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第十一篇《九地》的主要原则
《九地》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十一篇,主要论述了九地及其应对策略。全篇分为九章。第一章讲九地的定义和应对策略。第二章使敌人兵力不能有效集中,夺爱则听,方法为快速和隐蔽,即快速隐蔽的打击敌人的依仗点。第三章讲为客之道,深入则专。深入敌方国境,我方的士卒就会专心作战,因为别无他路。第四章讲士兵齐勇若一,是因为士兵不得不这样做。第五章讲将军御兵诀窍是愚兵投险,士兵深处险境,就能爆发更大的力量。第六章讲九地正面的应对策略。第七章讲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第八章讲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第九章讲集中兵力打击敌人弱点,隐蔽和快速进行进攻(如图1所示)。
图1 《九地》篇的主要原则
第一章讲九地的定义和应对策略。
【原文】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译文】孙子说:按用兵的规律,战地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类。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与敌作战,这样的地区叫做散地;进入敌境不深的地区,叫做轻地;我先占领对我有利,敌先占领对敌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去,敌军可以来的地区,叫做交地;敌我和其它诸侯国接壤的地区,先到就可以结交诸侯国并取得多数支援的,叫做衢地;深入敌境,越过许多敌人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道路难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进入的道路狭隘,退出的道路迂远,敌人以少数兵力能击败我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奋战则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被消灭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在散地不宜作战;在轻地不可停留;遇争地应先敌占领,如敌人已先占领,不可强攻;在交地,军队部署应互相连接,防敌阻绝;在衢地则应结交邻国;在重地则应夺取物资,就地补给;在圮地则应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则应巧设奇谋;在死地要迅猛奋战,死里求生。
【详解】第一章讲九地的定义和应对策略,应对策略主要是从反面讲的不要做什么,第六章的应对策略主要是从正面讲的要做什么(如图2所示)。
图2 九地的定义和策略
散地指的是在自己的国家作战,应对策略是散地则无战以及散地吾将一其志。散地离家近,人心涣散,最好不要打,要打的话要统一士兵的意志,使得军队专心一致。轻地指的是刚刚进入敌国领土,应对策略是轻地则无止和吾将使之属。在轻地不要停留,要部署连续,防止掉队。轻地因为是刚刚进入敌国境内,离本国较近,士兵并没有专心打仗,很容易掉队或者逃跑,所以不要停留,停留的越久,逃跑的士兵可能越多。争地指的是我和敌人得到都对自己有利的地方,这种地方可能是敌我之间的一个小国或者一片争议区域,谁得到都会增加自己的国土面积,士兵补充和粮食补给等,也就是谁得到谁的力量就会加强。争地的策略是争地则无攻和吾将趋其后,争地如果被地方占领就不要强攻,要绕到地方背后进行进攻,因为从陆军配置的角度来说,陆军的前面是强点,侧翼和背后都相对弱。交地指的是敌我都可以往来的地区,这个地区可能是敌我双方的边界。交地的策略是交地则无绝和吾将谨其守,交地要使军队不脱节不断绝,并且要谨慎防守。因为交地是敌我交界之处,敌我都会在边界驻军防止敌人入侵,敌人也可能随时入侵。所以交地的军队要互相照应不断绝,防止被敌人各个击破(如图3所示)。
图3 九地示意图
衢地指的是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衢地可能是和敌我都接壤的大国。衢地的策略是衢地则合交和吾将固其结。衢地是大国,敌我都无法将其吞并而增强自己的实力,它不像争地那样弱小,所以吞并不了只能进行结交来增强自己的实力,至少不让其增加敌人的实力。衢地是他国,与我结盟而不与敌结盟最好,这样我方力量得到增强;不与我也不与敌结盟也可以,中立的话对敌我都无实力影响;与敌结盟而不与我结盟最差,敌人实力得到加强,对我方不利。重地指的是进入敌国境内较深,重地的策略是重地则掠和吾将继其食。进入敌国较深,那么离本国的给养地势必较远,很容易被敌人切断补给线,并且补给的成本和时间都很大,所以重地最好能就地补充补给。《作战》篇也强调就地补给,写道:“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圮地指的是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圮地就是难以行军的路,比如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所走的路很多都是圮地。圮地的策略是圮地则行和吾将进其途。圮地不适合舍营,要赶紧离开,快速通过。围地指的是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也就是进路隘,退路远,进退两难的境地。围地的策略是围地则谋和吾将塞其阙。围地就是被地形困住,要赶快想办法,我自己将出口堵起来,激发士兵士气,进行拼死一战。死地指的是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也就是无所往的地形,前路和后路都没路的地方。比如退路有高山阻碍,前路有敌人重兵,我方军队无路可走。死地的策略是死地则战和吾将示之以不活。死地没有出路,只能拼死一战,所以就要士兵明白自己处于死地,不拼死一战就是等死。
第二章讲使敌人兵力不能有效集中,夺爱则听,方法为快速和隐蔽,即快速隐蔽的打击敌人的依仗点。
