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6
老子的《道德经》
“置身度外”就是无私。
私是什么?私是执著,所有的私都是执著,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鸡零狗碎的计较和猜度,都是私。私是依托念头出现的,念头产生,行为响应之,于是就有了私。
有执著就有私,无执著就无私。你执著金钱,金钱就是你的私;执著美女,美女就是你的私;执著权力,权力就是你的私。
所以,道家的修道非常强调无私。这一点跟佛家是一样的。佛家有很多训练方法让人无私,道家也有自己的窍诀。其中有两点很重要的,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二是“无欲观妙,有欲观窍”。其中的“虚其心”,就是扫除心中的杂念,心里不要放太多的东西,不要有太多的计较,不要有太多的算计,不要有太多的欲望,当心里少了许多是非之后,人的情绪稳定,心境恬淡虚无,自然可以达到无私。其方法,就是“无欲观妙,有欲观窍”,点点滴滴地破除自己的执著,窥破万物万相的虚幻和变化。
无私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有梦想,有大愿。君子为什么无私?因为君子有鸿鹄之志。就是说,君子有他想要实现的使命。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两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了,后来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就离开母亲,住在一个寺院里发奋读书,想要考取功名。当时他的生活很艰苦,一天就煮一锅粥,粥凉之后结成块,他就把粥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这跟我二十多岁时很像,那时我也是熬上一锅拌面汤,然后一分为四,每顿一块。后来有一天,范仲淹掘鼠洞时发现了一坛黄金,但他觉得那不是自己的,就把黄金重新埋好。几十年后,他当了宰相,那座寺院闹了火灾,方丈来请他捐款修建寺院,他就告诉主持,某某地方埋了一坛黄金,你们把它挖出来修寺院吧。方丈回去一挖,果然见到了黄金。他还将自己的俸禄,都买了田养活老百姓,让很多贫寒子弟都能读上书、让很多孤寡老人能老有所依,据说救助了几百户贫苦人家。他听说自己的房子是风水宝地,后人必出公卿,就马上把房子捐出来,建 了学堂,为国家培养人才。他去世时,家里没钱安葬他,连入葬的费用也得朋友来出。范仲淹就是真正的无私。他的家族出了很多德行高尚的人。这正好印证了老子的这句话:“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任何圣人都有他的使命。在信仰群体中,它称为“信愿行”。信就是自己的信仰;愿就是这辈子要做什么样的事;行就是行为。圣人有信愿行,但他没有私欲。如果他没有信仰,没有愿望,没有行为,他就不是圣人。
香巴噶举有一个大德,叫唐东嘉波,人们称他是成就自在唐东王,他自己做苦力,创建藏戏团,带着藏戏团到处演出,想法设法筹集了资金,为藏人们修建了很多铁桥和木桥,因为藏地当时没有很好的桥,许多藏人过河时都掉进水里淹死了。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大德。他当时作过一首道歌,专门嘲弄那些躲在山洞里修行的人,他说这些人“蹲到山洞里像老鼠,蹲在山上像野兽,不去利众。”他反对这种离世的修道,他主张信仰者一定要有行为,要用利众行为本身来实践信仰。他代表了香巴噶举的一个特点:当下关怀。香巴噶举还有一个特点:终极超越,其代表人物是首传祖师奶格玛。他们之所以伟大,有那么多的利众行为,就是因为他们有信仰、有大愿。
不管你是好人也罢,君子也罢,圣人也罢,都必须有信仰。信仰是第一位的。有没有信仰,首先要看你有没有敬畏。如果你有敬畏的话,你就有可能有信仰。但你记住,真正的信仰不是迷信——虽然很多人都把信仰当成迷信,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信仰是你相信某个东西,然后敬畏它,向往它,一直向它走过去。为什么要有敬畏?因为你在仰视它,你觉得它很好,自己不如它,想要学习它,就像《弟子规》里所说的,“见贤思齐”。第一相信,第二向往,就是信仰。信仰的本质就是这两点。所有的圣人都有信仰。为什么穷到只能喝粥了,范仲淹还能拒绝诱惑,没有将黄金据为己有?就是因为他有这个东西——他的追求。
