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一条路,如今读书选择多
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分享的听书书目是《科举与士林风气》。
这本书讲的是古代科举考试,写了读书人因为科举而改变命运的故事,探讨了参加科举是不是人生最优解的问题,金榜题名和名落孙山的人又有哪些成败得失。
1.听书笔记
01)公元622年,唐高祖李渊下诏举行科举考试。这次考试是唐朝开国以来的第一场科举考试,总共录取了秀才1人,进士4人。
02)科举的创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它的出现,为古代的普通读书人提供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人生选项。
03)隋唐以来,科举制开始在东方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游戏规则,它撼动了世家大族的地位,并且让全天下的读书人都看到了鲤鱼跃龙门的机会。
04)除了科举之外,古代读书人们其实还有多种多样的选择。就像本书所说的,「仕宦的官场固然热闹,幽栖的山林也并不真正寂寞」。
2.听书感想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
这是关于古代读书科举给人深刻印象的三句话。
很直白,很功利,直接把读书和科举深度绑定,就怕人们不知道读书的好处,就希望读书人求功名趋之若鹜。
科举这个制度创新,延续千年,有多少读书人梦想成真,就有更多的读书人梦想破碎,毕竟金榜题名的永远只有少数。
这个制度的游戏规则,就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最终剩者为王,所以越往后发展,游戏难度越来越升级,八股文的风气日盛,最后成为束缚住读书人思维的枷锁。
多少人曾经志在科举,最后满身伤痕,多少经典文章,都是考场失意者的作品。
杜甫、李商隐、唐伯虎、蒲松龄、李时珍、吴承恩,称得上是群星璀璨,只不过他们的光芒,并没有闪耀在科举场及官场上。
读书这件事,古代只有科举一条大路,看似能多种多样,其实选择相当有限。
庆幸的是,现代的读书人,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读书不是为了考功名,可以是纯粹的喜欢,爱读想读。
人们读的书,可以各种各类,不只是经史子集那类的,也可以读文学艺术、商业管理等类型的,也可以不读书。
每个人都有很多选择,可以自主选择自己跟读书的关系,并不会被「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限制选择范围。
可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可以进央企国企,可以进民营企业,可以灵活就业,可以自主创业,不再只有科举考试一条大路。
其实也挺好的,人生匆匆几十年,何必执着于学而优则仕呢?不是吗?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转发是最好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