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三国三国人物论

鲁肃:孙权的及时雨(三国风云)

2018-01-26  本文已影响5人  小关平

文/小关平

鲁肃在《三国演义》里是个老实人形象,实则他在江东政权的地位十分重要,称得上是孙权立业时期的“及时雨”,是孙权成为一代雄主的强力后盾。

孙策留给孙权的文臣武将,无论张昭、张纮、吕范,还是程普、周瑜、太史慈,大多都是孙策寻访或收降的人才,和年纪较轻的孙权有一定代沟。

孙权对张昭尊师傅礼,待周瑜如同兄长,从政治心理学来看,一位君王仅有师长作为臣属是不科学的。就像嬴政除了有吕不韦,还要有李斯、王翦、蒙恬;刘彻除了有窦婴,还要有公孙弘、卫青、霍去病;孙权刚刚继位,也急需建立自己的班底。周郎知仲谋之所想,恰在此时为他引荐了鲁肃。

文臣之首张昭呢?他为何不向孙权推举年轻人?难道他不懂君上心意?答案是他真的不懂。周瑜是70后,孙权是80后,而张昭是50后,与他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古板的张昭当然不了解这些后生的想法。

周瑜凭着与孙策少小相知的关系平步青云,展示了卓越的将才,先是取代了程普、黄盖、韩当、朱治等第一代元老的地位,再胜过吕范、太史慈、祖郎等第二代将领,成为孙策最信任的人。

最主要的是,周瑜与孙策之间有着超越常人的兄弟情义。孙权登位之后,正需要一个“策/瑜”式的知己。孙仲谋的同学朱然(朱治继子)本来最适合发展成知己,后来也确实名震敌国,但当时却是气候未成。孙权于是选择设馆招募,苦苦寻找自己的“昭、瑜”。

而鲁肃的出现就让孙权有了自己的“张昭”,吕蒙则是他的“周瑜”。

鲁肃是文武双全之人,也一直受封武职(赞军校尉、偏将军、横江将军),但受演义影响,人们觉得他更像是纯粹的文官,这也是鲁肃本人谦谦君子的性格所致。

这不是本文重点,研究鲁肃在吴国究竟担当什么样的角色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他就是曹操的荀彧,刘备的孔明,是孙吴政权中的第一战略家。

周瑜也好,陆逊也罢,虽然雄姿英发,却都没有给孙权制定一个好的战略谋划。

孙策时期,江东只是一州之争,“袭许、拥帝”的计划也只是探险式的打法,当时参与博弈的军阀较多,孙策确实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而曹操统一中原之后,江东再想通过北方势力(如马超、公孙康)牵制曹操变得很难,需要调整战略计划。周瑜让孙权独自与曹操作战,跃荆攻益,拉长战线,看似豪气冲天,却并不现实。

陆逊用兵如神,战略上却相对保守,江东士族首先考虑的是本土的家族利益,至于向北挺进中原,对他们并没太多诱惑,孙权统一天下迁都长安或洛阳,对他们来说也非好事,难不成指望孙权统一后封陆逊、顾雍、朱据、张温这些人为吴王、越王、荆王、楚王吗?所以陆逊在全国战略上基本消极。

鲁肃则不同,孙权将其比之刘秀的邓禹。他要为孙权建立一统大业,还想让自己这个流亡北士重归故土,就像韩信助刘邦出汉中、回楚地一样,周瑜、鲁肃、吕蒙都是江北人,统一的欲望比陆逊强烈得多。

孙权得到鲁肃的时候,本来并没有抱太大的打算,按年龄来说,江东四杰都很年轻,赤壁之战时,鲁肃37岁,周瑜34岁,吕蒙31岁,陆逊26岁,基本都是一辈人,孙权27岁,年纪最相仿的是吕蒙和陆逊,按理说他要找知己应该先找陆逊,但陆家本和孙家有宿仇,且当时孙家政权对江东士族态度不明朗,陆逊的文经武略当时也没展现,所以未受重用。吕蒙接下来再说,现在先说说鲁肃。

孙权刚接触这个比自己大十岁的男人,本来想着这又是一个周瑜,要让我把他当哥哥看,我哪里管得了他?可事实并非如此。鲁肃没有周瑜文雅,而是个体貌魁伟、性格豪爽的奇男子,孙权本就喜欢潇洒不羁的人,鲁肃正对他胃口。二人性格投契,鲁肃所献的“榻上策”又正是孙权心中所想,所以孙权对鲁肃的倚重越来越大。

张昭觉察到鲁肃想要取代自己的地位,虽然内事不决依旧问我,但也就仅限于问问而已,这小子不再听我的,处处听那鲁子敬的。在赤壁战前“主战主和”的问题上孙权就明显偏向于鲁肃,孙权也想借着拒曹一战立稳鲁肃的首辅地位。张昭就挑刺说鲁肃“狂儿”、“粗疏”,对其一顿贬低,而鲁肃不去计较,依然我行我素,孙权更加爱之。

