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享‖薛法根:文本解读的六种方法

2022-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海风轻吹

      文本解读就如鉴宝:需要工具、经验、学养、切入口。

      工具:字词典、名家的赏析等。

      经验:见识过经典,才会有评判的眼力。

      学养:解读文本的深浅,折射的是老师自身的学养的厚薄。

      切入口:找到打开每一个文本的切入点,找到每一个文本内在的、表达的奥妙。

      著名哲学家、史学家杜国庠先生说:一只蚂蚁在苹果上团团打转,只觉得到处都是光溜溜的,没有什么可以留念的。但是假如能够揭开苹果的一点皮,吃到了果汁,蚂蚁就会忘我地吮吸了。

      工具靠准备,经验靠摸索,学养靠积淀,切入口在哪里找?

01  文本解读的两个方面:语言和结构

      林斤澜《论短篇小说》:小说道上的基本功,少说也有两事,语言和结构。文本的作者,无不在语言上下功夫。

      贾平凹《关于语言》:文本语言分为叙述语言和对话语言。语言是情绪的反应,需要适当的修饰:要会用形容词,要多用些动词,要将成语还原,要立于善于用闲话。

      沈从文:贴。仿佛贴在描写对象身上,要贴得上,贴得住,贴得严。

      文本的结构是作者苦心经营的随便。

      林斤澜:在结构上,篇篇有名目。好比说《在酒楼上》,不妨说“回环”。从“无聊”这里出发,兜一个圈子,回到“无聊”这里来,再兜个圈子,兜一圈加重一层无聊之痛,一份悲凉。《故乡》运用了“对照”,或是“双峰对峙”这样的套话。少年和中年的闰土,前后都只写一个画面,中间二三十年不着一字。这两个画面发生对比。中间无字使对比分明强烈。

02  文本内涵的三个层次

      表层(第一层)字面所写的意思,即文本所写的“人事景物”。一望可知。

      里层(第二层)字面背后的含义,即文本隐含的“思想感情”。一望无知。

      深层(第三层)字面之外的风格,即文本体现的“表达艺术”。不得其入。

03  教学解读的六种方法

      01  提领法

      张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掰碎了讲,完美的课文就变得七零八落。我奉献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诗歌就抓住诗眼,文章就抓住文眼。如老舍的《猫》和《母鸡》,其文眼就是“可是”。丰子恺的《白鹅》:比较与衬托。

      02  还原法

      孙绍振:还原法。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加工的原生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了差异就不愁没有矛盾了。

      还原,就能看到矛盾之处。如“千里莺啼绿映红”,事实上莺啼之声,十里之外都听不到,更何况千里?要在这里还原,你就能看到矛盾之处,就能揣摩诗人的用意。莺啼明明十里都听不到,为何要用千里莺啼呢?显然作者运用了夸张手法表现晴日里江南的春光之壮美,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如果实事求是的写,那诗意是荡然无存,读起来就索然无味了。

      还原法就是将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事物与文章中的艺术形象作一个比较,并且置换到诗文之中,造成极大的反差,从而让读者幡然醒悟,解读到诗文的妙处,揣摩到作者的良苦用心。

      03  原型法

      许荣哲《小说课》:三分钟说一个完整的故事。故事公式: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

      不管是小说、电影还是漫画,只要它的核心是故事,大部分都有类似的故事结构。创作小说可以用这样的故事结构,阅读小说和写作小说是互逆的过程,就是要穿过文本故事内容,揣摩作者故事的构思。把握这类故事的原型结构和作者构思的心智模式,这样的解读就能让人变得聪明起来。变得像作者一样的聪明。

      小说《跳水》,妙在何处?作者怎么构思的呢?

      一是制造一个危机:水手逗猴子取乐,猴子摘孩子帽子,孩子追猴子爬上桅杆遇险。究竟是谁把孩子引上桅杆的呢?乍一看,是猴子把孩子引上去的。再一看,是水手的笑让孩子觉得失去尊严才上去的。细一看,是孩子自己把自己气上去的。帽子只是制造危机的一个工具。

      二是解决这个危机。孩子、水手、猴子等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候,只有制造一个意外,故事才能转弯,才能得到一个圆满的结局。于是出现了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化险为夷。船长的英雄形象就深深地刻在读者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尽管小说写船长,只写了短短的两句话,却让英雄的形象熠熠生辉,成为故事的主人公。

      由此可见,把握小说的故事原型,对小说的解读,就如庖丁解牛。一下子就抓住要点,脉络就清晰了。

      《巨人的花园》故事的原型就是两个字:有和无。只要把握了这样的原型结构,故事的主题就好把握了。

      04  见人法

      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一是作者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二是作者所见所闻及个性的言说对象,三是作者的所思所想,他独特的情感认知。

      如《四季之美》为何不写白天呢?走近作者才知道,身为宫廷女官的她,唯有黎明、早晨与黄昏、夜晚这些闲暇时光,在忙碌之余,作者用细腻的心思,发现寻常事物的最美瞬间。这些寻常事物的美,折射出来的是作者那敏感、细腻的女人之心。她把寻常的日子过成一首诗,那么有情趣,有意思。你这样读,就与清少纳言的心境相呼应了。四季之美,你才能真正读进去。也能够走出来。

      05  降维法

      刘慈欣《三体》:降维打击,指歌者文明使用”二向箔“将太阳系由三维空间降至二维空间的一种攻击方式。

      教师的文本解读水平,往往高于学生一个维度,教师认为看得见的,学生看不见,教师认为显而易见的,学生却无法理解。如果只从教师的角度来解读文本,极易陷入深入深出的困境。而从学生的角度,降一个维度来解读文本,可能作者的高明之处,就能把握学生的发展空间,就能深入浅出地为学生铺设台阶。

      如萧红的《火烧云》作者写火烧云,我们设想一下,学生会怎么写:这里的火烧云有红的,紫的,灰的,五颜六色。而萧红怎么写,先写单色,再写双色,比喻色。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这样降一个维度,就能让学生看见文本的高明之处。学生就能有招可学,有法可用。

      06  要素法

      陈先云《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能力体系的构建》:语文要素就是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

      语文要素是解读单元文本的一个切口。从要素入手,可以发现文本中要素的落点。文本中要素的落点,就像一个锚。教学的教,聚焦在这些关键点上,才能教得集中,学得透彻。找到这个锚,也就是找到语文要素落在哪里。

      如民间故事《漏》,故事很长,情节曲折,不找到规律,让学生来复述,那就是一团乱麻。

      蒋军晶对《漏》的解读得一针见血。那就是抓规律。先抓故事规律,故事中贼和老虎干坏事的做法是一样的,想法也是一样的,遭遇也是一样的,贼和老虎两两都是对应的:你这样想,我也这样想,你这样做,我也这样做,你有这样的遭遇,我也有一样的遭遇。

      抓住这样的规律,复述的时候你只要记住,前一个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是什么遭遇,那就能讲述后一个做法、想法、遭遇。此外,这个故事用地点将长故事分成三个小故事。一个地点讲一个故事。于是,一个长故事学生就能轻轻松松地复述了。

      可见,抓住复述这个单元要素,抓故事规律这个落点,这个复述的锚,学习就变得简单了。(选自“小学语文教师杂志”公众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