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
《芳华》中的刘峰,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失败者,电影用海口的落魄场面和小站月台的对话,生动刻画了这一点。很多人被这种悲壮的失意打动,我却很不解,为什么刘峰会是这样的结局?
改革开放后,曾经束缚人们心灵的种种扭曲观念被抛弃,曾经抑制劳动生产力的种种因素被改变,整个社会变得更自由,更开放,更包容,给普通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剧中的刘峰,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识文断字,动手能力极强,踏实肯干,能通过自学学会修理手表,也能够自己设计制作沙发。他也是一个情商极高的人,能敏感体察周边人的需求。聪明肯干又真正善良的刘峰,即使少了一只右手,在这样的社会里,或者做一些小生意,或者凭借国家的优惠政策和待遇找一份工作,或者凭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娶一个理解自己、敬爱自己的伴侣,再有一两个可爱的孩子,怎么也能像绝大多数普通的中国人一样,过上平凡体面小康生活,何至于像电影里描述的那么难堪?
因为剧情的一个预设:刘峰被禁锢在过去的时代,无法向前。他无法理解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无法拥抱全新的时代规则,只能被时代的车驾碾压、抛弃。他封闭了自己,绝口不提过去。过去既是他最大的伤口,也是他最大的勋章。他放弃了自己,随便娶了一个不爱的女人,走进必将失败的婚姻牢笼。
确实,复员后的刘峰是心如死灰的。因为心爱女人的背叛,刘峰从道德楷模的神坛跌落,被热爱的集体抛弃。以往的追求破灭了,善良被曲解,深情被辜负,心灵被深深的伤害。而后的战争中,刘峰不畏生死,奋勇向前,想要再次挣得荣光。可是,战争的残酷超出了他的想象。当救援部队到达,他望着周围转瞬间牺牲的战友,万分悲痛。被战火熏得漆黑的脸上,满是悲怆和绝望。他的生存意志被粉碎了,希望以死来获得牺牲的光荣。可是命运又让他求死而不得,并且给了他最为残酷的一击,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巧手,成了一个残疾人。命运一而再,再而三的给了这个年轻人难以承受的重击,把他击倒在地,又在他身上踩了一万脚。
心如死灰的刘峰必定会放弃自己,一厥不振吗?也许有一些人会。在剧烈变革的社会中,确实有那么一部分人,因为无法适应新时代,一蹶不振,或者备受折磨。他们怀念过去的荣光,不敢面对现实。但是,我觉得刘峰不会一蹶不振,只要他没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如创伤后应激障碍。在看完牺牲战友后的离别月台上,何小萍问刘峰:这些年你过得好不好?刘峰饱经沧桑的说:好不好,要看跟谁比了。跟那些躺在地下的战友比,我能说自己过得不好吗?真实的世界里,跌倒了,还可以重新爬起来。跌倒了,也必须重新爬起来。复原后的刘峰确实是失去了一切。但是相较于那些在战火中永远定格的的年轻生命,他还活着!他拥有生命,他拥有时间。活着就有无限的可能,活着就能有所作为。时间,是治愈心灵的创伤的最好灵药,活着的刘峰,坚强的刘峰,总有一天会从命运的废墟中爬起来,大步向前走,然后过上普通人的平凡小康生活。
可是,这样平凡的结局,励志的结局,有多少看电影的人能接受,又有多少看电影的人喜欢?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化商品,需要尽量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和逻辑推断。我们的时代发展的太快,把很多很多的人抛在了后面。即使是赶上了时代步伐的人,心里也有这样那样的伤口需要抚慰。所以创作者们,给了受众一个他们想要的结局。被时代抛弃和伤害的人因为得到了安慰而满意,赶上了时代步伐的人因为得到优越感而满意,大家皆大欢喜。人们需要这样的一个艺术形象,刘峰的命运悲剧,从艺术表现形式的角度看,堪称完美。它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引起了许许多多人的共鸣,给了许多有类似经历的人深深的慰藉。但是,从现实的人物的角度,无疑是太过悲观而绝望了。或许我们不会碰到,但我们也可以思考下:如果我是刘峰,我该怎样在彻底失败后,重新站起来,经营好自己的生活,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体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