孙权很像他的偶像曹操。孙权评价曹操用兵如神、手不释卷、文采风流,他是极羡慕崇拜曹操的。孙权爱读史用典,性格上幽默放任、不拘小节,一来是家族遗传,二来就是在学曹操。曹操说郭嘉是使其成就大业的人,孙权也感到鲁肃乃天授与之。所以陈群检举郭嘉,曹操反而更欣赏郭嘉;张昭检举鲁肃,孙权就更依赖鲁肃。陈群和张昭都是东汉名士,是循规蹈矩的同一类人,他俩私交也确实挺好。

孙权顺利地找到了自己的张良。那么有了“张良”,孙权的班组就完成了吗?当然不成,有了张良,没有韩信怎么行?如果说张昭和周瑜分别是孙策的“张良和韩信”,那么有了鲁肃这位“张良”之后,孙权一定也要培养一位自己的“韩信”。

孙策的义兄弟的周瑜在军事实力上最接近于韩信,但孙权见之如见兄长,毕恭毕敬,但不会与其交心。孙权大致也想过让鲁肃推举新的帅才。但这种事要随缘,军事奇才都是不世出的,诸葛亮找了一辈子也没找到蜀国的韩信,有一位“准韩信”魏延还不敢用。鲁肃举荐了真正的老好人诸葛瑾,他日后虽然出将入相,却并没有太多出彩之处。那么韩信到底何时出现呢?

孙权同时采取内部培养,可能比外部招聘更实际。父兄还是给孙权留下了不少能征善战之将,这里面也许有一些潜质将领呢?于是孙权开始留意这些武将。

父亲留下的程普、黄盖、韩当这几人年纪大了,不仅有代沟,而且一直受周瑜牵制,明显能力不如周瑜。

兄长留下了吕范、太史慈、蒋钦、周泰、吕蒙、董袭、凌操等人,倒可以选选看。太史慈智勇双全,被委以方面之任,抵御骁勇的刘磐(刘表从子),常年不在身边;美男子吕范或文或武,出道虽久却并无过人之处。

还有谁?蒋钦、吕蒙、周泰、董袭、凌操?看似都只是粗猛好杀的勇士而已。

不过,孙权还就真的瞄上了其中的蒋钦和吕蒙。

《三国志吕蒙传》:“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滕,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

孙权慧眼识珠,看出吕蒙日后必成大才。孙权劝学之后,吕蒙、蒋钦逐步成长,同时还需要实战经验配合理论,孙权暗嘱周瑜点拨吕蒙的谋略,给其更多的展示机会。

宽容大度的周瑜开始替主公培养吕蒙:从乌林到南郡,吕蒙都担任了战斗主力,且南郡之战的一年多,吕蒙在周郎身边建策献言,不断学习,其智谋逐步与“江东十二虎”分别开来。随着吕蒙成长,到鲁肃时代升为濡须督,成为扬州战线的一把利刃,在他周围也围聚了甘宁、凌统、周泰、贺齐、徐盛、董袭、朱然等新晋名将。

吕蒙上承周瑜、鲁肃,下启陆逊,成为一代智将,列入“江东四杰”之一,若非如此,吕蒙在《三国志》中应该与甘宁、凌统等人合传。

————

本文从孙权的及时雨鲁肃说起,又简述了吕蒙的成长,这两人属于孙权自己的王佐。吕蒙的“好为奇计”是战术上的表现,像魏的荀攸和蜀的法正。在这里,我正好把三位君主的智囊团来分分类。

1、曹操最主要的三位谋士——荀彧、郭嘉和荀攸:

其中荀彧负责内政和战略方向,

郭嘉负责奇谋与进攻谋划,

荀攸负责战役中的具体战术。

2、刘备的最主要的三位谋士——诸葛亮、庞统和法正:

诸葛亮扮演荀彧的角色,主要是战略设计与全局规划;

庞统和郭嘉都善于奇谋,强项是应变能力和军事指挥;

法正和荀攸都在战役中负责具体战术实施,是两位枭雄出征时的随军谋主。

3、孙权的最重要三位谋士——鲁肃、周瑜和吕蒙:

鲁肃和诸葛、荀彧一样是王佐之才,如刘邦之张良,擅长战略规划,能定大方向,懂政治,只不过诸葛亮是政治、外交、谋略、军事的全才,鲁肃和荀彧短于用兵;

周瑜和庞统、郭嘉一样是天生奇才,性格独特,个人魅力较高,可以当军师也能带兵打仗,都在36岁左右死去,让后人留下无限遐想;

吕蒙和法正、荀攸一样,属于善用奇谋的战术家。吕蒙在荆州之战、荀攸在官渡之战、法正在汉中之战中的具体谋划,分别为其君主夺得了荆州、冀州、汉中三处重要的军事要地,乃实战中的高手。但论到战略大方向,却都不如荀彧、鲁肃、孔明等人。

至于陆逊和司马懿,则是三国形成之后最重要的将星,这样的人物在魏吴还有邓艾、陆抗相继,而蜀国只能由诸葛亮兼任,蜀国最先灭亡也是人才难继、无可避免。其实我很喜欢姜维,但其以弱旅抗争强国,未尽其才,从战绩来看,比陆逊、司马懿差了很多,也略输于邓艾、陆抗,只能和郭淮、陈泰一争高下。

本文由鲁肃说到姜维,可见三国时代的智者之多,如滚滚长江、惊涛拍岸。江山代有人才出,三国的故事永远也说不完

2016/2/22初稿 2018/1/27修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