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过了那个飞黄腾达的人,真的就令人惋惜吗?
前两天刷抖音看到这样一个讲电影的故事桥段,具体什么电影忘记了,大概情节是女主和男主一起去大城市打拼,最后女主面对现实的打击和男主无脑的工作状态,选择离开,可神奇的是当女主离开后,男主进入了工作状态,还遇到了赏识他的女主二,最后帮助女主二度过公司危机,共同创业成功。最后的画面是男主在大城市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而最初的女主却回到老家种茶,身边带着孩子。
如果是过去的我会为女主当初的离开感到痛惜不已。为什么押中了潜力股,不选择坚持一下呢?就好像电影《后来的我们》井柏然扮演的男主最后成名了,有钱了,不用住地下室了,但是周冬雨扮演的女主却还是离开了他。再次相见,他们依然相爱,但是隔着道德和理智,他们已没有权利再为对方付出了。男主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女主依然单身流浪。当时看这场电影时,几次我都哭的不能自已。为他们的无奈而感到痛心,为女主感到惋惜。
但是现在当我再一次看到类似的桥段,却有种说不出的厌烦。
我在想,如果没有女主的衬托对比,是不是这种电影也不会打动观众呢?如果女主离开后过得更好,是不是这种电影也就索然无味了呢?明明是感情类的电影却偏偏要掺杂着金钱的诱惑。到底是失去的爱情让人反省还是没有得到的物质生活让人反省,这是电影反映出的精神。
再狂热的时代,再灰暗的时代,爱情都应该是人性中最真实的存在。为什么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能流传万年,为什么三毛和荷西的故事能一直被传颂,因为他们真实的不带一点色彩,本身就足以让人感动。我在想没有成为经典的,本身在故事的人性塑造上就存在瑕疵。
都说大道至简,真、善为美,可是如果连作者都不相信,在创作过程中都要掺杂进来个人的主观偏见,又怎么打动足够多的人呢?
认为错过了飞黄腾达的人,就要在悔恨中过着不好的日子的编剧和作者,他们的思维是我所不能理解的。这种虐心的做法是在间接地向观众兜售选择焦虑。不明就里的人可能会因为看了这种电影而没有原则的坚守已经没有爱的感情,因为害怕遗憾,害怕错过,结果可能她坚守的不过是个垃圾股,因为大多数时候存在就有合理性,要知道野鸡变凤凰的概率是极低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更好是没错的,但想要突变,那就要综合考虑了。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感情就是感情,物质就是物质。真心希望,电影世界里如果不是理性解析生活,就不要误导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