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之有毒的父母
《原生家庭》中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所以,如果你无所不知的父母认定你是个坏孩子,那你就一定是。如果母亲常说“你真蠢”,那你就是蠢的。如果父亲常说“你真没用”,那你就一定没用。
父母喜欢用权威的眼光看待孩子,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怎么说都不过分。
当孩子出现错误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蠢死了” “笨死了” “怎么有你这样的孩子”。
这样的话说一次,可能会让孩子觉得难过,但是说多了,一次又一次便会在孩子的大脑里形成印象。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坏的力量比好强”实验,说的就是大脑天生对危险和消极的事物,记忆深刻。
如果一个人长期被尖刻的批评,大脑就会形成定式,记住更多地批评,让心里累计更多负面能量,在内心支撑不住的时候,就会爆发。
曾有这样一篇报道:一位妈妈带着一双儿女出门。路上,13岁的哥哥和妹妹因为一些小事吵了起来。
妈妈没有问清缘由,劈头盖脸地批评了哥哥,愤怒之下言语有些过激,男孩一气之下,冲到河边,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
被救上岸后,见到母亲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不要讲话,啥都怪我......
其实,每一个孩子过激行为的背后,都是伤害累计的结果。
那么如何批评孩子,才能既不伤害孩子,又能让孩子改正错误呢?
1.父母学会自我反省
孩子出现错误时,是提醒我们大人进行自我反省的好时机。
我们需要放低身段,主动承认自己不对的地方,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不可怕,只要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就是好样的。
比如,当看到孩子把电脑键盘弄坏时,我们可以说:“爸爸妈妈也有错,不该把电脑打开就不管了。”
孩子听到我们这样说,反而会关注自己错误的行为,是不是自己没有注意时间,玩的太久了,如果少玩一会儿,可能电脑键盘是不是就不会坏了。
这样,当我们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也会有意识地提醒自己玩电脑的时间。
2.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
每个孩子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
当孩子出现一个行为后,我们先不要急着否定,试着弄清楚他后面的故事。
比如,孩子回到家里,不愿意与你分享学校的事情时,其实是担心你的责骂让他无法应对,觉得和你说了也没用,你不会关注他的情绪,不理解他的感受。
其实,他非常渴望父母能够听他把话说完,哪怕不对,也别急着评判。
所以,我们要耐心地听,听的时候把自己的嘴巴管住。
看见孩子行为后面的需求,与孩子共情,才能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
3.无条件地相信孩子 信任是一切关系的基础。孩子也需要我们的信任。
多湖辉老师说:“每个孩子都希望永远被父母深爱着,因此对父母的言行和态度非常敏感。” 父母的一句“我相信你”,比斥责孩子时说的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所以,我们要学会信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