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学历内卷

2021-07-08  本文已影响0人  Mr_Biao的写作园地

      读古代文学史,提到《儒林外史》的吴敬梓和《聊斋志异》的蒲松龄,联系到两人均多次考进士未中,科场失意,不免在文章中有所体现。小说的讽刺性被鲁迅等界定。从现代人的角度,清朝从立国一亿多人口,增长到晚晴四亿,整个清朝二百多年,仅有两万多进士,平均一年才100左右。这个概率之低,终身考不上也可说是正常的。但就算是这么低的概率,越是到后期,进士的出路可能越低。

    清代的官员总数为数也不多,皇权仅下达到县城,需要的官员数量没有那许多。整个清朝的大部分人口和时间都处于农业年代,读书人的出路少,(洪秀全是个科举不成功出来“造反”的例子),反映在作品中就流露出就是抑郁苦闷不得志。。但是站在现代的角度看,恐怕也不能完全把责任归咎于当时的清政府。那些考试考到七十岁还在考的举人,之所以还想考,嘴里有抱怨,但行动上还是认可这一制度的,对那些不为生计理由外依然应考者更是如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