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看了一篇有关孔子的文章之后

2017-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刘清川
看了一篇有关孔子的文章之后

      看了一篇文章,讲孔子,很好的文章。

      讲史颇有趣,就这么讲到底不要表态就完美了,可惜了最后一段,又是一个治史不治哲的作者,偏要下个“晚节不保”的结论,沾染了时下的弊病:如今的论调都喜欢说孔老师是被各朝各代包装利用的,在肯定其思想和人格伟大的同时,好像这么一压一捧,就完美地践行了马克思主义伟大光明正确的辩证法真理。然而,这种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上帝视角实在是太多了,冷静有余,感悟不足,恰恰失去了一种“入乎其内”的选择和担当,也就失去了文化精神的感染力,这样搞文史研究,只怕虽然“理”解而不得“心”开,最终仍是不解,或一知半解。

      社会科学的研究毕竟不像自然科学一样清楚明白,其实很多时候能择一道而孤往深入,具“刚毅坚卓”之志,通其“情”而达其“理”,从而持一真正有自己理解的一观念、一态度、一性格,才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最需要的。然而放眼望去,一种狭隘的个人层面的“全面客观”的“辩证思想”大行其道,这种思想要有,但不可超越内容和实质,更不应该促成一种仿佛“有褒有贬”才算合格的潜规则,其实很多时候,唯有“只褒”或“只贬”才能讲的透彻,讲的痛快,才能直指人心,引发“质变”,使受教者醍醐灌顶。若在这关键一念处泼下一头冷水,不能脱离当下境界,又岂能更上一层楼?

      今时之人有知识的、聪明圆滑的何处没有?而当真有态度、有性格的又屈指几人?夫如梁任公讲“公无渡河”,如刘文典讲庄子,如马一浮“只闻来学,不闻往教”,如熊十力拍案力喝,诸公皆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其讲学也必纵情尽性,情动处猖狂涕零,今已鲜见,或殆绝矣!如此,何必盲目追求个人的圆融通达,人人各精其学,各持其志,文化的大氛围自然会在思想的碰撞中臻于理性,这才是真正的全面客观,真正的“中庸之道”,其人亦可谓以身载道,衡平阴阳。

      孔老师能通吃两千年而经久不衰,与其说是被各朝各代所利用、所需要,不如说是其强大人格与思想的影响力,如同一道匡乱扶正、激浊扬清、惩恶存善的浩然正气纵贯天地之间,守护并激发了天下苍生人性中最本能的对于“善”的渴望,如烈日当空照临四方,使昏君奸臣惧、使贼心邪念伏,使一切罪恶不敢在阳光下大行其道,不得不披上虚假的外衣。但外衣毕竟是外衣,当外衣被戳破以后,我们是否明白倘若没有这光明,黑暗之中又将是何等危险,又如何愚昧到反怪起这被利用了的光明本身了呢?

      孔夫子,我们尊敬他并不是把他捧成神,把他定论为完人,平心而论,这是一位伟大的先人,其一生主张和践行的思想给我们整个民族乃至今日人类带来巨大的启迪,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的命脉式人物,当之无愧的“至圣先师”,他本人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旦认认真真走进他,亲自去看看他编撰的典籍,用心去聆听那两年面前的师徒对话,而不是停留在教科书的只言片语中,我相信绝大部分人将“初识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现今会逢教育改革,语文必火,传统文化必火,诸多经典必火,一些文化先人也必火,愿在这时代盛世繁华的文化盛宴中,一些文化史上“最熟悉的陌生人”能被更真实地了解。作为教育领域的一员,我也乐得摊开双手借这文化之火取暖,此火为大,愿高高燃起,开花落英于神圣的祖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