【原文】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译文】古时善于指挥打仗的人,能够使敌人前后部队无法相顾及,主力与小部队不能相依靠,官兵不能相救援,上下隔断,不能收拢,士卒溃散,不能聚集,即使聚集也很不整齐。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也要坚持有利就行动,不利就停止的原则。试问:“如果敌军众多而且阵势齐整地向我进攻,该如何对付它呢?”回答是:“先夺取敌人的要害之处,这样,敌人就会被迫听任我的摆布了。”用兵之理,贵在神速,乘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走敌人意料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不加戒备的地方。
【详解】夺取敌人的依仗,则敌人就会听我的摆布。军事学的核心原则是: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弱点。而从反面来说就是防止敌人集中力量打击自己的弱点(如图4所示)。
图4 夺爱则听
“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这几句就是不让敌人有效的集中兵力,这样敌人的力量就不会强大。而我方则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即先夺其所爱,敌人的实力就会大大削弱,从而更容易打败敌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这句话指的是用兵要隐蔽和快速,隐蔽和快速是奇袭的双翼。隐蔽自己才能使得敌人没有准备,这样就可以以有备之师打击无备之师,快速才能才能不给敌人时间集中兵力和调兵支援。
第三章讲为客之道,深入则专。深入敌方国境,我方的士卒就会专心作战,因为别无他路。
【原文】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
【译文】凡是进入敌国作战的原则:深入敌境则军心专一,敌军无法胜我;在富饶地区夺取粮秣,使全军得到充足的给养;注意保养士卒的体力,勿使疲劳,提高士气,积蓄力量;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揣测我之企图。把部队置于无路可走的境地,死也不会败退;既然士卒死都不怕,就会尽力作战了。士卒深陷危地,就无所畏惧;无路可走,军心就能稳固;深人敌国,军心就不会涣散;迫不得已就会拼死战斗。因此,这样的军队不待修整,都懂得戒备,不待筑励,都会竭尽全力战斗,不待约束,都能亲近相助,不待申令,都会信守纪律。禁止迷信,消除部队的疑虑,即使战死也不退避。我军士卒舍弃多余的财物,并不是厌恶财物;不怕牺牲生命,并不是他们不想长寿。当作战命令下达的时候,士卒们坐着的泪水沾湿了衣襟,躺着的则泪流面颊。把军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就会像专诸、曹刿那样的勇敢了。
【详解】孙子喜欢客场作战,也就是到别国作战,这样当我军深入敌国时,士兵除了拼死战斗别无选择,所以就可以像专诸和曹刿一样英勇。深入敌国就要注意自己的补给问题,抢夺敌人粮食就地进行补充(如图5所示)。
图5 为客之道,深入则专
在他国作战要注意保存体力,因为身处敌国,危机四伏,随时可能遭受敌人的攻击,并且自己远离本国,无法快速的补充士兵,所以力量不能乱用,要用到最有用的地方。部署兵力,不让敌人发现我方的意图和弱点,以防止敌方进行针对性的定点打击。将士兵置于无路可走的境地,士兵就只能拼死战斗。从另一方面来说,要防止敌人将他自己的军队至于绝境而激发其拼死决心,所以要给敌人留有逃跑的路,这样敌人就不会拼死决战。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这四句都是指不需要管理,士兵自己就可以把事情做好,强调的是无人管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环境逼迫他们不得不这样,否则就会影响自己的生存。禁祥去疑是为了防止士兵心生杂念,不能专心战斗。
第四章讲士兵齐勇若一,是因为士兵不得不这样做。
【原文】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译文】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部队像“率然”一样。所谓“率然”,乃是常山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尾巴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头就来救应,打它的中部,头尾都来救应。试问:“可以使军队像率然一样吗?”回答是:“可以。”吴国人与越国人虽然互相仇视,可是,当他们同船渡河时,如遇大风,也能互相救援,犹如一个人的左右手一样。因此,想用系住马匹、埋起车轮的办法来稳定军队,那是靠不住的。要使全军齐心奋勇,在于组织指挥得法;要使强弱都能各尽其力,在于恰当地利用地形。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提挚三军就像使用一人那样容易,这是由于把士卒置于不得已的境地而造成的。
【详解】常山之蛇可以在一方受到攻击,多方前来支援。要想使士兵全部一齐奋勇作战,那么就在于将帅领导得法。合理使用地形,可以使得士兵都能有效的发挥作用。善于用兵的人能使众人像一人一样听从指挥,是因为使他们不得不这样(如图6所示)。
图6 士兵齐勇若一
要想士卒听从指挥,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修道而让士兵与上同意。比如《始计》篇写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第二,通过平时的文武训练,使士兵养成良好的军事素养。比如《行军》篇中的文武治军写道:“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第三,爱兵如子,淘汰不听管束的士兵。比如《地形》篇写道:“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第四,通过指挥系统使得共同进退,比如《军争篇》中写道:“《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第五种利用地形逼迫,投兵于险,让士兵不得不拼死努力。比如九地篇写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第五章讲将军御兵诀窍是愚兵投险,士兵深处险境,就能爆发更大的力量。
