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我们,老了吗
前几天,一则90后步入中年危机的文章刷爆了网络,默默算了下自己的年龄,嗯,中招
诚然,我是95后,掐着90年代的尾巴来到这世上,开始对自己而言波澜起伏的路程。我的哥哥姐姐们,有的成家生子,有一对上幼儿园的双胞胎,有的今年刚迈进婚姻,担起一个家庭的责任,有的工作多年,尚未寻得意中人,有的刚进入职场,在硝烟弥漫中努力爬升,有的尚在学校,享受着一段纯真无暇,看似无忧无虑的时光……能看见,在这个时刻,90后处于多个不同的节点,跨越了多个不同的阶段
不想谈论90后是否步入中年危机,每一个90后的人都有资格谈论自己的人生,吐槽自己的感受,但没有人有资格指点旁人的人生,评判旁人的世界,我们是独立的个体,处于不同的年代,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各自不同的经历,形成对这世界不一的感知,你不知道旁人在心中的定义,又如何划定一条分明的界限
我想说说自己,20岁的我,20岁的,同我一样思虑的人们,在那个名之为象牙塔里的我们
成长除了带给人色彩缤纷的体验,还有思考。小的时候,妈妈会拽着你的手“你还小,这些东西不能碰,这些事情不能做”,那个时候,期盼着长大;小学以后,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有时会懵懂“她为什么不和我玩儿啦”,有时候想“校门口小摊上一角钱的零食哪种最好吃”,纠结着这些小问题,无忧无虑;初高中时,漫天的作业,越来越多的课程,越来越复杂的题目,在数理化中奋力的想抬起头,看到又一张红红的试卷,中考,高考,一个个不断警醒的闹钟,敲响着每个早晨昏昏欲睡的自己,如果要用纯粹去形容那个时候,大概是除了考试以外,别的不敢想,也不让多想,那些萌芽的初恋也是建立在两个人一起学习,共同考一所好大学的约定上;高中老师用“考上大学你就解放了”鼓励在题海中挣扎的学生,大学入学时,老师再告诉你,这只是小时候吹的水泡泡,一碰就碎,戳破后,是一个迷茫的人面对突如其来的人生规划,有些呆愣,那就尝试吧,一个个试过去,总能找到自己适合的,喜欢的,所以学习,学生工作,公司实习,甚至恋爱,都处在尝试摸索的阶段,大学最初的两年,约莫是多彩闲适的,有时候会想将来做什么,觉得想得太痛苦了,敷衍自己,船到桥头自然直;到了该选择时候,又在想什么呢?
听了学长学姐的经历,有经验,有教训,这个时候开始琢磨着是读研还是工作还是留学,只是不知道这个时点还来得及吗?
20岁的我们,老了吗?我们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后40年该怎么过,开始思考人生的后40年想要一个怎样的自己,对未来,有前所未有的恐惧,对未知,有无处藏躲的迷茫。读研,若不是为了学术追求,便只是想在这象牙塔里多待几年,这是拖延决定的最好方式了,工作,担心竞争中的巨大压力和勾心斗角,最快的走入社会这个大染缸,需要把自己先锻造成一个可以生存的人,留学,开放自由的学术与人文环境,陌生与挑战的地点,三岔路口,一个选择变一种人生轨迹。
在这准备选择与被选择的日子里,看着一天天快速的流逝,时间从指缝里溜走,抓也抓不住,不确定性是让人最为煎熬的,弥漫着一股压抑与疲累,带着对各类事情的淡漠,闲暇背后深藏的紧张,思考的愈多,愈觉自己欠缺…
在开始选择的年纪,从盘根错节中找到自己的那条路,打破不确定性,获得每一天都是在向某一目标迈进的成就感或是那名为踏实的感觉,或许才能让我们看到希望,拥有前进的勇气
在最跳跃的年龄,规划自己的人生,找到自己想要的,我们不是老了,而是太迷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