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篇:刘备真的爱哭鼻子吗?
读过《三国演义》,或者看过电视剧,或者听过评书及民间传说的,都会对蜀汉大佬刘备有这样的印象:这货忒能哭,半壁江山都是哭来的。用东北话讲就是整天尿唧唧的。
真的是这样吗?刘备真的总爱哭,他的江山全都拜他的泪腺发达所赐吗?
《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给刘皇叔安排了很多场哭戏:
刘备在起兵不久帮助公孙瓒攻袁绍时初次与赵云相见,就甚相敬爱,有不舍之心,及与赵云分别时,执手垂泪,不忍相离。
刘备在出兵帮助陶谦抵御曹操前,曾去公孙瓒处借兵,当公孙瓒答应借他骑军二千时,刘备进一步要求:“更望借赵子龙一行。”曹操退兵后,赵云辞行,刘备仍是执手挥泪而别。
曹操发现徐庶是个人才,又性至孝,就把徐庶的母亲骗到曹营,以假书信诱骗徐庶离开刘备。刘备闻言便大哭曰:“子母乃天性之亲,元直无以备为念。待与老夫人相见之后,或者再得奉教。”
刘备与徐庶不忍相离,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庶辞曰:“不劳使君远送,庶就此告别。”玄德就马上执庶之手曰:“先生此去,天各一方,未知相会却在何日!”说罢,泪如雨下。
诸葛亮隆中对,提出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战略构想。但当刘备求他出山相助时,他先是“不能奉命”,刘备立即双膝跪地泣告:“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言毕,泪沾袖袍,衣襟尽湿。
刘备临终前,在白帝城永安宫传旨召诸臣入殿,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又泪流满面,托孤于孔明,让刘禅称孔明为“相父”。刘备令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泣告曰:“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哭的时候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于是后人得出结论,刘备哭来了人心,哭来了文臣武将,哭来了江山。
可事实并非如此!
史书《三国志》记载,赵云本是公孙瓒的部下,公孙瓒派刘备与田楷共同抗击袁绍,赵云随同前往,为刘备掌管骑兵。是公孙瓒派赵云去的,因为刘备抗拒袁绍是在帮公孙瓒的忙。
又载:“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是徐老官儿主动来找刘备的,毛遂自荐要跟刘老大混,刘老大根本没费半滴眼泪。
再载:“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然后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仍然没有哭。
诸葛亮的隆中对早就准备好了,刘备此来相当于现在公务员考试中的面试。刘备是考官,给诸葛亮出了一道考题:“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翻译过来就是:小亮子,汉朝要完犊子了,奸臣们窃取大权,我侄儿汉献帝小协在外流浪,蒙受风尘之苦。我虽然不咋地,没啥能耐,也想着能为国家干点啥,但是我智商太低,老特么受挫,直到现在,但是呢我还有理想,你看可咋办才好呢?
诸葛亮便把事先准备好的答案背了一遍,先分析了一下天下的形势,说曹操现在有一百万兵,非常牛逼,不能去招惹;孙权又占了江东那嘎达好地方,只能跟他联合。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都是完犊子玩应,你就赶紧把这两个地盘拿下,别总假惺惺地说你们都是汉室宗亲,不忍心下手,可别扯了,你那点心眼还能瞒过我!你要是能把荆州和益州这两个地盘占了,那你牛逼的日子就指日可待了。
通过这么一场面试,诸葛亮成功混进蜀汉集团公务员队伍当中,刘备根本没哭过。
整本《三国志》没有一处刘备掉眼泪的记载。刘备的江山也不是哭出来的,之所以能够在军阀混战中取得三分之一的江山,完全是凭了他的政治抱负和领导才能。
《三国志》记载: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余,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又载:(先主)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只一句“年少争附之”就足以证明了刘备的领导才能和人格魅力。关羽、张飞皆万人敌,又是那样高冷的性格,却甘愿追随刘备,做刘备的小弟,足以说明刘备确有非凡才能。
当然,成就大事必须有人才,收买人心是领导者的必修课。刘备这门功课可以得满分,三顾茅庐就足可以说明。谦虚、礼贤下士、坦诚相见等等,都会有的,只是眼泪却未必有,也没有必要。整天总哭哭啼啼,像贾府里的林妹妹,谁受得了呢?还怎么成大事?!
凡成大事者,必有其相当的实力,哭哭鼻子,做些表面文章是起不到决定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