【原文】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译文】统率军队这种事情,要镇静以求深思,严正而有条理。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们对军事计划毫无所知;战法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使人们不能识破;驻军常改变驻地,进军迂回绕道,使人们无法推断行动意图。将帅赋予军队任务,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使他们有进无退。率领军队深入诸侯国土,要像击发弯机射出箭一样,使其一往直前。烧掉船只,砸烂军锅,表示必死决心;像驱赶羊群一样,赶过去,赶过来,使他们不知道到底要到哪里去。聚集全军上卒,投置于危险的境地,使他们拚死奋战,这便是将军的责任。根据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行动方针,适应情况,伸缩进返,掌握士卒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将帅不能不认真考察和仔细研究的。
【详解】将军通过将士兵投入险境,使得士兵除了拼死决战而无其他路可走,就会爆发更大的战斗力。静以幽,正以治指的是将军主持军事行动,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深莫测,管理部队公正严明而有条不紊。这句话实际上是孙武从两个方面对将帅提出了要求:一方面要沉着冷静;另一方面要严格公正。愚兵投险有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愚兵,不让士卒知道更多的情况,以免其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而和将帅的想法产生冲突;另一部分是投险,将士兵投入危险的境地,使其因为生存危机而爆发更强的战斗力(如图7所示)。
图7 愚兵投险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这句话指的是将帅赋予士兵任务,要像登高而抽去梯子一样,使他们有进无退,所以只能前进(如图8所示)。
图8 登高抽梯
抽梯之说最早源于《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有一个和登高抽梯类似的计谋叫做上屋抽梯。上屋抽梯是一种诱逼计。做法是:第一步制造某种使敌方觉得有机可乘的局面(置梯与示梯);第二步引诱敌方做某事或进入某种境地(上屋);第三步是截断其退路,使其陷于绝境(抽梯);最后一步是逼迫敌方按我方的意志行动,或予敌方以致命的打击。
第六章讲九地正面的应对策略。
【原文】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译文】深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士卒就越专心一致,进入得浅,士卒就容易逃散。离开本国,越过邻国进入敌国作战的地区,叫做绝地;四通八达的地区叫衢地;进入敌境深的地区叫重地;进入敌境浅的地区叫轻地;后险前狭的地区叫围地;无处可走的地区叫死地。因此,在散地,我就要使军队专心一致;在轻地,我就要使部队相连接;遇争地,就要迅速前出到它的后面;逢交地,我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就要巩固与诸侯国的结盟;人重地,就要保证军队粮食的不断供应;经纪地,就要迅速通过;陷入围地,就要堵塞缺口;到了死地,就要显示死战的决心。士卒的心理状态,被包围就会协力抵御,迫不得已就会拼死战斗,陷于危险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
【详解】本章从正面论述了九地的应对策略,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一起做了分析,此处稍微展开一下。比如散地是指在诸侯在国内进行的战斗,反面的策略是散地则无战,正面的策略是吾将一其志,也就是不在自己国内与诸侯进行战争,而是要使各诸侯国团结一心。散地的策略可以上升为国家战略: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东北,然后不断入侵中国其他地区。1927年至1937年间,国民政府先后调集兵力对共产党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五次“围剿”,前四次遭到失败,但在最后一次“围剿”中,迫使中央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江西瑞金转移至陕西延安。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37年的七七事变更是加剧了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全国各界要求国共停止10年内战。西安事变爆发后,蒋介石被迫答应与共产党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由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国共内战属于诸侯自战其地,是散地,是人民的内部矛盾,而国共与日本属于外部矛盾。孙子对于散地的策略是散地则无战和散地吾将一其志,就是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内战会消耗整个国家的战斗力,使其无力抵抗外来侵略。而停止内战,合作抗敌才能集中自己的兵力对付侵略者,最终中华民族赢得了抗日战争。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企业内部只有成本”。企业内部人员的内斗,增加了企业的消耗,增加了企业成本,不利于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竞争。如果从整体的角度来说,内战也是增加了国家的消耗,增加了国家成本,不利于国家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竞争。
