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罪春秋读书艺术之家

信仰危机的全息碎片:《赵氏孤儿》观后感

2016-11-08  本文已影响320人  大刃之齐

信仰危机的全息碎片:《赵氏孤儿》观后感

作者:陆沉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华夏民族精神最辉煌最崇高的时代----两千年前的周代,也是“士”文化最张扬的时期。当时周代形成了“王有天下,诸侯有国,大夫有家”的局面,“士”文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除了必修的“礼、乐、射、御、书、数”,最为重要的即“忠义”二字,士阶层将此奉为最高法则,甚至不惜以性命相守。

《左传》记载,晋国公室由于前期内斗激烈,公室力量逐渐衰微,晋国中后期政权多掌握在卿大夫手中。所以当时的政治斗争更多出现在公室与卿大夫、以及卿大夫各家族之间,从而最终形成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局面。“赵氏孤儿”的故事就发生在这种政治背景下。

“赵氏孤儿”最初见于《史记》,《左传》无载。关于故事的真伪,历史上许多学者考据纷纭,让这个2600年前的故事,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面纱。后来,故事在元杂剧《赵氏孤儿》中被进一步凝练,并加入了冲突性更强的情节,使故事性更加曲折丰富。比如,《史记》记载杀赵朔及搜捕婴儿是赵盾死后发生的事情,杂剧中赵盾赵朔却是一并被屠岸贾害死。《史记》还记载了程婴、公孙杵臼都是赵盾的门客,而杂剧中程婴变成了一位医生。再有《史记》中对替换婴儿的记述是“谋取他人婴儿”,在杂剧中被改成是程婴用自己的孩子替换。另外还加入了屠岸贾搜捕全城的婴儿及后来程婴带着孩子投奔至仇人屠岸贾门下这样的情节。

“乱花渐欲迷人眼”。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故事经过多次嬗变,影片情节应如何取舍,是导演与编剧的自由。但令人困惑的是,承载故事的许多主要架构被拆掉重组,而其中最精华最应阐扬光大的精神含义则被阉割,呈现的是导演所认为的“时代精神”特征。“赵氏孤儿”张扬的传统道义,在现代影视人商业利益驱动下,又一次被解构、堕落,彻底坍塌。

国产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存在许多问题:对历史的无知、剧本的矫情、舞美道具的臆造、演员功力的孱弱做作。这些问题在电影《赵氏孤儿》中依旧存在。

首先,价值观的颠覆,是最大的问题。

中国是个道义大国,从来就不缺乏英雄及悲剧文化。恰恰是英雄的悲剧,才能起到净化人类心灵的作用。危机存亡时刻,仁人志士总是勇于赴死。孔子讲“杀身成仁”,孟子讲“舍生取义”。这背后的精神力量和伦理规范,就是“道义”二字。“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士文化的张扬,君子的操守,体现的更加充分。一部《春秋左传》,君子的死都是那么轰轰烈烈,激扬着“大义名分”。

晋国作为春秋大国,周王室的血亲诸侯国,更不缺乏志士。中军将先轸,国家的最高行政官,因为国事辱骂过主公,便在战场战胜的情况下主动赴死。敌人的箭射不穿他的铠甲,他就解甲受箭,被射成刺猬。曾被先轸罢黜过的猛将狼瞫,不向先轸寻仇,主动在战场上力战而死,为自己正名。他用自己的战死阐释了“君子之怒”,“大勇必义”这样的君子操守。

晋灵公荒淫无道,派力士鉏麑前去刺杀赵盾。鉏麑见赵盾是忠良之臣,不忍刺杀。鉏麑退出门外,叹言:“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便一头碰死在门口的槐树下。

   左传中,只了了数页晋国的一小段历史,便有这么多的义士。程婴杵臼这样的忠义事迹,难道不是很正常么?

