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易太和:企业需要消除的培训中的哪些偏见?
前段时间,网上传播一个社会调查的视频,大意是说一妙龄女子,故意打扮得很丑,穿的也破旧,然后在大街上测试向陌生人“借钱”。结果可想而知,几乎没有任何人愿意多一句话,更不用提借给她钱了。然后剧情开始反转,当她恢复本貌,甚至画了很漂亮的妆容以后,再次在大街上测试借钱,结果是,明明只想借50,却有好几个人愿意给100,并且“还不还都无所谓”。
得出什么结论呢? 汪君华:往好听了说,人人都有爱美之心;往难听了讲,大概是“这是个势利眼的,以貌取人的世界。”
这当然是个以貌取人的世界。只是,这个貌不仅仅是外在的容貌。你看到“你认为”的好的、美的,就会形成欢喜的心,反之就是厌恶的心。而这个“你认为”,讲的就是你的偏见。
偏见来自于个人以往的经验,发展成的各种联想。上文故事中的女子,当一开始看起来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时候,大家会“认为” 她
“怎么可能是好人呢?怎么可能还得起借的钱呢?一定是故意骗钱的坏人”。改变妆容以后,变成了“这么漂亮的姑娘怎么可能是坏人呢?一定是遇到了急事儿,我应该挺身而出帮助她”。看,所有的引号中的内容,与这个女子无关,全都是看到的人的“联想”。一旦联想,就有标签。无论往好了想坏了想,都有可能是偏见。
这种偏见让人忘记事物原先的面貌,更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很多的机会也往往由此丧失。
对一家企业来讲,最重要的莫过于组织的进步,在打造进步的组织中出现的危害最大的偏见,是对组织教育培训的诸多偏见。在现在这样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持续补充新知识,更新认知,已经是常态中的常态。可是在很多的组织中,关于通过教育训练快速提升团队能力的理念,很大一部分还是受到个人与组织的偏见的影响。
这些偏见不外乎:
☑ 学了有什么用呢?
☑讲的对不对好不好?
☑ 他们好像自己也不过如此;
☑ 我需要一个更加系统的培训,而不是某一次培训;
☑老师讲得太好了,一定可以解决我的所有问题等等。
总结一下,其实是以下几方面的偏见:
★
迷信或者否定一切,却无目标的偏见
爱默生曾说过,平生最憎恶两件事情,一件是没有信仰的博学多才,一件是充满信仰的愚昧无知。善哉斯言。怀疑本是科学精神,但很多人却“迷信”科学。所以综合起来,就需要诉诸专业,减少选错的概率。但同时针对自己的目标画好路径,而不是盲从与迷信有灵丹妙药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试想,没有目标的坚守,没有现状的认知,“问题”何从谈起?
“文人相轻”的偏见
至于文人相轻的偏见,是对这个时代中的知识高速迭代没有正确认知。譬如我作为一个南方人,从小吃大米长大,到了北方以后,要花学费去学习山东山西人的和面技术——尽管这是看起来家家户户都会的最平常不过的基础技能,可对我来说这又有什么问题呢,不会就是不会,学习也不可耻。你不需要掌握尽天下所有的知识,但如果有你需要的,寻找了来学习,补足自己的短板,才是正确的与时俱进的做法。而不是开启“尽管我这个不如你,但是我别的比你强啊”这类毫无意义的对比或骂战。
完美主义的偏见
完美主义更是从知到行的大敌。绝无可能也无必要学会所有的知识,所谓“系统”也大体上是一个总结而已,根本谈不上完美。需要看清这个时代是知识快速迭代的时代,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完美可言,而是我们不断地趋向于完美,在发展中解决发展的问题,这或许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在组织训练中面对一些人的不理解甚至少量的反对声音,组织者需要保持正知正见,锁定目标才好。
所以,与其等待完美的方案和完美的时机,不如早些开启学习的氛围。值得注意的是,促使组织进步的更大的力量,往往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获取知识与技能的环境、氛围、文化。所以,信心、方向、目标相对更为重要。就好似在知名大学,能够让人出类拔萃的并不仅仅是课堂,还有它的图书馆,以及学生们愿意“泡图书馆”的这种心态和周边环境。
想明白这些道理,说清楚这些逻辑,接下来推动组织的进步与变革,就是行动大于“知道”的游戏了。
汪君华,北京新易太和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SMART持续盈利发起人。在企业战略规划咨询、运营管理、战略营销、领导力、执行力等领域,企业文化推进落地实施、企业转型核心中高层系统提升全案层面有深入研究及管理实战经验,帮助京博集团,立白集团,中国人寿,老百姓大药房数百家中国成长型企业的取得成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