第七章讲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
【原文】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译文】不了解列国诸侯计谋的,不能与它们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的,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的,不能得地利。对于“九地”的利害,有一样不了解,就不能算是霸王的军队。霸王的军队,攻伐大国,可使其军民来不及动员、集聚;威力加在敌人头上,可使其无法与别国结交。因此,不必争着和别的诸侯国结交,也不必在别的诸侯国培植自己的权势,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威力加之于敌,就可以拔取其城邑,毁灭其国家。
【详解】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这句话指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因为诸侯国的实力很大,是不容忽视的力量,结盟属于外交战略,一旦战略错误,就会满盘皆输,战略失误比战术失误的破坏性更大(如图9所示)。
图9 信己之私,威加于敌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这句话是指不知地形就不能行军,因为不能得到地利,而使用熟悉地形的向导就能获得地利了。从军事地理的角度来说,影响战争的有三大因素,我方的实力及战术、敌方的实力及战术和地形。如果我方和敌方均得到了地利,那么地利的作用对于敌我的总体影响就很小,这时就看双方的实力及战术了。如果我方没有得到地利,而敌方得到了地利,那么地形相当于削弱了我方的实力,并且相当于增加了对方的实力,在敌我最初实力和战术相当的情况下,敌人就能依靠地利而获胜。
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指的是九地有一种不了解的就不是霸王之兵,因为霸王之兵之所以可以称为霸王,就是可以在各种地形上都能处理得当而不失败。比如一个“王者之师”不知重地的策略,没有“继其食”而保障军队的补给,那么军队就会挨饿,战斗力就会减弱。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却在俄法战争中进入俄国重地,没有做好“继其食”,导致大量士兵饿死,战斗力减弱而最终战败,他也被流放到一个小岛上,最终死在了岛上。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这句话指的是霸王的军队,攻伐大国,可使其军民来不及动员、集聚;威力加在敌人头上,可使其无法与别国结交。这句话是战略威慑,用来减少敌人的抵抗力量。前一句是伐兵,是从敌人内部讲的,来降低敌人内部的抵抗力量;后一句是伐交,是从敌人外部讲的,防止其他国家协助敌人,增加其抵抗力量。使敌人其众不得聚至少有两种大的方法,一种是我军作战迅速,敌人来不及集中兵力就被我方打败,比如二战时德国的闪电战。第二种是我方使用谋略等方法分化敌国,使其分散为几种力量互相敌对,这样也无法集中兵力,比如美国常用的扶植敌国反对派的方法。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这是一种伐交战略,防止其他国家帮助敌国。二战时英、法、美的绥靖政策,就是德国伐交的胜利。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在英、法、美的绥靖政策纵容下,德国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举行会议,签署《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然后把此协定强加给捷克斯洛伐克,史称“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顶峰。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绥靖政策走向失败。1940年5月—6月,德国入侵法国,6月22日法国沦陷,绥靖政策破产。德国伐交的胜利,使得他的实力大为增加,并且不需要担心欧洲各国联合起来对付自己,为自己各个击破敌国赢得了最佳的时机,而英、法两国则并没有因为绥靖政策而受益,相反,它们培养起来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这句话是说不必争着和别的诸侯国结交,也不必在别的诸侯国培植自己的权势,只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威力加之于敌,就可以拔取其城邑,毁灭其国家。这句话的本意是我自己的实力足够强大,不需要其他人的帮忙也能打败敌人。现在国际上流行的战略则与此不同,在别国培植反对派这种方法用的比较多,培植反对派可以快速的削弱敌人的战斗力,成为了美俄首选的战略。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和叙利亚等国家,美国都扶植反对派来对抗敌国。培植反对派有几大好处。第一,从直接入侵改为间接入侵,减少了自己的国际压力,也减少了其他国家协助敌人的可能。第二,培植反对派可以迅速的削弱敌国的实力,使其实力至少分为了2部分。第三,培植反对派,防止直接入侵而遭到敌国全国的抵抗。第四,培植反对派可以利用反对派的兵力进行作战,减少本国的伤亡。第五,培植反对派可以得地利,自己进入敌国作战很难得到地利。第六,培植反对派可以利用反对派的力量进行斗争,自己主要提供武器和资金支持,成本较小。第七,培植反对派可以在战争胜利之后,将反对派推上领导地位,间接控制敌国。
第八章讲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原文】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译文】施行超出法定的奖赏,颁发打破常规的号令,指挥全军之众加同使唤一个人一样。驱使士卒执行任务,而不告诉他们意图;只告知他们有利的一面,而不告诉他们有什么危害。把士卒投入危地才能保存,使士卒陷入死地然后才能得生。士卒陷于危险的境地,然后才能力争胜利。