巍巍几千年中华历史,难道不正是大批这样的仁人义士,前仆后继撑起来的么?他们正是巨龙的脊梁阿。

当前时代,道义不断地被阉割,堕落,扭曲。

   “换了我,也不会交出自己的孩子”。这句话,是影片中让我最受伤的一句。

“谁信呢?”是阿,谁信呢。连导演自己都不相信。庸俗现代人的道德观,自私、功利主义下所认为的人性,怎能相信真正君子的道义观。

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可怜又悲哀。

导演及编剧的心灵海拔高度,让我战栗恐慌。影视媒体有教化国民的作用,而大量低俗猥琐的影片,正在残害、堕落国民的心灵纯度与高度。当下的国民道德的集体堕落,能说与这些影视剧无关么?

有的历史故事,不忍心去看第二次。不忍英雄在心中再一次死亡,心灵也受不了再一次悲怆。当心中的英雄与道义被如此的颠覆,真令人忍无可忍。

其次,影片影片戏剧逻辑大有问题。

元杂剧的年代,当时的观众很多自身就是文人,他们对《左传》、《史记》等这些基本历史典籍都不陌生,所以杂剧中对重要人物及前情提要不必过多交待。今天的观众则不同,对影片讲述的历史大多不了解,影片更需要对剧情相关的历史及人物的做番铺垫。比如赵盾这个人,史实非常丰富。最好多加以刻画,展现赵盾的忠义才华及晋国君的昏庸无道,观众才会知道赵家为什么会被灭门。冲突是需要原因的,不讲原因只讲冲突,谁都会莫名其妙。

还有与赵盾有关的车右提弥名,刺客鉏麑,及士兵灵辄,史实中都是非常丰满的忠勇之士,影片中对这些线索人物都没有做出交待。为引起剧情冲突,影片加入了晋成公在朝堂上被阴谋害死的情节。其中训练蚊子,让蚊子叮死晋君一段,让我瞠目结舌。不知是应该佩服导演的智慧,还是应该对导演公然蔑视观众的智商表示愤怒。

历史故事中,程婴与公孙杵臼本来就互相认识,事先谋划好救孤的计谋,并做出各自的分工。程婴主动献孤,假装陷害杵臼。杵臼则选择了以死来保护假孤儿,制造假象,从而保护真的孤儿。影片中则成了程婴夫人把孤儿献出去,程婴并不知情。而杵臼与程婴也是第一次相识,亦无计谋。公孙杵臼去程婴家,第一句就是“你叫程婴?”“是。”“我不认识你。”故事最重要的一个剧情结构就这样被颠覆。

影片中救孤一段表现的思维混乱、孱弱。程婴说:“家里两个孩子,偏偏让人抱走的就是赵家的孩子。你说得清楚么?公孙大人跟赵家什么交情,说不清楚他就得恨上咱们。”堂堂正正的君子情怀,就这样变成了猥琐的小人心思。剧情的后期发展由于事先没有计划,变得更加朦胧,轻薄。

   影片前后两部分,“搜孤救孤”和“扶养孤儿”结构割裂。前半部分故事的叙事性尚可,后半部分则类似抒情散文,却又充斥着每个人小肚鸡肠的小心思。屠岸贾在影片中前后差距也很大,前面阴损毒辣,后面成为温情脉脉的化身。我承认人性的善恶交织,也了解现代哲学及美学体系下所谓的“复合人性论”,但人物性格被影片如此简单割裂的表现出来,令人迷惑。

赵盾,赵朔,赵武,是后来赵国的祖先。韩厥,也是后来韩国的祖先。这些响当当的历史人物,影片却是交代不清,刻画不深。历史中卿大夫家族之间的冲突,可以作为影片矛盾激化的缘由完全可以展现出来,可惜影片中没有反应。

