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读历史才发现,原来历史里藏着正确答案,真香
不知道你是不是跟我一样。提到历史两个字,内心一开始是拒绝的。
看到历史相关的电视剧纪录片,要么调台,要么手一滑就过去了。书店里历史类这个区,基本上人也是最少的。每次去书店,历史区都是被我自动屏蔽了,所以书店去得很勤,可一年下来,看的历史类书籍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因为实在是对历史提不起多大兴趣。
历史这两字,好像生下来就自带一种遥远飘渺的气质,我跟历史,彼此就像是连面都没见过的陌生人,只是听过他的传说。记得高中学历史的时候,近代史古代史,必修选读,零零散散加起来得有好几本A4大小。
那个时候,我们大多只是为了考试,天天就死记硬背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件,谁当了皇帝,实行了什么改革,签订了什么条约,这标志着什么开始或意味着什么结束。
历史一浓缩就变成了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头条:某年某月某人干了什么为什么干有什么影响,然后12345条牢牢地背好,考试的时候行云流水地写出来。虽然从小接触学习,但好像对历史的熟悉指数和好感度并没有养成。
那个时候,只觉得怎么要背的这么多,祖宗们怎么干了这么多事。短短的一段话,老师们一句句话拆分,这句是特征,这句是背景,那句是原因,这句是影响。历史这个东西真神奇,就一两百字就能包含这么多信息量,浓缩真是精华。
再后来,试考完了,也失忆了。对于历史也只能从一些不知道注了多少水的古装剧中看一点是一点,最多看看剧情,凑凑热闹。历史,挺缺的。
01
但是,俗话说,缺什么补什么。老是看同样的书,也没什么意思。既然历史这方面弱,那就有意识地多看看吧。抱着补短板的心态,就冲这个书名,打开了这本《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2》。不得不说,这个书名起得真好,书如其名,一读就停不下来了。
没想到,历史居然能这么讲,这个大事那个大事的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么多年稀里糊涂学的历史,总算有了脉络。
这本书一共7章,重点着眼于历史大变革时代,讲述了皇室高层的权力之争,朝代的分裂和统一,中国与世界的关联,帝王的权术,将臣的命运,才子与佳人的美谈和一些奇闻轶事。
跟其他历史类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的特点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是视角更宏观,前后联系更清晰。作者将这么多一个个独立的事件人物都用线串起来了,看似两个相差几百年的人物事件风马牛不相及,原来前后都是有铺垫和伏笔的。
经作者这么前后一讲解,感觉臃肿的任督二脉一下子就被打通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儿。正如作者所说,往事并不如烟,时代自有因果。
第二个是语言通俗易懂,跟聊天唠家常一样,特别能结合当下的词汇用语,诙谐幽默中也有对历史客观冷静的思考。
读下来感觉,原来历史也不是离我们那么远,那么陌生,很多问题原来祖宗们也都遇到过,而且比我们还纠结。原来历史也不是那么枯燥,还是很有趣的,也给了我继续读历史的信心和兴趣。
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学着用作者的这种思考方式和看问题的视角去看待现在遇到的一些问题。感觉有种学以致用的喜悦。
这本书的信息量很大,目前对我有所启发的有两部分,分别是《虎气和猴气:大佬是如何练成的》《汉儿尽作胡儿语:大唐的河西》。
02
虎气和猴气这一篇讲的是历史中有江湖气和书生气这两种气质的人,都各自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又是如何成就自己的命运。在动荡风雨中打天下创大业的时候,出身江湖的人比高雅书生显然更胜一筹。“因为江湖和书生代表了两种气质:虎气和猴气…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这两种气质缺一不可。”
出生江湖的人从小经历就挫折多变,有的甚至吃不饱饭,九九八十一难,大大小小的世面见的数不胜数,能活下来都是要拼命。所以他们更知道在乱世中如何自保,如何领导一群小弟不被欺负,保证组织KPI增长,而不是早早下线领饭盒。
要想做到这样,没有过硬的本事,没有两把刷子,一般都是活不过前三集的。书中列举的刘邦,曹操,赵匡胤,刘备,朱元璋,都是这样创业型的人。
“虎气能让他纵横荒漠,在失去秩序的时代击败所有对手,成为荒漠中唯一的肉食者。猴气又能让他在成功后重新建立起新的秩序。”
这让我想到了朋友圈之前天天传的一张座位图:坐后排的同学长大后都成了老板,坐前排的都成了打工人。以及:为什么二三流大学的都当了老板,一流大学的人成了给老板打工的。这个问题的答案,现在细细一想,跟这个虎气猴气真的如出一辙。
那些我们觉得人家学习成绩不好的人,早早地出了象牙塔,进入偌大的社会,接受社会和现实的历练打压,喝了多少苦水,走了多少泥泞,也积累了足够的人脉能力才干,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所以说,没有什么想不通的。
该走的,一步都不能少,同样,走的每一步也都不会白走。
我们瞧不上的技能,现在都成了本事,看不起的人都在狠狠地变优秀。
时代虽然在变,不如以前的格局那么动荡,但谁强谁上的竞争机制是没变的。职场如战场,谁厉害谁说话。
历史告诉我们,“用大我的格局来驱动理想,然后不折不扣地执行,就是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执行力的人。这种人,在任何时代都能成功。”
03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在大唐衰落之后,吐蕃出兵占领了河西走廊。为了占领西域,他们会在河西培养代理人,帮助他们更好统治管理西域。代理人再发展下线,帮助他们一起管理。
“其实任何征服者都一样,他们用武力进入陌生的地方,却根本没有多余的力量对其进行直接统治。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拉拢地方土豪,让地方土豪出面管理,自己则坐镇背后,做提线木偶的操盘人,进行间接统治。”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词:本地化。
很多外企进入中国,或者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甚至一个产品要进入另一个新地区,都不得不考虑本地化。大到政策规定,社会趋势,市场环境,小到消费者习惯,喜好倾向,人文特点,能这么了解这些芝麻一样细节的人只有土著居民,本地人自己了。
所以外企到中国,往往会倾向于找留学生或懂他们国家语言的人,因为他们首先能去充分了解并理解本国市场,同时也能很好跟总部沟通,一举两得。
这一点,在中国企业想要在海外市场站住脚跟,也是一样的道理。一般我们都会看到,同一款产品在这里是这个包装,这样的宣传语,但到其他地区就换了一款包装,官网风格也换了,文案也都换成更接近用户心理和习惯的词汇,这就是产品的本地化。
原来,外来和尚如何念好经,如何做好市场,做好管理,几千年前的大唐时代就已经在实践了。
04
这本书津津有味,越看越有意思,在于历史本身是越品越有味的。这个道理今天我也是体会到一点点。
历史这个人更加立体饱满了,历史的形象一下子更接地气了。不管过了多少年,有些道理和逻辑还是很香的。
但历史终归是个大熔炉,毕竟有那么长的时间跨度,单靠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可能说清楚看明白,只能是读一点,想一点,品一点,细细思考其中的趣味和价值。
至少以后学会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事情,不仅看到事件本身,也能看到问题背后的联系和脉络,对思维方式和认知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如果能应用到工作生活去解决问题,应该也很有帮助。
并且再看古装剧历史剧的时候,就会更懂这个人物和他的一举一动,他这样做应该是有深意的,背后的逻辑仔细一合计都能猜出来个七八分了吧。
往事并不如烟,时代自有因果。
想起撒贝宁在《你好生活》第二季中说的,美好的东西不会消逝的。同样,历史的智慧和精神也不会过时。无论什么时候看,哪一代人看都会有所收获。
以史为鉴,看待现在,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