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表达谈写作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读记』朱光潜《谈写作》(1):大师写作也犯愁吗?

2017-12-29  本文已影响62人  翌汐
图片来自网络

文|翌汐

朱光潜的《谈写作》这本小书,买下它的时候我尚未开始尝试写作,读书时简直味同嚼蜡不知所云,一篇读罢就束之高阁了。

这段时间颇受写作所苦,找不到素材也觉得苦,有素材写不好也觉得苦,写了没有阅读量也觉得苦,对如何练习写作也愈发觉得迷茫。

正苦思不得其解,抽屉里的《谈写作》跳入了视线。薄薄一本,信手翻阅,才恍然发现每字每句都有收获,正应了朱光潜书中所说:

你自己没有亲身体验过写作的甘苦,对于旁人的作品就难免有几分隔靴搔痒。

这本书,如一位长者,将写作的喜怒哀乐,练习的方法经验娓娓道来,告诉你,你现在的困惑迷茫,都不孤独。

— 01 —

写作受状态的影响极大,灵感来的时候,思如泉涌,文章一气呵成,此时写文实在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但这样的状态并不容易有,反倒是文思枯竭的状态时有发生。

没有灵感的时候,该不该为写作而“苦思冥想”呢?

朱老先生说:“苦思也由苦思的收获”。唐代有“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传说,李白讥诮杜甫说“借问近来太瘦生,总为从来作诗苦”。

《包法利夫人》的前言里提到,福楼拜写这本书写得极慢极辛苦,花了四年零四个月,每天工作十二小时。正反两面的草稿写了一千八百页,最后定稿不到五百页。

朱光潜也说福楼拜有一封信札,说“我今天弄得头昏脑晕,灰心丧气。我做了四个钟头,没有做出一句来。今天整天没有写一行,虽然涂去了一百行。这工作真难!艺术啊,你是什么恶魔?为什么要这样咀嚼我们的心血?”

看到这里时不禁觉得亲切。我们卡文时不也是这样的吗?写了又删删了又写,一整天没能憋出一句,恨得牙痒痒。敢情大师们也常常为写作时文思不通所苦啊!

我们总是怕思路不畅,但朱光潜说,“思路太畅时,我们信笔直书,少控制,常易流于浮华;苦思才能剥茧抽丝,鞭辟入里,处处从深一层着想,才能沉着委婉。”

所以大师们不怕苦思,他们深知苦思才能锻造出更加精炼的文章,因此遇见文思不畅时也不轻易放弃努力的。

— 02 —

很多人觉得写文章是靠天赋。有些人觉得自己天赋不足,努力也白瞎。还有些人觉得自己天赋异禀,无需努力。两种心理最后的结果都是“懒怠”,最后的结果同样被关在门外。

天赋固然重要,但天赋仅为潜力,如果没有努力的话,恐怕也是难成“天才”的。我们羡慕杜甫“无一字无来历”的广博学识,可曾记得他“下笔如有神”的前提是“读书破万卷”。

那么问题来了,抛开天赋不提,如何练习写作?

朱光潜在书里教授了几个技巧。有趣的是,其中一项便是“日更”。

记日记是初学习作的最好的方法。把日记当做一种文学的训练,就要把本身有趣的材料记得有趣。如果有相当的敏感,到处留心,一日之内值得记的见闻感想绝不会缺乏。

一番家常的谈话、一个新来的客、接头一阵喧嚣、花木风云的一种新变化、读书看报得到的一阵感想、听来的一件故事,总之,一切动静所生的印象,都可以供你细心描绘,成为好文章。

他说,你不必预定每天应记得字数,也不必在一天之内同时记许多事。

“选择是文学的最重要的功夫,你每天选一件最值得记的,把它记得妥妥帖帖,记成一件“作品”出来,那就够了。”

而提升文章的质量,他说,最简捷的办法是模仿

精选模范文百篇左右,细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务求透懂,不放过一字一句,然后把它熟读成诵,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使它不但沉到心灵里去,还需沉到筋肉里去。

读到此处,想起《刻意练习》也提到富兰克林练习写作就是反复模仿:他选择自己喜欢的几篇文章,为每个句子都写下一些提示线索。然后等到忘记这些文章里句子的措辞,再看着这些提示线索来复写文章,将自己写的结果与最初的文章进行对比。

看上去相当“笨”的功夫,却成就了他的文笔。

前人的经验明摆在眼前,你可有耐心去实践这些“模仿”?

— 03 —

我们常常“害怕提笔”,因为怕自己写不好。可是看看这本书,古今中外,大师都会遭遇瓶颈,大师也要刻苦模仿和练习,我们又怎能指望自己提笔就能写出好文呢?

写作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纵有再高的天赋,也是需要刻苦的。

莫扎特素来被誉为少年天才,可他却说:“我每天花八小时练琴,但人们却用天才两个字概括我全部的努力。”

如此想来,我们常常说自己没有写作的天赋,只不过是拿天赋作为挡箭牌,拒绝努力罢了吧?

愿与你共勉。

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52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