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下中国的【本质力量】
距离我上电影院看《流浪地球》到现在已经有一个星期了,到现在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直在计划着写一篇详细的影评但迟迟没有动笔,一直到现在才开始。电影槽点很多,但也希望一些人在看到并指出不足的同时肯定其进步意义。批评是爱,批评后也要记得肯定它所拥有的进步意义,给与爱与支持,只有这样理性的支持多了,才能使得国产科幻片不至于被人口红利冲昏了头脑变得盲目自大,认清自己的本质,变得更有信心,更好发挥精益求精的精神去做好科幻片。
《流浪地球》下中国的【本质力量】网络上各种对《流浪地球》的好评如潮,让我感觉如果我说错了话,可能会被人扣上“牧羊犬”的帽子,贴上“认为外国的月亮总是圆,中国的月亮总是缺”的标签。但回想前段时间上过的一个平衡点课程money&you,老师告诉我们,感觉你当下的感觉,并且要分享它,既然有话,就要把自己所有当下感受尽量写出来,别憋着,废话不多说,开讲!
《流浪地球》下中国的【本质力量】在没有看《流浪地球》之前,我在想着今年春节档沈腾的哪一部喜剧会爆红,中国人喜欢喜剧,老少皆宜,影视投资大部分收益都在喜剧上,并且非常可观。中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作家是鲁迅,他写的就是喜剧,如代表作《阿Q正传》,《孔乙己》等,喜剧的内涵常常是讽刺与黑色幽默的,但春节档以来,一直热门的【开心麻花沈腾】喜剧在春节档上映后却显得比较一般。而我们所公认的喜剧之王周星驰,这一位被许多大学生热烈称赞的中国后现代主义电影大师,他的炒冷饭之作,《新喜剧之王》在上映开始,就遭遇了冷酷的严寒。在百花还未齐放之际,就杀出了一批黑马从而一枝独秀,是的,这匹黑马就是《流浪地球》。
科学的内在是理性逻辑,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一切过于程序标准化,使得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生存空间的过度挤压导致心理空间严重挤压,而这最终导致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异化,以至于失去了【精神家园】。中国科幻片一直以来并不好看,原因在于中国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在这样环境下的人们少了一种异化感,也就少了一份对精神家园回归向往的无比渴望,这就是境界的限制,所以我们在国产科幻电影上,体会不到那种格局。
正如《流浪地球》里主角一行人在逃难的过程中,韩子昂姥爷对朵朵说了一段话:朵朵,别害怕,这是爷爷的家,你看那些高楼,以前都住满了人,那个时候,还没有人关心太阳,大家都关心一种就做钱的东西。爷爷那时候赚不到钱,但每天还是很开心。尤其是每天回家,很远很远就可以闻到你奶奶做饭的味道。其实你奶奶真不会做饭,就会煮葱花面……”。
《流浪地球》下中国的【本质力量】物以稀为贵,越是稀少的必需品,越是让我们更加渴望,它就像我们的梦想遥不可及,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但我们的现实世界不是流浪地球,我们身边充满了阳光与空气,大多数人缺少的是钱,现实世界里的太阳,那珍贵的钻石,就是钱。科幻灾难片把人们现实中的愿望以各种魔幻的形式替换掉。现实的人们看着这替换后的电影中的人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感受到异化感,碎片感,渴望重新建构的愿望。
《流浪地球》下中国的【本质力量】人们对现实的异化感,碎片感,从而构造未来世界的灾难景象,是美国大片常做的。不管你是华夏子孙还是歪果仁,是“第五纵队”,还是五毛党。又或者是牧羊犬美分,还是民族主义的自干五,在你认真看了他们的电影后,不管你嘴上情不情愿肯定它们的好看,内心也不得不忠实地肯定这些电影就是那么的好看,并且带给你许多说不出的奇妙感觉,这种感觉往往可以用“未来感”描述。当你转头再来看国产时,竟然全是烂片。几乎不能接受。
