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之耻(二)

2023-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建军

——《论语》学习之13-20-2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思考之三】如何理解“如果真有羞耻心,就能成圣贤;如果没有羞耻心,就等同禽兽”

“耻”,异体字“恥”,从耳从心,为内心、心理、心情。《说文》:“耻,辱也。” 本义为羞辱、侮辱,意为人不愿听到的言行。“恥”是听在耳中,耻在心中。强调羞耻之感来自于内心,没有心的人是不会感到羞耻的。因此,知耻是为人的基本前提。

《孟子·尽心孟子说“耻之于人大矣”,羞耻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又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是真的不知羞耻呀!一个人如果没有羞耻心的话,他的生命应该是会非常地困顿,会遇到非常多的困难,对于生命的一个提升恐怕是非常难的。

孔子也经常谈到耻。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对于言行一致这件事情,孔子认为很重要。“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孔子认为言行不一致是一个可耻的事情。如果发现自己言行不一致,就要为这样的状态感到惭愧羞耻,然后进一步的改善。所以,观察到自己不合理的心念以及错误的行为,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步。

“行己有耻”,就是用羞耻心来约束自己。子贡作为孔门智者和言语的代表经常出使他国,所以孔子在谈“使于四方”之前,先强调“行己有耻”,因为羞耻心对人来说太重要了!“有耻”是成为士的关键所在。羞耻心约束自己,就是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改过。能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时时、事事,都是在修行。

《了凡四训》里讲,“耻之于人大矣,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耻”对一个人的修行关系太重大了,一个人时刻保持这种羞耻心,就能成为圣贤;如果没有羞耻心,就会等同禽兽。为什么?孔子说“观过,斯知仁矣”,观察到自己或他人的过失就可以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仁德了。因为观察到了过失,就会产生羞愧的心,就是知耻,知道羞耻,就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自我批评之后又产生羞愧心,才有可能改过。因为我们有羞耻心,对于不符合道义的行为就会惭愧,因为惭愧,就能产生改过自新的动力。

孟子·离娄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人和禽兽不同的地方只有一点点,一般的人会忘记丢弃它,君子会时刻保存它。这一点点的差别是什么?就是羞恶之心,就是知耻之心。保有它持有它,就可能成为君子;忘记了丢弃了,就可能沦为禽兽。

【思考之四】孔子为什么成为圣人?我和他的差距在哪里?

圣贤是怎么炼成的?秘诀就是不断地改过自新而已。孔子为什么能成圣人?不是他“生而知之”,也不仅仅是他“发愤忘食”地“好学”,而是他不断地“观过”“自讼”“克己复礼”,不断地改过。不是说圣人天生就没有过失,他曾说“苟有过,人必知之”,关键是自己知道,所以才“从心所欲”。孔子在得到《易经》“韦编三绝”之后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对《易经》是相见恨晚,希望上天多给他五年、十年的寿命,让他来研究《易经》,就可以没有大过失了,这也证明圣贤也是通过改过而来的。

《宪问篇》第26章,“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孔子的好友蘧伯玉是卫国贤大夫,孔子称其为“君子”,“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就是这样每天都在观过改过之中完善提高自己。

其实,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每天都在沾沾自喜中自欺欺人中度过,没有像圣人那样时时把“行己有耻”“修己以敬”放在第一位,凡事求诸己,观过改过,向善迁善。相比圣人,真是如同行尸走肉禽兽一般。

《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道了不足,就要去学,去力行,去知耻,去改过。改过,需要有标准来对照。标准在哪里?就在圣贤的经典里,在每一句“子曰”中。《易经》《论语》《孝经》这些经典,都是帮助我们改过的标准。

【思考之五】什么样的人才能“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呢?

“行己有耻”的人。“行己有耻”是“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的前提。一个人修身立德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就能够“克己复礼”,就能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样他受命以后,就会很严谨、很恭敬地去完成这个使命;就可以做到有礼有节、言行得体、进退合度,既能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又能尊重对方的国家,自然就不会受辱,就能不辱君命。这就是第一等的士人。

子贡作为孔门最优秀的弟子之一,曾被孔子委派出使诸国,仅凭一人的游说,实现了“存鲁乱齐强晋灭吴霸越”的效果,从而改变了当时几个诸侯国的政治格局。子贡此问,孔子告知以“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也是孔子在提醒子贡,平时要在自身的修身上下功夫,否则你难免使于四方的时候会辱君命。

孔子在“夹谷会盟”时,以“摄相事”的身份担任过鲁国的大使,由于孔子具备了知、仁、勇三达德,并作了充分准备,加之孔子临场机智果敢、有礼有节的应对,打击了齐国的嚣张气焰,使得鲁君免受胁迫,不仅避免了夹谷之会成为丧权辱国的会盟,反而成为了以弱胜强的典范。

我们每个人,作为单位的一员,你的言语行动就代表了你单位的形象象。即使是你没有单位,你至少也代表了你的家庭,甚至是你的家族形象。我们每个人只要出门在外,都是“使者”的角色,都要时时提醒自己,要“行己有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