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域流量2
人海战术行不通,转化基本为零。
也对,人口基数不一样。
诈骗短信的上当人群是没吃过,没见过的。
而互联网人群,什么样的套路没见过?
早就生出了作为韭菜的认真和觉悟。
经销商返利拉人这一块也行不通。
当初为了节约成本以及便于管理考虑而只找几个大的经销商的战略,现在反而成为了最大的制约。
从公司到顾客,我们中间隔的不是一个经销商 ,而是两层甚至更多。总代下面还有小代理,推广返利这一块根本走不通。
或者说是难度太大,也变数太多。
继续换套路,找一些kol做推广吧。
联系了业内一些比较大的kol,
首先,人家不接。因为行业领域问题。
其次,报价也高。而且不会有精准kol。精准人群大概只占1/5的样子。
再者,转化成谜。没有一个人愿意提供转化数据作为参考,哪怕我找的都是通过了很多研究才得出的相对真实的kol,而不是那种刷了太多数据的。
再考虑其他套路。
首先把这一切归零。
从产品出发。
发现,公司从开始到现在做to b太久了,根本不清楚怎么to c。
产品优势,没有。特点没有。价格非常贵。还没有口碑。
也就是说根本没有品牌的时候品牌溢价已经超过了业界的前几把交椅。
降价?不可能的,经销商第一个不干。这是唯一的to b优势。可能进价比前几把交椅的还低,但因为定价在这,所以经销商才有足够的利润。
产品这条路走不通了,公司的人曾跟我说,卖概念呀,你看谁谁谁卖概念卖的多好,大家都抢疯了。
但他们根本不清楚供给需求和传播价值观创造需求这其中有多大的区别。
这其中相差的营销成本,千倍不止。所以你才看见那么多头部公司亏损,像滴滴,像共享单车。活下来,大富大贵。但有几个能活下的?百不存一。以公司现有规模和能力,概念还没问世,就会死,毫无悬念。
王道走不通,霸道走不起,只能选择鬼道。
市场上,很多垂直领域的淘宝客用低价吸引了大量的粉丝。而这背后,少不了经销商的影子。
而我们作为企业,只能像无用的孩子一样,谴责,强烈谴责。解约,马上解约!
但这期间我们承受的损失呢?其他经销商承受的损失呢?
你卖的便宜了,所有人都去找你买,别人怎么办?卖不卖了?
或许这就是成年人的世界吧?
既然作恶毫无成本,而不作恶只能等死。
那我为什么不作恶?
那我怎么能不作恶?
这不是我的理由和借口,这是我的选择。
我坦然以对。
那我去做一个经销商好了,我偷偷降价,偷偷卖。
积累下目标人群。再说,市场就这么大,下手晚了,真的会死的。
明天再打磨下,准备落地。
有了后续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