我一直相信,越是具有普遍性的,就越是伟大与神圣,高大上。因为越是普遍性的,它在逻辑上就能概括越多越广,格局就越大,境界就越高。在电影里,格局决定了境界,境界决定了科幻片的质量。
《流浪地球》下中国的【本质力量】而以往国内科幻片,除了境界,再加上毫无用心的【五毛特效】。根本上难以拍出精美且有思想深度的科幻电影。美国大片,把各种古典后现代元素在各类电影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科幻片,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比如浓厚的“未来主义感”,各种离地而起的飞行工具,后现代未来主义风格的建筑,是美国许多科幻片的标志,漫威系列的《黑豹》中科技发达的瓦坎达就是典型。科幻片的质量水平跟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美国是全球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科幻片对于它来说,毫无疑问是它【本质力量】的象征。
《流浪地球》下中国的【本质力量】什么是【本质力量】?就是一个主体本身拥有全部能力的总和。好比如一个钢琴师,我们欣赏着他衣冠楚楚地在皎洁的月光下弹奏肖邦优美动人的《幻想即兴曲》之时,能感觉到专属他的独特优美,这就是他作为一名钢琴师的【本质力量】。或者一名军人手握钢枪昂首挺胸站岗保家卫国的姿态,脸上透露着艰苦,也能从中感觉到一种阳刚之气的美,这种美就是军人的【本质力量】。
电影所反应的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科技综合实力或者各阶层各方面的【本质力量】,电影艺术就是它们的【对象化】。具有【宏大叙事】的电影往往在于科幻电影,因为科技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风向杆。所以我曾说过,电影是国家的一种颜值。用来展现一个国家【本质力量】魅力的一张脸。
全世界上电影行业老大是美国,他的电影最风靡全球,而不是中国。引领成为一个行业标杆的国家,一定是因为他的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实力第一,才能获得主导权,主导权就意味着可以制定标准。
国家实力不强大,就无法设定标准,你玩的东西别人看不起,没人看你。自嗨久了,就提不起劲制作,粗制滥造就来了。所以又不好看,又提不起劲好好制作。电影艺术的境界就难以上升,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圣经有云:凡他所有的,要让他多余;他没有的,有的也要全部夺过来。
越能国际化的电影与明星,一定是他背后强大的国家实力在给他支撑的,国家越强大,经费就越多,制作硬件配置就越高,【本质力量】越强,就越舍得去认真打扮自己的外表来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
日本同样是科技极为发达的国家,再加上它的民族特色文化例如武士道精神,樱花赏,所以日本有【高达】,【奥特曼】,有“酷文化”的《美少女战士》等90 00后非常喜爱的经典动漫。
说到日本在这里可以讲讲《流浪地球》与它的渊源,《流浪地球》有非常明显的模仿日本60年代电影《妖星哥拉斯》的嫌疑,去看了后就知道。说好听点叫借鉴,难听的叫抄袭。网上也有人举例说明《流浪地球》与《妖星哥拉斯》里的设定情节与设定的目的并不完全相同,以此来证明《流浪地球》与马鹿(笨蛋)的小日本毫无关系。
《流浪地球》下中国的【本质力量】但即便如此,其中大体的世界观设定,拯救计划中的技术,拯救的方式,全球团结的联合背景等,能否认它们两者之间毫无关系吗?也许不能定论它是否抄袭,但无论如何都说明了《流浪地球》的脑洞并不是刘慈欣特有的,要认清现实,不要被人口红利冲昏了头脑而变得不清醒地自满。目前40亿的国内票房,真的不多,还不是很配得上中国14亿的人口基数,按照这个人口级别,国产科幻片100亿票房起步是应该能达到的,所以路还很长。并且我们想过的设定,今天感受到的宏大,在别人那里几十年前老早就想过了,感受过了。我们不能厚着脸皮说这是原创,哪怕大胆地承认这是借鉴了他们并改造成了我们想要表达的电影,这没有什么可耻的。就好像别人拍了枪战戏,我们也拍了枪战戏,难道别人就会指责我们抄袭吗?《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要加入太空竞赛的传声筒,先遣部队。不要把国产科幻片弄出一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味道,有害而无益。
