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而去——读陶行知的教育笔记

2019-03-09  本文已影响1人  乐得其说

1.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昨日开始读陶行知先生的这本书。名字就让人血脉喷张。其实,这本书是谈了陶行知的具体教育的理念。看了之后,感觉仿佛找了中华名族的延续。

很同意作者的观点,就是仿佛当代的教育发展得多么了不起,换言之,我觉得现在的教育远远不及那时先进。我闺女正好是小学生,而陶行知先生正是顷力培养的是小学生。

我们学校的班主任说现在的孩子不知道学习是为了谁,是给家长给老师学的。为此,我特意去找了很多为谁而学习的书,现在我耳边想起一句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可是,现在我们能为谁而读书?不是孩子有问题,若换做你,你为谁而读书?为了上初中而读小学,为了考上高中而读初中,为了考上大学而读高中,而后就没有几个人读书了。读书人,陶行知先生说这是一个伪称号,学如果无以至用,就是伪学问。要特别当心这个检验标准,就如同清朝的八股文,学得是皇帝根本不看的东西,因为皇帝只是用一套戏法玩玩你而已,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求取功名。为什么而读书?

教育存在的问题正如《 论语· 宪问》所言:“ 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 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 别人看。—— 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说读书不是培养他做人上人,养成利己主义思想,而是从老百姓中来, 回到老百姓中去,所学得的东西都是为国为民, 为这个世界和整个人类谋利益。这是何等高尚,这样的理想又多么的遥远了。

“ 生活 教育 是给 生活 以 教育, 用 生活 来 教育, 为生 活 向前 向上 的 需要 而 教育”, 千 教 万 教教 人 求真, 千 学 万 学学 做 真人, 做主 人, 做人 中人, 做 抬头 乐 干的 人, 做 乐于 奉献 的 人, 做 自立 立人 自觉 觉 人的 人, 做 有 高尚 人格 和 生活 能力 的 全人, 做 仁 智勇 知情 意 和谐 发展 的 人; 做 有 献身精神 和 创造 精神 的 人, 敢 探 未 发明 的 新 理, 敢 入 未开化 的 边疆…… 他一 生的 教育 线索 亦 从此 处 展开, 捧着 一颗 心来, 不带 半 根 草 去。

而现在,仅就我观察的学校教育,德智体美劳,除了智美体,德和劳都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那点德的教育,无非就是守法守规守纪,所谓劳是没有的。

传统教育也是非常看重这种工具的, 但它有两个根本缺点: 第一,偏狭,将 读、写、算看做最重要的工具; 第二,错误, 一味在读、写、算本身上来学习 读、 写、 算。今天我们提出文化的工具教育, 并且强调其重要, 绝不是将它置于一般基础教育之上, 终日来学习语言、文字、数学、逻辑。 倘若这样话, 这正是犯了 三 R[ 5]( The three R’ s) 教育的错误。 我们认为工具教育, 应该从丰富的集体生活中来吸取培养它自己的血液, 用语言、文字、图画来表达 集体生活, 用集体生活中统计的事项来作写计算的材料, 用集体生活中之事实、 论争发展儿童客观的逻辑, 代替儿童之虚幻的逻辑。

可是,如今都快一百年过去了。我们的小学生还是停留在读写算,实在让人觉得如这雾霾般压抑。政治环境不同,教育主张自然不同,没有进步必然是倒退的。

在晓庄师范期间,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的口号, 主张把校园的围墙拆去,“ 以青天为顶, 大地为底, 二十八星宿为围墙, 人人都是先生, 都是学生, 都是同学。”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 陶先生主张“ 教法、学法、做法合一”, 把 教学与实践相统一。

55 岁, 他的 生命 戛然而止,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确然 如 他自己 所说“ 人生 为 一 大事 来, 做 一 大事 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