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穷达不改真纯

2018-04-13  本文已影响0人  荧惑yinghuo

苏东坡传(一),人物。

《苏东坡传》,林语堂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318页,18.2万字。

001 故乡眉山

四川,沿岷江支流玻璃江,逆流而上,经乐山而向成都,途至眉州眉山,苏轼的故乡。小城西南隅沙縠巷内,有三苏故居。

002 家族

苏轼的亲族中,科考后作官的不少。 祖父虽不识字,为人慷慨。父亲天赋颇高,但直至二十七岁才奋发读书。子辈高声朗读经典,父辈倚床而听,或指点或探讨,大抵是苏家惯常的景象。

003 胞弟苏辙

弟弟苏辙更为恬静稳健。二人相差两岁,一起读书,一起赴考,同年入仕。守制时共同生活,各担官职后互相探望通信,诗作唱和。亦亲亦友。

004 少年顺遂,青年得意

苏轼继承了父亲的天赋,少年时可谓顺遂。二十岁赴京赶考,即中进士,受当年主考官欧阳修的赞誉,意气风发。

005 游历、见闻与诗词

二十岁的苏轼走出家乡,自此主动或被迫地走了很多地方。走的多,见闻广博,诗词成了他抒发所观所想的方式。写风景、写境遇,写逸情趣事,也写变法之害、百姓之苦。

006 变法,守本心,直陈胸臆

王安石变法中,苏轼站在反对的一边。他向神宗皇帝呈送的万言书,展现了他的政治哲学、冷静清晰地推理、博学的功底、卓绝的见识和坦白直率的情感。皇帝不喜他的政见,却嘉许他的忠言,将他放逐出京。

007 实干 

苏轼曾任天子近臣,也多次外放为官。任地方 主事官期间,他处理公务,兴建工程,忙于公众活动,上书建言公债宽免制度,展现出他的干练、务实和活跃。

008杭州

苏轼与杭州的缘分颇深,曾任通判和太守,在杭州先后呆了四五年的时间。故乡无此好湖山,他留下了诗词,留下了苏堤,留下了种种民间传说。

009 审判与迫害

苏轼仕途中遇有三次大的变故。三十五岁时,因政见不合被放逐;四十三岁时,被弹劾讥讽权要,押解回京审问;五十七岁时,受党争牵连流放岭南。

010 疏朗旷达

在苏轼穷达多变的一生,始终有一种怡然自得的乐趣,一种真纯的性情,令人触动和敬重。读他的作品,看他的故事,也希望学到几分他的人生态度。

参考:《苏东坡传》,林语堂著。

by 5073 洁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