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驿站星思考读书会伴读营

《长安的荔枝》——悲天悯人的思想爽文

2024-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燕过留痕

读马伯庸的《长安的茘枝》,我花了两天时间。第一天看书两小时渐入佳境,第二天进入追剧状态,花了五个小时把书读完。不得不说,很久没出现这么吸引我,以至熬夜都想看完的小说了。

吸引我快速追完的原因,我回想一下,应该是小说带点爽文的性质吧。

长安小吏,天选社畜李善德,要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贵妃诞辰六月一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因为刚买下新房背负贷款、也为了家人的后路着想,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由此开启了打怪升级之路。

小说叙事堪称精巧,主人公在短短数月里飞度关山,这既是空间与时间的竞速,也是个体与世界的一场战争;他竭尽算学、地理水文知识,在权力运转、人心博弈的生死压力下,最终将鲜荔枝在变质前从岭南运到长安。

我一边饶有兴趣地阅读小说,一边略为冷淡地预测结局。对于完成任务这点,没有悬念,因为史料已有记载。对于李善德的结局,我猜想像他这般谨小慎微的小吏,倾尽一切代价完成任务后,应该会有个不错的结局。毕竟贵妃大悦之后必然圣心大悦。

但马亲王不走寻常路,或者说马亲王的悲悯之心,不忍见到这等劳民伤财之事常态化,在结尾处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

李善德完成任务后,向相国杨国忠复命时,他慷慨陈言,为运送荔枝背后的百姓申冤叫屈。

“右相可知道,为了将这两瓮新鲜荔枝送到长安城,在岭南要砍毁多少树?三十亩果园,两年全毁!一棵荔枝树要长二十年,只因为京城贵人们吃得一口鲜,便要受斧斤之斫。还有多少骑手奔劳涉险,多少牧监马匹横死,多少江船桨橹折断,又有多少人为之丧命?”

“天下钱粮皆有定数,不支于国库,不取于内帑,那么从何而来?只能从黄草驿、岭南荔园榨取,从沿途附户身上征派。取之于民,用之于上,又谈何不劳一文?”

明知已激怒杨国忠,李善德却抱着必死之心继续谴问:“为相者,该当协理阴阳,权衡万事。荔枝与国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是如何权衡,圣人心中,又觉得孰轻孰重?”

看到这里,我震撼了!

外人看来,他差事已成,前途无量,他何其有幸!但他内心愤懑,他不服!若不冒死一吐为快,就始终对不起荔枝园的阿僮,对不起商人老苏,更对不起那些因此事而牵连的无辜百姓!

经此一役,李善德依然是个理想主义者。也许他这种种行为,犹如蚍蜉撼树,在所谓的聪明人眼中有一丝天真,几分愚昧。但这不正是中国千年文明延续不断的根脉所在吗?

为了一己之利践踏群体的尊严和生命,这样的统治阶级是走不远的。一叶而知秋,一颗荔枝而知大唐盛世即倾。“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白居易这首对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表示愤慨的诗词,便是对大国将倾的预警;随后而来的安史之乱便是最好的佐证。

在小说结尾的处理上,我看到了作者想说的,想做的,也许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基因里深刻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士的精神。

李善德的刻画很真实,从他身上能看到我们很多人的影子,勤恳正直,却疲于生活;面对诸多不公正,却没有话语权。有无奈,有迷茫,有妥协,有失去,有懊悔,有自我怀疑,最终李善德代表的我们,还是坚持了本真,回到了真我。

一本书的成功,不仅仅是文字的优雅,构思的巧妙,而背后所反应出的核心精神内涵,才是最感染人,最能引起我们共鸣的。《长安的荔枝》这本书可以说浅读有爽感,深读有内涵。好书推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