【详解】从广义动量定理的角度来说,利益是人做某事的动力,害处是做某事的阻力。为了让人做某事,就要给更多的利益,减少更多的害处。施行超出法定的奖赏,颁发打破常规的号令就是给更多的利益来激励士兵听从指挥,而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这句话则是不要告诉士兵听从指挥有什么危害,因为告诉了他会影响他去执行命令(如图10所示)。
图10 投之亡地然后存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这句话的意思是将士兵投之于险,士兵就会因为自身安全受到威胁而拼死战斗,爆发出更大的力量。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投之于险只是一种激发人们努力的方式,还有其他方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投兵于险属于激发人们在安全上的需求。望梅止渴的故事属于激发人们生理上的需求。五种需求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很多人为了某个事业或者某种信仰可以付出一切,不仅仅是生命。
投兵于险中,士兵属于被动的行动,他们不得不拼死战斗,而自我实现是主动的,可以激发更大的力量。杨靖宇的自我实现。杨靖宇是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他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他忍受了生理上饥饿的需求,忍受了安全上被杀害的需求,不是为了自己的安危而奋斗,而是为了解放中国而奋斗,从而达到了自我实现。(如图11所示)。
图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日本管理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创立了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京瓷和KDDI,他还挽救了亚洲最大的航空公司,并且创造了日航60年来最高的盈利记录。他管理企业的员工,不是投之于险,强迫员工做什么,而是通过京瓷哲学来教育和引导员工以“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这一判断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让员工主动为企业和个人而努力工作。
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保罗•乔布斯说:“We're here to
put a dent in the universe. Otherwise why else even be here?(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乔布斯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义为改变世界,而他传奇的一生也一直在践行着自己的这个伟大的目标,即使罹患癌症,即使濒临死亡。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乔布斯完成了自我实现,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的程度,这与《中庸》的至诚尽性中的尽性道理是相同的。
第九章讲集中兵力打击敌人弱点,隐蔽和快速进行进攻。
【原文】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译文】所以,指挥作战,在于假装顺从敌人意图,一旦有机可乘,便集中兵力指向敌人一点。这样,即使长驱千里,也可擒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妙能成大事的意思。因此,当决定战争行动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销毁通行符证,停止与敌国的使节往来,在庙堂上反复计议,研究决定作战大计。一旦发现敌人有隙可乘,就要迅速乘机而入。首先要夺取敌人最关紧要的地方,而不要同敌人约期交战。实施计划要随着敌情的变化而不断加以改变,以求战争的胜利。所以,战争开始要像处女一样沉静,不露声色,使敌放松戒备,战争展开之后,要像脱兔一样迅速行动,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详解】顺详敌之意是为了找到敌人弱点,并敌一向是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这是军事学的核心原则。夷关折符,无通其使是为了防止敌人查找到我方弱点,而集中他的兵力进行打击(如图12所示)。
图12 集中兵力打击敌人弱点
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这是《始计》篇庙算要做的事情,计算敌我胜负条件。先其所爱就是要打击敌人的依仗点,这样敌人就不能有恃无恐了,而微与之期是指不要与敌人约期会战,因为这样我方就不能奇袭对方了。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指的是要根据敌情变化而不断改变,对于活动的猎物,固定方向的枪支是达不到的,必须根据敌人变化进行变化。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这句话阐述了战斗要隐蔽和快速,隐蔽自己敌人就不能防备,这样就能以有备之师打击敌人无备之师,而快速则是不给敌人敌人集中兵力和派兵支援的时间。
《可以量化的军事学》全书结构
《可以量化的管理学》全书结构
《可以量化的管理学》正面
《可以量化的经济学》全书结构
《可以量化的经济学》正面
使用物理学分析经济学、管理学和军事学,让它们从艺术变为科学!
可量化研究网站:www.kelianghu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