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脑子不代表有思想
1.关于到底有没有脑子,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从小就听说过N种可以补脑的方法,比方说最常见的就是多吃核桃,可以达到补脑的作用,依据就是核桃长得像脑子。最初有段时间我是真信了,因此那段时间没少补脑,后来又听说多吃豆豆之类的食物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没有脑子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毕竟在没有脑子的情况下,是有很多办法可以把脑子补回来的。
2.大概七八岁的时候,又换了个方法补脑,原来把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放在同一个屋子里,补脑的效果可以呈倍级的增长,大家都尝到了甜头,索性把这个方法一直沿用到了现在,我估摸着这个方法看上去要比吃核桃、豆子体面些吧。
3.要想有所收获,就得有所付出,这些年并不因为致力于补脑子这件事而活得多么顺心意。多少个日日夜夜、朝朝暮暮、起早贪黑,大家伙一股脑的钻进知识的海洋里,书本上的字句无不时刻体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像四书五经之类的,旧时人能背的滚瓜烂熟,当然不排除旧时人有向我们展现他们高超背诵能力的嫌疑,在这点上,我还是有些羡慕的,虽然高中我选了文科,放弃了理科,不是因为我的记忆力有多么的好,而是我的理科成绩实在不敢恭维。后来干脆文科也读的难受了,毕竟背诵不是我的强项,多少读的有些勉强。导致我白白浪费了不少光阴在无用的东西上,脑子是补上了,但是感觉更愚笨了。
有脑子不代表有思想4.王小波先生在《沉默的大多数》一书里最终助我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他提到了国学,说自古以来,很多读书人就养成了“钻进去”的习惯,把四书五经背的烂熟,顺便点出个字就能知道它在书中什么地方。他表示“这种钻研精神虽然可佩,这种做法却十足是神经病。显然,会背诵爱因斯坦原著,成不了物理学家。”
“因为真正的学问不在字句上,而在于思想。”
思想,看上去又比前面把一群年龄相仿的孩子放在同一个屋子里一起补脑子显得更高级、有用些了。看来我的脑子还没有补到走火入魔的地步,知道什么叫适可而止,不致于一错再错,不过前面浪费的那些个光景仍旧觉得多少有点可惜。用句王小波先生的话说“虽然没有很钻进去,但我也怕钻进去爬不出来。”所以,某种程度上,我是幸运的。我现在不光拥有脑子,顺便还有思想,我有了自己判别事情的原则、标准,可以在以后更理智,有思想的过属于自己的生活。现在人脑袋瓜子里从小开始装进了太多“别人的东西”,学校听上去是个不错的地方,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得到进步,提高。这种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已经适用很长时期了,在地位上更是根深蒂固,看上去谁也无法撼动,就是这么不讲道理,霸蛮。学校除了传授固有的知识,甚至书本上的东西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太大的变化,数代人抱着书背诵着同样的东西,到后来反而成了一种限制,这里没有思想的碰撞,没有新思想的产生,大家都是一个样。
有脑子不代表有思想5.这里把思想的重要性,上升到人生的层面上,一点也不过分,想想最后把自己活成了别人的样子或者说大多数人的样子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所以,有脑子不代表有思想,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想必大家多少都是有点脑子的,可是真正有思想的人又有多少呢?把无用的核桃、豆子之类的东西往脑子里塞多了,顶多算得上有脑子而已。
做个有思想的人对自己来说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