《流浪地球》下中国的【本质力量】再看《流浪地球》影片中对中国人意志力,以及“人定胜天”的精神的赞扬之时,就会意识到《流浪地球》中深深的民族主义感情,我并不是说民族主义就不好,而是这种情绪太多了就会使得格局有所降低。最后七天莫斯通牒全球灭亡即将之时,所有人都在等死,只有中国人不放弃,最后在中国人的鼓舞下,才使得全球人民找回信心重整旗鼓。其中有一个情节隐含了民族主义的魅影,在末日即将来临之际,日本人第一个自杀了,看到这里,我的观影感受有点尴尬了。
了解过日美战争的话,就知道日本是真正的战斗民族,即使是理亏又邪恶的侵略战争,其战斗意志依然在世界各国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世界末日就能使他们自杀了吗?更何况《流浪地球》具有明显难以否认的模仿小日本的迹象,在改造后却丝毫不给人家面子呀。甚至以色列科学团队,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民族对木星的计算还比不上几个小孩的突发奇想,难道其他国家的人都是智商负数的马鹿,只有我们中国人最聪明吗?总结起来看,影片包含了比较深的民族主义气息。
《流浪地球》下中国的【本质力量】如果一部科幻片民族主义情绪稍微多了点,那么它的思想格局多少会被拉低,表达不出人类在地球这个家园里“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境界。《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本人在采访时也告诉了媒体,这部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不考虑外国市场,这难道不就是赤裸裸的民族主义情绪倾向吗?不要害怕别人不认同了,就关起门来自嗨,《流浪地球》多多少少表达了中国渴望制定标准的领导愿望,这部电影是一个好的开始。如果真的想到达那样的层次,那就一定要走出去,让外面的人看到,向外面宣扬中国的【本质力量】。更不要通过贬低或平庸化他人来抬高自己。还记得天安门城门上“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标语吗?那真的是人类共处一个地球中所应拥有的极高境界与格局,我们要去实现它,就要抱着展示自我的想法走出去!
中国特色不应该等同于民族主义。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我的时候,各有千秋,但是殊途同归,人类的本质都是逃避灾难和痛苦,追求完整幸福的生活,为了生存,人类与灾难殊死一战,这就是人类的共同点,这就是一种境界。当然如果能领导人类战胜灾难的是中国人,那固然是好事,但是要成为标杆,树立标准,首先自己要强大。
在我未看《流浪地球》只闻其名之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几个词汇:【精神家园】【宏大叙事】【后现代建构】。在观看后,我的感受是,场面宏大,特效不再是五毛,取而代之比较精良的制作,视觉盛宴,是中国科幻片的里程碑。之所以给它这样的称赞,是因为把它跟以往国产片相比,它要进步得多,是在这个意义上给与肯定的。
但主要在于制作特效这些【硬件】上。【软件】(思想深度)还有所缺失,场面很宏大,但叙事槽点较多,比如李一一为什么在救援队到来的时候并不是一副劫后重生的无比感动,而是抱有敌对的激动情绪?因为整部电影并没有正反派冲突导致的人为灾难,而是自然灾害,所以他的反应并不合理。但是后来我才知道这其中有出处,在原著中其实是有正反派交火的,只是拍成电影的时候,这部分情节比较容易分散主题,所以剪掉了。类似的还有很多,所以整部电影很多情节冲突看起来并不是那么的合理。这些缺点是可以改进的。吴孟达的存在总给人一种可有可无的感觉,唯一说的一句比较能引起境界的话“我们那时候从来不关心太阳,只关心一种叫钱的东西”,打完几滴催泪酱油让一些比较脆弱的观众看看哭出来了,任务就完成,就去领盒饭了。
