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文学

序言

2017-08-10  本文已影响234人  君兰阁书法高考

1963年,出于对弘扬传统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的强烈责任感,潘天寿、陆维钊等人在当时的浙江美院(现在中国美术学院)开设了我国第一个高等院校书法篆刻专业,从此拉开了专业书法教育的帷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从最初浙江美院的一枝独秀,到全国书法专业招生大面积铺开,历时五十多年的书法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建设已经逐步成熟。相比之下书法的初,中等教育却陷入泥淖,行走缓慢,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培贵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中小学书法教育在近现代以来的教育体系中整体缺席时间偏长,因为废除私塾改用新学堂后,按照西方构架,学理上没有书法的位置,只有音乐、美术。当然,书法毕竟是我们传统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民国和新中国建立之后,书法虽没有明确规定成为学科,但从局部看也一直没有中断,不过缺乏系统性,因而出现很多问题,如内容体系、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培养宗旨、师资准备等等,这不是一代人的问题,而是长期缺席造成的”。

很多从事初,中等书法工作者对书法教学未有理性的认识,满足于陈旧的思维框架,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零乱”,又缺乏系统的初中等书法教育,每个老师在教授学生时,使用同一种方法,不顾男女老少,学时长短,拿出一本颜真卿或者柳公权的字帖,对学生们说,拿去临摹吧,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法要熟能生巧,多临自然有得——于是学生开始一遍又一遍的临摹,这是一种带有明显盲目性的临摹。作业完成后,老师为每个学生批改:画红圈,这个字好,那个字差——为什么好,好在哪儿,也没有具体说明。第二天,第三天……重复这一个过程,天长地久,学生的学习感悟就是——学习书法,难!没有十年功夫,出不了效果……

没有教学法,没有教学大纲,没有具体的分阶段教学目标,书法的教学只能是“任笔为体”随心所欲了。

  书法教育发展出现种种困惑,书法的初中等教育普及举步维艰,直接导致的是社会人们对书法有很多误解,把书法混同于写字,社会把书法视为"写字者",把书法视为"杂技者",视书法为形形色色的花样翻新,几乎使书法自身沦为江湖杂技或糊口技艺 ……

其次书法的初,中等教育的发展先天不足,也给投身于书法高考的艺考生出了难题

  根据发表于《书法报》的调查显示:普遍的中小学基本没有专业的书法老师,更没有开设正规的书法课,很少有高考生在选择书法艺考前,接受过相对系统的,专业的书法教育,所以说,绝大多数的书法艺考生从一开始拿毛笔,到专业考试结束,学习时间至多不过七,八个月。在短短的时间内,把学生从一无所知培训到多种书体的临摹和创作的高考专业水平,不仅是考生,更是给艺考集训的老师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快餐式的集训,若学生消化的了,可短期见效,专业能过关,若消化不良,艺考失败的风险很大,在竞争激烈的艺考形势下,各位有意于书法高考的考生,有条件的可在初中,高一的时候提前集训,成功的几率将大大提高,在我平时教学过程中发现,提前学习专业的学生对新知识接受和把握能力强,综合学习能力强于未接触过专业的学生。第二个难题就是在几个月专业学习期间,放松甚至是放弃对文化课的学习,文化课是否会受影响?我想这是个不用回答也知道答案的问题,也是考生,家长,集训老师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于书法高考的备考方向

  中南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罗红胜提到“目前开设有本科书法专业的院校,高考专业科目不尽相同,甚至区别很大,可分为几类,有的主要考书法临摹与创作,有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篆刻,国画或者书法理论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校还考了素描,论文与写作,文学常识等等,不一而足,有点类似于专业研究生的考题。这就牵涉到我们的书法高考考核体系方面的问题,作为高校究竟应该测试考生哪些方面的专业能力?这些能力应该达到怎么样的水平?这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各大高校的招生考题的多样,备考的考生应该根据院校的录取原则,录取分数重点针对一两所院校备考,在此基础兼顾其他与自己备考方向相似的院校。刘世威编辑的这本书还原了各大招生院校招生考题,对于备考中的考生来说是无疑是盏指明方向的明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之,目前初,中书法教育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就书法本身而言置身于这个时代,必须强调它的科学性,建立一套严格规范而完整的书法学学科体系,使它所面临的一切,都能逐渐秩序化,规范化,以易于认识与解释。这是现代艺术对书法的基本要求,也是书法自身的需求。其次是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做好书法教育的普及工作,正如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方振拱所说 “只有恰当地解决中小学与高等教育间“引进输出”的关系问题,不良循环才能得以终止。当受过专业教育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基础教师队伍,带去了专业的书法知识和书写技巧,他们将会是书法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在各大书法院校扩大招生的当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矛盾关系,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解决。

    罗锡清书于杭州

    2018年5月11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