这个追求不一定是宗教,也可能是其他东西。只要它比人类的欲望更高,比人类本身更高,那么它就能让人变得伟大。
真正的信仰,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他可以丢掉生命,但不能背叛信仰。他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存在,比自己更伟大、比人类更伟大,他一定要向往它。这个愿望会主宰他的一切行为——如果它不能主宰人的行为,那么这个人就不是信仰者,而是幻想家。信仰是一定要有行为的,没有行为,就没有信仰。
圣人必然不为自己升官发财,不为自己的功名利禄,他只想做对世界有益的事,他就是无私的。因为无私,他的愿望都能达成。
所以,很多时候,无私看起来是在利益他人,但成就的其实是自己。如果没有做到无私,老子就不是老子,释迦牟尼就不是释迦牟尼,历史上那么多令我们感动的故事、那么多让我们想要效仿的圣人,他们代表的,是一种无私的精神。
很多时候,强者不是能占领城池、能建功立业、能成就霸业的人,而是能在乱世中自主命运、自主心灵的人。韩信的军事才能足以击败楚王,又能怎么样?周亚平的才能足以平定七国之乱,又能怎么样?那么多皇帝占领了江山,又能怎么样?全都被无常吞没了。不同的,仅仅是死去的方法、时间和地点而已。
圣人永远躲在众人后面。为什么?因为他谦虚,不想招摇、出头、卖弄。他很像隐士,默默地躲在一个地方,默默地做自己该做的事,但人们往往会记住他们。比如老子。他当时都不想待了,骑着青牛就过了流沙河,据说不知所终,但人们永远记得他,反而会忘掉那些跳梁小丑,还有那些上蹿下跳的人。
后来的“功成身退”,就是老子的“后其身而身先”。很多大臣、大将立功之后被皇帝给杀掉,就是不懂这个道理。他们老是站在前面,一旦势力太大,皇帝就会猜忌,然后找个罪名,把他们给杀掉,所以名气太大不是好事,功高震主更不是好事。求名声的,大多因被名声所累;不求名声的,反而会赢得举世敬仰。
东汉有个特别出名的太后,叫邓绥。她的德行很高,很受人民的爱戴。十几岁入宫后,她就一直都很谦让,一直都安心做她的贵人,从来不去争宠,也不去抢什么东西。当时的皇后和贵人都很厉害,她又太优秀,遭到皇后的嫉妒,她就更是小心,更是谦虚礼让了,从不卖弄、从不出头、从不争宠,从不接受特权,就连皇帝召她,她都称病不去,生怕皇帝宠幸她多于宠幸皇后。但她越是礼让,皇帝和众人就觉得她越好,皇后也越是妒忌她,后来皇后害她却遭到揭发,皇帝就改立邓绥为后。邓绥做了皇后之后仍然不张扬,不让皇帝对她家人太好,她一直保持低调,哪怕有很高的权位,也从不像其他女子那样骄纵。后来皇帝驾崩,太子又很小,邓绥就以太后之身临朝听政,在位十多年,做了很多好事,让社会能够安宁,百姓能相对幸福,而且她始终非常注意,不让外戚为祸,临死前还不忘大赦天下、叮嘱亲人不要乱政。所以,最后人人都记得她。她什么也不抢不争,但什么都有了。
这就是典型的吃亏是福,看起来,她一直都在吃亏,生怕自己占了便宜,但最后她得到的都是最好的东西。
我有个朋友,生意做得很大,我问他,你成功的秘诀是啥?他说,他永远让别人占便宜,所有跟他合作的人都很开心,都愿意继续跟他合作,他就有了无穷的机会。生意当然越做越大。
他的成功跟我的理论很像 ,我也老是告诉学生们,要让别人赚钱。当整个社会都在争名夺利的时候,你成全别人、帮助别人,你必然会成功。你想想,跟你合作的人都会成功,你怎么能不成功呢?只要心里不贪,行为上也不去索取什么,永远是能帮别人就多帮帮别人,能做些事情就尽量多做些事情,永远不去抢,那么你自然就会成功,生命有限,还是把时间用来做更重要的事情吧。只管做最好的自己,退到别人找不到的地方,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很多时候都是这样,该是你的就是你的,别人争不到;不是你的,你争也没有用,不如不争。
每个人都有一颗真心。真心无我、利他,就像老子所说的赤子之心,复归于婴儿。当我们不要斤斤计较,不要过于执著,不要太在乎得失,无我利他的时候,就非常接近于真心。当你拥有真心的时候,你就会成功。为什么?因为没有人不愿意帮助一个婴儿。所以,成功的秘诀就是,让自己像婴儿一样淳朴,一样灿烂。当你毫无心机面对世界微笑的时候,你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