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正邪说(七)
在《论语》第一篇里,总共16章,却有三次明确提到“孝”,两次虽未明言“孝”,但却是“孝”的内容,或者说具体做法。
第二章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这里讲的是孝的结果,即“不犯上”,而不犯上的人,也就不会做乱。并说孝悌为仁之本。
在第六章中说“弟子入则孝”,这是对弟子们的提倡,也是要求。
然后在第七章中由学生子夏提出孝的具体做法“事父母能竭其力”;在第九章中,又由学生曾子提出孝的延续“慎终追远”,这也是对孔子提倡的孝敬父母是一辈子的事的回应,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而今天我们又要学到“孝”的另一个内容:
第十一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孝道,可谓孝矣。
给为同学,我们想一想,当下我们在父母的监管下,我们的志向是什么呢?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考个某某大学。大家想想,这是志向吗?这只能说是我们当下的目标。什么是志向呢?比如今天提出的“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志向;而今天的我们,连志向都无,那也就无所谓父在,观其志了。
可是,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比如《三国演义》中的魏延,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尽心竭力地为蜀汉立功,因为他害怕诸葛亮;可是当诸葛亮死后,他立马反叛。这就把他以前所有的功劳都会抹掉,成为叛徒。这就不忠了。再比如建立赫赫功劳的LB,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为了窃取政权,不择手段,最后却落了个仓皇而逃,机坠人亡的结局。这些可以用“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来看这个人是否对“父”对“君”的孝,忠。
在说个更加生动的例子吧。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弟兄几个还能和睦相处,可是我们知道,当父母已死,兄弟们有可能就不和睦了。我想作为父母,最大的志愿应该是自己死后,他的子孙后代能够和睦共处,共兴家业,而不愿看到子孙不睦。《弟子规》云:兄弟睦,孝在中。
这里,孔子说这句话,根据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他应该是针对某个学生或者某个人说的。这个人的情况应该是他父亲可能死了,而他在父亲死后就改变了父亲活着时候的言行。父亲活着的时候,因为受到父亲管制,可能是一个比较上进,努力向善的人,但是父亲死后,这个人连三年丧期都未满,就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作风,变得有点“坏了”。
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以我们各位同学为例,你们中有很多同学的梦想是去学文科,去当演员,当歌星,当足球明星,或者篮球明星等等,可是这些你们的父母认为文科不好找工作,其他那些都是不务正业,就会强迫你们来学理科,可是理科中的数理化又听不懂,一天昏昏沉沉,读过高中,大学也不理想。你们的梦想在“孝”中结束,N年后,不知道你们会不会抱怨?如果抱怨了,又会破坏你今天的“孝”。如果今天你不听话,不顺从,那按着孔子的话,你就是不孝了。到底该怎么办?
我想,有时候,我们还是要坚持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不能盲目愚孝。青春短暂,人的一生,总也要为自己的梦想拼搏一把,不能因为“孝”,而葬送了自己的志向。
时代在变,有些观念也在变。我们学《论语》,但却不要死守里面的条条框框,更何况这句话有可能是孔子只是针对某个人而说的。
好,下面我们看两个图片,看看“礼”“和”的本义,及演变过程:
在第十二章中,由学生有子提到了“礼”。礼是孔子很重视的教学内容。而为什么要学“礼”,因为它可以使人本身,使人与人、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状态。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本义是祭神。想想我们祭神的时候,态度是不是很庄重,很恭敬呢?周人正是因为看中了人对神的这种态度,发展出了“周礼”,引用到人与人的交往上。当大家相互对待时,都能恭敬有礼时,人与人就少了争吵;当国家与国家交往时,恭敬有礼,那就少了国与国的战争。如此这个社会就会变得和谐。
而“和”的本义则是一种乐器。乐器的发生,贵在和谐统一,如果在唱歌中,突然跑调了,或者被他人冒怪声打乱,这就破坏了当时的“境”,就不和谐了。比如我们正在上课,突然有人推门进来,大喊大叫,就破坏了我们的和谐,这个人就是无礼。
在现实生活中,比如我们去走亲串友,你去某个朋友家,他们家中有人对你爱理不理时,你是不是会感到很尴尬,一起吃饭,场面就会不和谐,这个人就是无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大伙想想,如果有人到你们家去做客,你是否无礼过呢?
礼,最大的好处就是和谐。所以古代明主贤君,做任何事,都是通过礼的方式,最终达到和谐的目的。可是古代也罢,今天也罢,我们很多人是不用礼的,可是还想要达到和谐的目的,这怎么可能呢?
表面的和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比如夫妻二人感情破裂,却为了孩子,还要装作恩爱。这其实就是无礼。礼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恭敬,尊重和退让。可是夫妻之间,为了和而和,怎么可能有尊重和退让呢?如果有,那就不会出问题,更不会感情破裂了。
恋爱的同学都知道,因为爱,两个人走到一起,但是没有不闹矛盾的,这个时候也是因为爱,互相让步,相互尊重,吵完架后会更加恩爱。反反复复,最终结婚生子。但是随着一起生活的久了,彼此都麻木了,再加上年岁的作怪,虚荣心更强,都不愿意退步,出现问题的时候,都是争吵,互不相让,最终走向了冷战,感情破裂,以至于离婚。
所以孔子是很重视“礼”。换句话说,什么是“礼”?礼就是尊重,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恭敬,就是海乃百川,有容乃大。
当然,孔子的礼,还有一套所谓的秩序,这将在以后的课中讲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