
据《资治通鉴》载,“建安四年(199)秋八月,操进军黎阳,留于禁屯河上。九月,分兵守官渡……后复屯官渡。”《魏书》亦载,‘曹操乃分留诸将屯官渡,自勒精兵征刘备。’且刘备‘出望曹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换言之,击溃刘备不足月余,假设袁绍南下,如此短的时间内亦很难穿透曹操的防线。
且刘备亦认为曹操此时已是无暇东顾,待其兵临城下,刘备尚然犹未信。对于袁绍而言,心生疑窦亦在所难免。
依史书载,董承密谋反叛亦在此间,董承趁袁、曹交战之机里应外合,自是需暗中联络袁绍,袁绍亦是乐见其成。即使董承反叛失败,袁绍亦可师出有名。董承被诛是在建安五年(200)正月,曹操东征刘备在正月,袁绍的讨贼檄文却是在东征刘备之后,故袁绍亦有可能在等待许都之消息。
《先贤行状》载,“绍后用丰谋,以平公孙瓒”《后汉书·袁绍传》亦载,“授监统内外,威震三军”田丰、沮授如此功勋卓著,受到其他世家抨击、抵制已是必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袁绍亦有意逐步消弱沮授、田丰在袁绍集团的势力影响。
即使‘辞以子疾’为实,亦不过是袁绍推脱之语。显然是田丰在某些事上引起了袁绍的反感、抑或警惕,故而以此荒谬之语作为推辞,而不以实情相告,然田丰又过于‘正直’,竟对此信以为真。
孙策江东一统,自是垂涎江北之地,而袁绍亦不会错过拉拢孙策这种强大外援之机会。
春秋时,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开凿邗沟,可直通淮河。虽徐州一马平川,并无天险可守。然此时曹操大势未成,孙策自是有信心横插一脚。到时孙策自可纵横淮泗之间,而曹操迫于北方袁绍之压力,无力东顾,甚至不得不与孙策合纵连横,共同抵制袁绍,于北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此种结果绝对非曹操所愿,遏制孙策的北伐之路势在必行。(详见孙策篇)。
曹操粮尽卒乏时,曾欲回守许都。然荀彧曾言,‘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荀彧为何会如此笃定,局势必然会发生变化?荀彧身为三国顶级谋士,自不会在主公面前无的放矢,那么荀彧的根据由何而来?
《三国志·荀彧传》中载,“荀彧曾言:‘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后汉书》亦载,‘魏郡审配、钜鹿田丰,皆以正直不得志于韩馥。’
荀彧既知审配、许攸之弱点,又岂会‘守株待兔’般的等待而不加以利用?
纵观官渡之战,袁绍四员上将,或斩或降,诸多谋士思想难统,世家相互倾轧,然这诸多原因皆与,是否采用‘持久战’无甚必然关系。这战争背后的阴谋诡计,方才是曹操能够屡屡转危为安的关键所在。
袁氏四世三公,世家豪族之代表,其中袁氏家族的凝聚力要超过袁绍个人,亦限制住了袁绍的发展纵深……如张绣、贾诩选择曹操亦是根据袁、曹集团本质而定。袁绍虽是‘性矜愎自高’,但为人却是十分宽厚,荀攸言其‘以宽厚得众心’。
袁绍缺少枭雄的魄力,亦难以驾驭平衡世家之间的利益,又岂会是曹操的对手……
关灵净妖❤妖化魂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