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的剽悍江湖写作营时差党法国·巴黎

编辑手记之谈写作中的“自我元素”

2018-09-04  本文已影响19人  巴黎早安
图片来源:pinterest

几个月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已经卸任的主编曾宁(https://www.jianshu.com/u/9fccbaf1f5ae)进行了一次关于我们的海外主题社区《时差党》(https://www.jianshu.com/c/bc2986022c08)的对话并有幸成为了八名编辑中的一名。

编辑对于曾经的我是个很神奇且被仰视的角色,她们或者脚蹬红色高跟鞋,出入于高级服装秀,有着精致的妆容和犀利的眼神(对的,这是高级时装杂志给我们的印象);或者是知性大方,50岁上下,一身棉麻质宽松服饰,一幅精致的老花镜挂在胸前,一头精心打理却又看似随性简单的卷发。不过,我们时差党的这群编辑很可能此时正披头散发却也是所向披靡地蜷在被窝里或在围着一群外国人的星巴克里读着作者们投来的中文稿件。

精致优雅抑或是蓬头垢面,工作内容是一样的:为自己的杂志或社区录入符合条件的优质文章。

《时差党》是简书里很有特色的社区:作为为数不多,甚至可以说是简书里唯一存活下来的海外题材社区,目前有7万多粉丝和数百名定期投稿的海内外优秀作者。作为几千万海外华人中的一员,我非常庆幸找到了时差党这个温暖的写作平台。海外的中文写者是一群孤独的写作人,我们热爱中文却生活在外语环境中;我们喜欢写东写西,但是围绕着日常生活而写出的东西却经常由于地域差异而无法得到国内读者的兴趣与共鸣。

海外华人群体尽管庞大,其实真正热爱尤其愿意在中文文学上肯花时间精力的人并不多,想要在当地找到兴趣相同的群体更非易事。而在这里我们可以书写和分享我们在不同国家的生活体验,大家尽管身属不同国家,但是“海外华人”这个共同属性本身就已经足够引起我们对彼此经历的兴趣。可以说时差党是一个承载我们中文写作爱好的“诺亚方舟”。

作者Athlon_BE(https://www.jianshu.com/u/9fe954611744)曾经统计过简书的作者分布在全世界40多个国家,是不是可以申请微型联合国组织了?

每日审稿收稿以及和其他几位编辑的讨论过程让我对写作这件事有了新的认识。

编辑的责任是“找到和收录好文章”,那么究竟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呢?当你用习惯用精读和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水平作品的阅读量达到一定数量时自然会发现其中的区别。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一个关于“原创性”的问题。

无论语言精练与优美与否,无论结构的紧凑与否,衔接是否到位,无论所表达的思想与想要传递信息的价值感精粹与否,一篇好的文章首先是触动了作者的神经,使之震撼,引发其强烈的思考而形成的一篇发自于灵魂深处的肺腑之言。它可能是普世的价值观,可能是朴素的情感,也可能是对别人作品的理解,那也必须是理解消化反刍后的精华。这一点得到时差党的另外一位编辑三儿王屿(https://www.jianshu.com/u/ca5b9d6f94dc)的一致认同。

原创性就是作者在一篇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自我元素“。

我想用著名留美设计教育学者王受之的《巴黎笔记》中一篇关于巴黎地铁的记录来阐述我对写文章过程中“自我元素”的理解。

巴黎地铁是很多人写过的题材,每个人表达的感情各有不同。

王受之从地铁的历史,logo设计,地铁文化,乘坐地铁的人群特征,巴黎地铁对于巴黎城市的作用以及巴黎地铁的现代化这些方面来描述。听起来这些应该是每个写巴黎地铁的人都绕不过去的话题,但是读王受之的这篇却给人真实愉悦的共鸣感和一点都不枯燥的活泼感。

为什么?就是因为在每个话题里他都在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从自己的独特职业视角与读者们做着独一无二的交流与对白。

比方作者用深冬盛夏的纽约和香港地铁为流浪汉们提供了一个遮蔽风寒和酷暑的地点而感受了地铁的“人情味”;他喜欢在香港的地铁店里换鞋底而体现香港地铁市井文化中便利的“生活气息”;从对几米的漫画《地下铁》到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解读他眼中的属于年轻人的地铁文化;作为设计工作者,从对巴黎地铁站设计风格的理解来体现“新艺术”在巴黎公共设施中的流光溢彩;从在自己居住的酒店门口的地铁站里购买阅读《国际先驱论坛报》体现文化元素在巴黎地铁里的渗透;从自己与朋友见面经常以地铁站或地铁出口的咖啡馆为聚点回顾巴黎地铁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地理与心理坐标;从自己在不同城市乘坐过的地铁里的人群活动为观察(比方东京人喜欢带随身听看漫画,香港人喜欢看八卦新闻报纸,北京人喜欢大眼瞪小眼发呆犯瞌睡,巴黎人喜欢读大部头的哲学作品)讲述地铁人的群体特征;用巴黎地铁的小但实用与莫斯科地铁的大而豪华的对比体现巴黎地铁与法国的文化特色;用自己在巴黎地铁里偶遇的俄罗斯艺术家团队演奏的“他们年代的歌曲”(《红梅花儿开》《祖国进行曲》等)体会巴黎地铁文化带给他情感上的触动。

这些体验是作者作为40年代旅居世界多个城市后用心的观察和体会的总结。感受可以相通,但经验却不能复制。这就是一篇好文章给人的“独一无二”感。

相对于最近被我们拒收的一些文章,作者们内心应该都是美好的,但是给阅读者的感觉却是单一和空洞的;贫瘠的个人体验,会给编辑们一种“非本人创作”之感。

在每个信息后面如果能够用足够”自我“的素材去填充,文章才会饱满,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作者的”个性“。

写作是个创作的过程,而充满自我元素的文章才是真正的创作。

阅读其他作品时,你也可以试着去从个人经验的角度去搜索和体会,这会是个很丰富的学习过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