整部电影并没有谁特别突出,人物的表演给人比较平面化的感觉,不够立体生动,一如既往地部分继承了以往烂片尴尬的情节和语言叙事,对表达境界产生了较大阻力。另外,我并不是说《流浪地球》是烂片,而是要指出它的缺点,知道哪里不足,就应该往那个不足的方向补充,使自己更加完满。
再回到前面,国产科幻片的不足根本在于格局,表达不出较大的格局,体会不到更高的境界。前几日我在微信朋友圈简评过,《流浪地球》的硬件设施非常棒,但电影本身情怀不够,它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有着吴京本人零片酬的加入,国人对他的期待与向往的情怀不是其他喜剧明星可比的,要强烈得多,我也是吴京的狂热粉丝,看这部电影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冲着他来的,在这里面人们对吴京的“情怀流量”是很大的,网上也有不少人是这样,这也是《流浪地球》在票房上大获全胜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流浪地球》有难以否认的模仿事实,但电影表达中加入了我们自己很多想要表达的内容,和《妖星哥拉斯》并不一样,你不能说你的电影里拍了一个花园中的苹果,我也这样拍了就非得说我是抄袭你的。要看具体是怎么拍的,表达手法完全一样吗?拍的目的完全一样吗?主要想要表达什么?难道拍摄的角度,颜色大小体积以及谁在看它等等因素都不变吗?
影片中人工智能莫斯是程序主义的象征,在吴京认定莫斯叛逃,并成功进入到总控室之时,上级对他说,莫斯从未叛逃,它一直都在忠实履行着它的职责。是的,它只是一套程序,它只是按照程序办事,尽职尽责。程序无情,但人有情。编辑这套命令程序的是人,构建这套逻辑体系的人是有罪的。任何试图摧毁我们存在的,都是有罪的,应该奋起反抗。最后吴京说了一句,你知道加加林时代为什么不能带酒上太空吗?莫斯不答,于是反抗开始,吴京举起手中的酒砸向了莫斯
《流浪地球》下中国的【本质力量】 《流浪地球》下中国的【本质力量】在《流浪地球》的世界体系设定里,联合政府就是人类的上帝,它是第一推动,制造了一切规则,并命令一切按照他的计划执行。但中国不是西方的一神论,莱布尼茨曾赞扬中国是伟大的自然神论国度,中国人信仰自然规律,即使有上帝,它创造了一切自然规律并化身其中,人只需要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即可,对于要灭我者,哪怕是神仙都要反抗。所以西方发了洪灾人们便求上帝造诺亚方舟,而中国却是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誓不服输。不管承不承认,《流浪地球》在电影制作人的【不自觉】中,所表达的正是当代中国对近现代一百多年来所遭受的压迫历史,以及一直以来紧张的国际环境下(各种边境纠纷,中美贸易战)要求崛起并凸显出中国【本质力量】的民族诉求,也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不服输的性格气魄体现。所以国外报道也在发问,中国电影终于要加入太空竞赛了吗?
《流浪地球》是我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部科幻电影,制作水准不再是以前的五毛特效,目前票房已经突破40亿,投资《流浪地球》的回报率已经超过500%,所以我们也清楚地看到这样一些事实,在影视投资中,中国电影的人口红利潜力巨大。即使《流浪地球》槽点很多,但其实际效益却无比丰盛,中国电影人口红利的潜力仅开发了一部分,还有大部分是在于影片本身质量上,以及国家综合实力。中国影片的质量还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这巨大的空间,就是机会所在,利益所在,中国单部电影的票房完全有潜力达到一百亿。这就是人口红利的巨大,这让更多人看到了希望,让准备要投入制作国产科幻片的资本变得更有信心,对国产科幻片的期望越来越大,从而促使未来国产科幻片有希望更上一个台阶,以彰显中国的【本质力量】的魅力,体现中国的格局。
最后,向所有《流浪地球》的演员们,摄影师们,制作团队,宣发团队们表示感谢,辛苦了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