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女儿人性的拷问
“这是基本的人性啊!他连这个都不知道吗?这是应该想到的啊!”在饭桌上,面对女儿的怒吼,她的这句“人性”“应该”把我给镇住了。
画面拉回到周五,女儿放学后问我:“爸爸今天晚上回来吗?”
“爸爸今天晚上不回来,他明早的飞机,中午直接去姥爷过生日的酒店。怎么了?”
“哦,好的,我们中午吃的这样的小包子。”说着女儿从书包里掏出一个用纸巾包着的,像豆沙包大小的小包子,找了个小盘放上,放到了冰箱冷藏里。“等爸爸回来再騰着吃吧。”
虽然,我跟女儿说过不要把中午的饭带回来了,你在学校吃了就行了。可是面对女儿的分享之心我还是心想:这个女儿真孝顺啊,有点新的东西都想着我们。这次爸爸出差一周,她也一直记挂着爸爸,我自己还是很欣慰的。
而现实是这往往是父母的自恋,自己一厢情愿想的如此,只是自己希望被如此对待而已,却不是全部的事实。
事实是啥?那就是昨天中午老公做的排骨,蒸了米饭。我到饭桌上的时候,看到女儿在电饭锅跟前受着电饭锅数数呢。(我又脑补了--这孩子真的长大了,吃饭前积极主动的盛饭了)
女儿用捡来的花瓣做的立体小画我想对了前半段,却没有预料到接下来的风暴。
女儿先用铲子从米饭上,铲过一个“豆沙包”(就是周五她从学校带了回来的那个)来,放在我们跟前的一个盘子里,然后就转身去装米饭去了,一边盛饭还一边问我要一碗还是半碗?说话的空儿,我指着盘子里的小包子说:“这是女儿特意留给你的。”爸爸的眼睛也眯成了缝,用筷子把小包子插开两半,他先是吃了一半。
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女儿突然发现盘子里的小包子不见了,“那半包子哪去了?”我们都在愣神中,随即大家都明白了,另一半也进入了爸爸的腹中。
“谁让你吃的?我还没有吃是什么味儿的呢?”女儿撅着嘴,嘴角眼角耷拉着,有些伤心的样子。
“你不是说这是给我留的吗?”爸爸问道。
“那也不能你全吃了啊,那是要我们分享的!”在爸爸的质问下,女儿的情绪开始深化了,开始裂开嘴大哭起来,“啊~~”弄的爸爸是满脸的尴尬啊,有些无措了,说是小事,可是用家长权威强压孩子也不合适;而我们也没有领会到孩子是要三人分食的。
我知道孩子的心是记挂着家里的人,可是这一时的情绪,本来很开心的午饭,可是现在有些尴尬了。我原来的处理模式可能是,把压力抛出去,把责任推给对方“你为什么不早说?下次在这样就不要给我们带东西了,说好的给爸爸的,现在他吃了,你又这么大的情绪。”其实这样二分法的处理方式是非常不成熟的,是把双方割裂的甩锅的行为。怎样帮助女儿化解她的情绪风暴,而从这件事情上练习为自己负责,同时一件事情的发生,不见得是谁的错,如果我们不想要最后的结果,自己能做的是怎样为自己的期望负责。这些也是我在写践行时候总结的内容,当时也就是想到先处理一下她的情绪。
“我看到你有些伤心,因为爸爸把小包子全吃了,你是想一起来分享的,现在有些失望是吗?”我试着反应她的表现和猜测其内心。
“啊~我这叫有些伤心吗?我是很伤心!我都不舍得吃,我还都没有尝尝是什么味呢!啊~~”她开始把矛头指向我了。
当我正在面对孩子这情绪爆发的时候,孩子的哭声在加大,听到了老公发出一声“唉!”——这个叹气声也不小。
我心中的警铃拉响了一下——依我对于爱人惯性思维的判断,他的深层已经在被孩子引动起内在反应了,那就是:这个孩子不孝顺,就是这样一个包子都不舍得(隐含的是“我真没有价值,位置和权威”——我们神奇的大脑啊)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通常已经在内在想要道德绑架了,用自己的失望,来向孩子施压了(这是我从双方老人身上发现的,而且他们为了控制孩子,用自己的失望来给孩子施压,为达到自己心理需要确认自己重要的目的)。
(人类六大情感需求——安全感;不确定性带来的惊喜感;重要性;爱和连接;成长;贡献)
现在,我面前的这两个人的心理动机都是希望确认“我是重要的”,那么一旦以这样的内在心理动机来交流,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因为都想从外向自己的内在抓取,希望在外的东西能如我所愿,那么就能满足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确认我是重要的。
