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更1969‖《范进中举》之微课设计

2023-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爱于心敏于行

《范进中举》之微课设计

文‖张爱敏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吴敬梓先生的小说一篇小说《范进中举》。

首先,请看大屏幕:

《儒林外史》,读——“儒”指读书人,“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儒林:儒者之林,一群读书人。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本书中塑造了一群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的群像。其中,《范进中举》是最著名的一篇。

下面,请各组展示一下导学自读结果:

本文的主人公是——范进。

范进自20岁开始,就一直奔赴在科考路上,一直到——?岁才中了个秀才。

他可谓是屡考屡败,愈败愈考。后来,终于中了个——举人。

可是,当多年的梦想变成现实,突如其来的喜讯竟使他——欢喜得疯了(喜极而疯),于是,一场闹剧、一群丑态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耐人寻味的故事。

同学们,范进中举是否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呢?史上颇有争议。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聚焦主人公范进,探究真相。

范进档案

请跳读文章,勾画出范进中举的相关信息,为范进创建一个人物小档案,并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同学们,我们一起看《儒林外史》中范进首次出场的形象,一起读:

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那童生却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30岁,童生实年54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20余次。”

寥寥数语,写尽了范进的穷酸潦倒,迂腐可怜,醉心功名。

范进的履历:

20岁到54岁,屡考屡败,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

54岁考中秀才,同年考中举人。

经济状况:

中举前是贫寒的、困顿的,中举后得银又得房。

中举前,他被岳丈斥骂,众人漠不关心;中举后,乡邻巴结敬畏,张乡绅送银又送房。

范进中举前的性格是懦弱的,是卑微的,是唯唯诺诺的,中举后却是油滑世故,虚伪客套的。

当然他的毕生理想是一直没有变的——读书、做官、追求功名利禄。

同学们,探究这张名片,你获得了怎样的结论呢?

范进穷其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54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只为功名。终其一生,家徒四壁,家人受累,潦倒落魄,岁月蹉跎。这样的进士早已少了“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洒脱,换之以群首浩经的苍老,也不可能用毕生所学去服务社会,造福苍生,而只剩下对功名的追求。这是一种偏执迂腐的丑。

任务二:如果你的班级准备为《范进中举》排演一个课本剧,你会推荐哪些场景?你又会如何设计情节与舞台表演呢?请同学们结合任务单完成你的设计。

场景:范进讨钱

同学们请注意,我们要关注小说的情节,关注刻画人物的细节,最后在你呈现的剧本中要设计符合人物特点的对白独白等等。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们看第一个场景,老师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范进讨钱”。作者借胡屠户之口,介绍了范进中举前贫寒的家境、困顿的生活,吃的是每日小饭菜,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了。住的是茅草棚,穿的是破烂不堪的麻布直裰。这在前面课文里面也有所交代,同时又利用胡屠夫贺喜时,对女婿的教训,反映了范进精神的畏缩与麻木不仁。屠户岳丈一顿市侩的教训,就使范进唯唯连声。而当范进借其钱参加乡试时,又被胡屠户“啐”在脸上,被夹七夹八的骂得狗血喷头,偷视回来,又遭其痛骂一顿。

同学们,这个时候的范进是一个什么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穷酸的范进,一个卑微的书生。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该怎么发展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范进此时的出场,大家注意。抱着鸡,一步一踱地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时候,我们该如何设计独白或者对白,能更好地演绎此时的范进呢?

家里穷得没有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他在集市上只会一步一踱,东张西望。鸡呢,仍然抱在怀中。同学们,这鸡是救命的,卖不出去,应该是着急的。可是,他还放不下文人的架子,依旧一步一踱,迂腐至极,无能至极呀!平日只埋头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我们该如何形容范进呢?此时的范进不仅穷酸卑微,而且迂腐至极。范进见的喜报,因欢喜狠了,痰迷心窍,发起疯来,被胡屠户狠狠地打了一个嘴巴,这才清醒过来,不疯了,这是范进中举中,极为精彩的一个片段,也是小说的高潮部分。

老师在这里给同学们布置两个小任务。1.请同学们默读并勾画你认为最精彩的描写;2.想要演好这个角色,同学们一定要揣摩范进的心理。同学们如果放大范进此时的心理活动,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我们一起来看这些入木三分的细节。

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报帖分明在眼前,他一定要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这才确信是真的。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此时范进已经失常,几十年来的苦水闷气一吐而光,他狂喜得完全忘形了,竟然旁若无人:“咦,好了!我中了!”连说两遍,惊喜过望,飞跑后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一直走到集上去了,意味着他已经疯得不知东南西北,神志不清,丑态百出。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手大笑;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我们看头发滴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落汤鸡一样。同学们,这就是强烈的讽刺。范进将自己20——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一旦中举,34年的折磨摧残,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我们再看这两个好字:

“咦,好了!我中了!”和“咦,好!我中了!”第一句感叹,有如释重负之喜悦;第二句有欣喜若狂之兴奋。一个“好”字,道出了范进30多年来苦苦挣扎的奥秘。范进在极度兴奋的瞬间,呐喊出了自己的心声,同时也暴露出了他性格中的追名逐利。

要想演好范进这个角色,就要好好地揣摩人物的心理。如果放大范进此时的心理活动,他在想些什么呢?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经产生了多少思想活动,上半世的种种酸甜苦辣,下半世的即将纷至沓来的荣华富贵,随着一个“好”字,风驰电掣式地卷进了范进的脑海。只要他中举了,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就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满脑功名利禄,一心痴迷升官发财的丑态跃然纸上。我们在哑然失笑的同时,深感他的可怜、可悲与可鄙。确实,正如范进所料,中举后一切都好起来了吗?那么此时的范进变了吗?

范进中举前,住茅草屋,挨饿,乡试无盘缠,岳丈叱骂,众人漠不关心。中举后,乡邻巴结,张乡绅送银又送房,众人巴结敬畏。范进也由穷酸迂腐变得虚伪世故。探究范进之丑由此来说,范进真的是丑态百出。作者用极尽讽刺的语言寥寥数笔,范进的穷酸之丑,卑微之丑,迂腐之丑,痴迷之丑,虚伪之丑已经跃然纸上。那么读书人范进、进士范进为什么竟然沦落为如此丑态呢?这要从明清盛行的科举制度说起。

我们看《儒林外史》中第四回,我们看范进在酒席上还扭捏作态,不肯用银镶的杯子和筷子,以显示守孝,用木筷子。可是夹起的却是大虾园子,送到嘴里吃,这是非常生动的描写。范进中举以后,他的人格被扭曲了,他步入仕途以后,恐怕他会更多的去找回自己当年所失去的。这样,我们不难得出,科举制度以及功名对读书人精神的扭曲以及扭曲带来的中举前的有形的小丑和中举后的隐形的大丑。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聚焦小说的主人公范进,通过典型情节的梳理以及品析主要人物的动作、语言,读出了一个穷酸、卑微、迂腐、虚伪的范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