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教学研究无高考不青春向上的阶梯

读诗:懂得·审美4

2022-02-11  本文已影响0人  海滨公园
读诗:懂得·审美4

审美不仅需要掌握相关的知识,还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鉴赏古代诗歌也是如此。中国传统美学,对审美有许多令人惊叹的阐述,融感性和理性为一体。比如古人鉴赏诗歌,主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讲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倡导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读诗:懂得·审美4
了解背景,明确动机

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应该在815-819年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时所做。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819年赴任,820年后的白居易逐渐变化随俗,青云平步。

虽然如此,贬官江州(现九江)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在官场中遭受挫折打击,“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

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七律《病中对病鹤》自比,以此来表达自己的郁闷之情。“同病病夫怜病鹤,精神不损翅翎伤。未堪再举摩霄汉,只合相随觅稻粱。但作悲吟和嘹唳,难将俗貌对昂藏。唯应一事宜为伴,我发君毛俱似霜。”

然而,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大体上仍能恬然自处(可以从学过的《琵琶行(并序)》的序文中“恬然自适”一句中迁移获知),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

初读文本,了解大意

(首联)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慧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否?

(颔联)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

(颈联)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

(尾联)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是前方追求的目标。

字斟句酌,以意逆志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

开篇从形式上连续用了两个问句,语气强烈,表意深刻,既表达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挂念之意,又在关切之中与包含着深意。作者强化“江州司马”这个官职,和“惠远东林” 形成对仗,是有深刻内涵的。一边是被贬的官员,另一边是白居易思想的倾向变化。诗后有专门注释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实际上在表达作者对白居易被贬以后开始访仙求道沉浸于佛教思想欲获得解脱的关注。所以说惠远东林寺,在文中是有隐喻意义的,具有暗示作用。

这里,要谈谈惠远大师(公元334—416年),俗姓贾,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远公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13岁时便随舅父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学,旁通老庄。21岁时,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于是悟彻真谛,感叹地说:“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

惠远大师当年出家后,卓尔不群,发心广大,“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进为道,无时或懈,道念日纯。东晋太元四年(379年),远公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广东罗浮山,路过浔阳(今江西九江),见庐山清净,足可以息心敛影办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发心建造东林寺。

东晋元兴元年(402年)七月,惠远缔结白莲社,集慧永、慧持、道生、刘遗民、宗炳、雷次宗等123人,于东林寺般若云台无量寿佛像前建斋立誓,精修念佛三昧,大多有定中见佛的体验。史料记载,远公禅定中三次见佛。庐山东林寺也以净土宗第一祖庭的地位屹立于佛教之林,开山祖师慧远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初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