觉察到这些,我实意老公离开现场,他没有了孩子哭闹带来的压力,他自己的情绪不会过度卷入。
我在急于处理事情,也是一开始被孩子这样的枪炮声给带偏了,惯性的说,“你一开始也没有说这个要三个人分开吃的啊,我们就以为你是给老爸的呢。”
“这还用说吗?!这不是他应该想到的吗?这是最基本的人性啊!他难道没有人性吗?你怎么都不懂我?”女儿开始拔高声音,向我怒吼了。
我被这句“应该……人性!他难道没有任性吗?”给逗乐了,差点笑出来,最后还是用手摸了一下嘴角给掩盖了过去。也正是这一分神,我又把注意力拉回到了自己的身上--我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的认识到内在的情绪,帮她转化情绪,同时如果能慢慢引导(种下种子)她为自己的诉求和期望负责,来正向表达。
那么此刻我很不认可她的方式和对待我的态度,我需要做一个演示和表态。我说到:“我正在努力的帮助你,也在努力的看到你的情绪感受,但是你现在这样对待我的语气我不接受,我感到自己没有被尊重,我需要你平静下来,那样我们才能对话,我才能帮助到你。”我这样说了,我看到孩子自己在调整呼吸,也在平复自己。
我摸着孩子的后背,“你希望这个小包子三个人分享是吗?”
“嗯,我们第一次这样的包子,我都没有尝一下啥味道,就让老爸全吃了。啊~”她又想起了自己失去了什么,还是有些伤心和遗憾--这样我有些头大,怎么要引导她走出来,咋又继续深化了她的这个记忆了呢?
一着急,又成了给建议了,“那我们下次看看啥时候食堂再做这个,那时候要好好品品。”
“我们食堂不固定的,我哪里知道啥时候有啊?”她也是在坚持的在失望的路上挖掘。
“那我找找苏老师帮你要份菜单?”我还是太急于把她带出来了,真的是关心则乱啊。我发现我又剥夺了孩子的思考了,自己越俎代庖的瞎出主意了。我又赶紧修正,“那你有啥办法改进呢?”
“我没有办法!”孩子的声调又有些上扬了,我知道了,我又失了分寸了,她的情绪没有完全走,理智脑没有完全打开,再抛出一个问题,这个时候不合适。那就算了吧。看到发桌上有水,我把水杯推过去,“喝口水吧”我知道水可以让人柔软,可以让电解质活泛,更快的传导和代谢这些情绪能量。
这时候孩子的电话正好响了,她去查看了电话手表,然后又从书橱里找来了一本以前看过的《青草湾》来看。
我就是收拾碗筷了。孩子看书的过程中翻到好的句子会和我分享,自己一会看书看得咯咯地笑。
等她看完了书,我才看到这只战斗的小公鸡似的娃心境完全不一样了,“现在还伤心生气吗?”她摇头。“你想想之前是你能控制你的情绪,还是被情绪控制着乱咬人呢?你像不像被情绪控制的提线木偶?”我又想起了她看的《京剧猫》这个动画片,“你是不是被黯控制了,它让你干嘛你就干嘛,自己都不受控制了?”她笑。“我们每个人都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我也经常有。可是情绪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看一下,自己有什么选择--是选择听着情绪随便发泄呢?还是想想我想要的是什么?我下次能避免什么,我自己有什么收获呢?”我不觉得她能全部听懂,但我现在的表能力也就这个水平了。我在向她演示,我也是在努力。
记录这篇践行是很小的事情,却写的这么细,我觉得我需要练习和肯定自己的部分是,保持觉知,抓住自己内心升起的念头,被惯性带走的时候,自己努力着练习让自己回来,争取去做到惯性升起即察觉,觉而不随,拿回自己的主动权,让自己安住其中。事实造成的孩子伤心也没有什么,正如我之前践行的那样--事实真相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它只是一个中性的呈现而已,而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孩子在不能忍受认知失调的情况下,会错误归因的,会以为自己不好的),这才是伤害。
所以,我要记录下来,我觉得我努力了,我在努力把这个事情的负向降到最低。同时允许事情自然的呈现,不是说一定要有人承担错误,这只是一个巧合和误会,我们都很好。你有情绪也很好,我接纳,我真的在自己状态好的时候,愿意尽我目前的努力陪着你。
我们都很好,感恩家人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