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孩子观察行为背后的“想”

2017-10-21  本文已影响0人  涵宝爱故事

让孩子观察行为背后的“想”

——觉察行为动机和目的,是孩子构建理性思维行为模式的第一步

在现实中,人的各种行为都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人的行为由想法驱动,隐藏在行为之下的动机对人有着不容忽视的控制力。

人天生会吃东西,原因是要填饱肚子,满足“想要活下去”的本能;

幼儿看见颜色鲜艳的皮球,主动走上去拍、玩、滚动皮球,源自孩子渴望了解“这是一个什么东西”的念头;

孩子在爸爸妈妈下班到家后第一时间冲上去拥抱亲吻,因为孩子“想”爸妈一整天了,要表达对父母想念和依恋的感情;

人们工作,是因为“想”要生存和发展;

人们交际,是因为“想”获得认同和价值……

美国行为学家斯金纳指出“人们以为自己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很多行为的原因人们并不知道”。也就是说,人们大部分的日常行为由那些意识不到的心理支配。

对于孩子来说,他无法意识自己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时,处于一种无法定义的感性思维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很难准确地认知世界和自我,因为没法准确认知,所以没办法清晰表达自我诉求,只会发泄情绪。

很多成人眼中孩子所做出的“不良行为”,例如莫名其妙地闹情绪、和大人对着干等等,其实都是因为孩子无法正确认知、表达自己目的,所以导致的行为偏差。如果一直得不到有效的引导整理,孩子就会把这种混乱延续、固化到成年。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很多成年人的生活各种关系乱糟糟的原因。

一个人能洞察行为背后的原因,意味着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才能开始管理自我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孩子理性思维,就是帮助孩子日后能很好地管理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获得清晰有效的长足发展。

让孩子能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帮助他打开知觉的第一步。从感觉到知觉,是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转化,这意味着认知能力提升。

孩子能迈出这一步,就是建立理性思维行为模式体系的第一步。

那么,要让孩子觉察自己行为背后的“想”,父母要从哪里做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