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虚伪的问话?
【书名】沟通的本质
【作者】【美】罗纳德·B. 阿德勒;劳伦斯·B. 罗森菲尔德;拉塞尔·F. 普罗科特
【译者】黄素菲;黄成瑷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读客文化
【收获】
什么是虚伪的问话?
1)给说话者设圈套的问话。
如果朋友问你“你不喜欢那部电影,对吗”,你会有一种被逼到墙角的感觉。
相反,“你觉得那部电影如何”是个更真诚且更容易回答的问题。加上句尾的提问,像是把“你怎么看呢”或“不是这样吗”放在句尾,也可能暗示发问者正在寻求认同而非你的想法,确实有些倾听者会使用这些句尾提问式标签,来确认并促成理解,但是我们真正介意的是用句尾提问式标签来强制达成共识。
“你说你五点会给我打电话,但你忘记了,对吧?”就是虚伪的问话,因为问的人已经替你贴上了答案,并不是真诚地问你;
同样,由“你难道不”开头的提问(像是“你难道不觉得他会是个好老板吗”)也是在引导人给出他想要的回应。
一个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将“你难道不……”改成“你觉得……”便能够降低提问的诱导性。
2)实为陈述的问话。
“你终于准备好了”与其说这是一个问题,不如说这是一项宣告——通常是针对目标人物身上不赞同的行为。
强调特定的字词可以把一个问句变成一个陈述句,如“你借钱给托尼了?”。此外,我们也会使用问话来提供建议:“你应该支持他,并提供他所应得的一切,对吗?”问话的人其实是明确地表达了他认为应该要采取的行动。
3)带有隐藏目的的问话。
“你周五晚上忙吗”,这是一个有风险的问题,如果你说“不忙”,并认为那个人心里想着有趣的事,那么你不会想听到“太好了,因为我需要一些人来帮我搬钢琴”。很显然,此类问题并非用来增进理解的,而是为了后续计划而衍生的提问。
例如,“你可以帮我个忙吗”和“如果我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你能保证不生气吗”这种问句属于策略性的,而非自发的,因此这种类型的提问很容易引起防卫。
聪明的沟通者在回答带有隐藏目的的问话时,只会回应用“看情况”或“在我回答你之前,先让我听听你的想法”。
4)寻求积极评价的问话。
“我看起来怎么样”这类问题总是寻求特定的回应(“你看起来棒极了”)。倾听者在回应之前必须仔细思考对话的情境。
5)未经证实的假设性问话。
“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通常都假设对方没有专心,“出什么事了”假设有事情出错了。
知觉检核提供行为描述和解释,接着是真诚地请求对方澄清:“当你一直在玩手机,我会觉得你没有在听我讲话,但也可能是我误会了。你有在听我说话吗?”就可以避免掉入未经证实的假设性问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