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为己,反求诸己
学以为己,反求诸己
——《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
滺然
读《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是心灵品质品质建设的开始,文化自信的建设要从要从人的思想、行为、标准等搭建,即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是一个长时间的功课,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建设,学习要贯穿生命的整个周期。
从致良知到今天的叶读学习群,每天打卡都要求:“不说一句善意的谎言,不说一句负面的话语”看似简单的不说一句善意的谎言,不说一句负面的话,却是需要下心得功夫,平时的工作中,合作不愉快,无效沟通,生活中与身边的人相处,不同的人,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也不尽相同,时不时可能就存在争议,此时若是处理不好,及其容易发牢骚。这会儿就是考验自己良知的时候,自从加入致良知学习以来,每天都提醒自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起心动念。
三周以来每天早上是一边做饭一边读书。其它时间段是见空就捧起《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来读,主题报告部分的第二遍已经读完。全书190页录音已经读到第178页,从不懂荔枝和喜马拉雅到现在每天完成的录音作业每天都有成就感。若不是进入这个阅读群,我可能永远也不知道原来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真的非常感谢叶读群伙伴们个个都充满了正能量,组长周双琼今天说了这样一句非常经典又富有哲理话: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所在的地方活成自己的生命和性格,每个人也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及和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活成心得印记。
在阅读《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时常被文中的某句话或某个词闯入大脑中并来回震荡,或打破醒悟或提升或重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驱除心田的杂草,播下良知的种子;只有在自己的心上种下大树,才能看得见希望的田野。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深深地感觉自己以往的思想和书中的理念相合,也认识到导致瓶颈的原因是自己的格局没有打开,心灵没有链接上,总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去爱别人,结果对方感受不到,有时还造成误解。如每日三餐,早晚两顿都是我一个人自作(买做)自受(享受),中午虽然有媳妇陪伴可她只吃一点点或零食或菜或汤,主食基本不沾;可每天做饭前买菜前都要问一问吃什么,尽量做他们喜欢吃的,可就这样五口之家,实际在家吃饭的只有我一个人。渐渐的我也不再劝谁在家吃饭,也不再期盼什么了?我信奉“己所欲,也勿施于人。”我自认为自己做的饭菜卫生、健康可口,可是别人总是口中说:好、好,等会在吃,结果我盛在碗和盘中的饭菜,怎么端上桌的然后放凉后,再怎么把它们撤回要么倒掉,要么我就下一顿热热再吃;就这样一次次地为了不再浪费资源、能源和情感,就一个人默默地享受美食了。有时,我也为此苦苦思索,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才能让他人感受到我的爱。
当我读到“学以为己,反求诸己,在自己的心上用功,如此,才能用你的生命唤醒更多人的生命。”这句话时心中充满了力量。作为妻子、媳妇、奶奶等多重角色,面对各种事物和每个人的爱好与情绪都要做好平衡与沟通。每天的一日三餐、洗洗涮涮、整理归类上是我的主要工作;尽心尽力为大家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学习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就是在心上用功的方法,在心上去私欲的方法;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最能修养自己一份质朴品质。以良知而行去除错误的想法,在起心动念处斩除私欲;通过事上磨炼去除心中的“小我”,竭尽所能扛起家庭的所有事物,实际行动胜过千言万语,清除外物也是清除我们内心污垢的过程。当我们明白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法则后,心灵就会变得越来越纯净,心中的不安和烦恼也就自然消失,从此也就获得了心灵真正的安宁。这就是“学以为己,反求诸己,在自己的心上用功”的收获。
本周我读到了立平老师说的:“一个人没有纠结和痛苦就是最大的效率。”并且践行了这句话。因为一件事儿子和我的意见发生了冲突,我为此而痛心——这是我教育的失败啊!儿子的话刺醒了我多年来的“骄傲”自认为儿子的情商高,明白事理又有责任心;可,今天儿子的话击碎了我一直子认为教育成功(别人都羡慕我儿子孝心、见人都主动打招呼会说话、勤奋、勤劳心细等优点)。想着儿子的思想(6月18日至今,我不认识他了)、情感、价值观,为此我顿时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中;无奈之余,我就捧起《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读,以此来摆脱烦恼。
在《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一书中读到:“我们一定要在圣贤面前先用心地学习,不要去评判,要直接反求诸己。”“阳明心学不是文字,而是仁爱、是智慧、是胸怀、是能量,是直接提升我们的品质。”“人的生命状态是可以改变的,人的能量和智慧是可以提升的,每个人的生命都可以无数次地焕然一新。”读着这句话时纠结的心情渐渐地舒展开来,当下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教育好,唯有提升自己,才有更好地引导孩子,唯有提升自己,才有可能更好地影响到他人,唯有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对社会有所奉献。
希望儿子早日与圣贤牵手,以圣贤之心为心,以领袖之心为心,在心灵深处建设心灵品质,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使命!习总书记指出:“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1994)
2018年8月12日(星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