纵观影片,更多的镜头就是表现那么几个人物,没有宏观叙事,没有细微铺垫,甚至群众演员的出场镜头都很少。一切镜头都围绕着市面上那几个明星转。堂堂屠府里面,没有侍从,没有仆役,只一个屠大人在里面四处晃悠,有时也会有他的干儿子跟程婴俩人陪着他打情骂俏。赵朔府内也没有侍女围绕,庄姬要生产了,身边只有一个程婴帮她接生,并且刚生完孩子,庄姬马上就衣衫齐整,容光焕发。戏曲舞台上还有几个龙套演员在周围跑来跑去,而这部历史电影竟然只有家庭室内剧的规模。

再次,舞美道具部分,臆造依旧。

现代大陆的所有历史影视剧,每一个画面都有错误。影片《赵氏孤儿》中,情况依旧。

影片一开始,各种历史性错误便应接不暇,如跑马灯般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影片的时代没有骑兵。骑兵是赵氏孤儿赵武300多年后的子孙,战国时期的   赵武灵王首先大规模应用的。春秋时期的兵,以车兵与步兵为主。

步兵手中的戈,戈柄部是不应该是圆形的,应该呈蛋形,后宽前窄。这样,兵士就不必眼看戈尖的方向,单凭手感就可以知道。

古代的车,都是从后方下车,没有从侧面下车的。大多数车都是四匹马,不是两匹。

佩剑方式不对。当时的剑,没有双挂环,双挂环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当时的剑应该插在腰带里。

影片中还出现了青铜刀,错。青铜硬而脆,不能铸刀,只能铸剑,剑以刺击为主,不能劈砍,一砍就断。

影片中青铜剑的线条也有问题,应该是后宽前狭,中间有收腰部分。真不明白,青铜剑出土了那么多,难道道具组就没有一个人见过真的青铜剑?甚至是青铜剑的图片?如今网络如此发达,随便一搜索就会出来很多。

弓箭在春秋时期非常精致,牛筋牛角复合反曲弓,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进步的复合材料。影片中还是沿用各历史剧中出现过的劣质道具弓,清晰可见破绳子缠在竹子上,居然还敢给出特写。

影片中大白天出现了庭燎,错。庭燎是晚上在庭院中使用的。庭燎应该是三角交叉型,不是四角型。

武将时刻穿盔甲,甚至是在朝堂上喝酒、陪王伴驾时,错误。穿盔甲上朝面见君主,难道要刺王杀驾?武将只有在出征,快到达战场时才会穿起盔甲。影片中人物穿着重重的盔甲跑来跑去,实在是无知的委屈,受累不讨好。

盔甲需要旁人协助穿戴,影片中程勃自己一个人就能穿好盔甲,是不可能的事。

朱砂有毒,古代在兵刃上涂抹朱砂,达到使敌人伤口不能愈合的目的。而影片中,晋君脖子后面有一块涂抹了朱砂的印记,真是匪夷所思。

古人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影片中对古代礼仪部分的无知及漠视,十分严重。影片中,没有出现过一个拜礼,而这是古代最基本的礼节。二人相见,必拜。

影片看到的是君不君,臣不臣。“姐夫,寡人送你来了。”这种话,可笑得很。公堂不言私情,是当时的规矩。

种种错误,不一而足。对历史无知也就算了,为了商业利益,竟然还敢于应用影视手段把自己的无知表现出来。这样做,就是无耻。

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句话,反映出现代全息论的观点。我心中的《赵氏孤儿》被颠覆至此,可知天下皆秋矣。

当今中国社会是个商业社会。物欲被激发,反作用力则是人类心灵的低俗、自私与迷失。本片即是社会信仰危机的全息碎片之一,充斥着对传统道义及历史知识的的无知、排斥、漠视,毫无敬畏之心。西方及日本的历史影视剧,历史方面的考据越来越完备,影片承载的善恶冲突,对道义的渴望及人类心灵境界的反思,越来越深刻。也恰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当前大陆影视界的“小”来。当下也是一个灵性觉醒的时代,热爱传统文化,心灵反思的人越来越多。大陆导演想继续走以前的“无知戏说”的路子,靠低俗的哗众取宠来获取票房,应该越来越难了吧。逆天而动,大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