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上班这点事儿上班这点事儿专题征文

上班这点事儿专题征文 | 焦虑,是成长这颗种子破土而出的地方

2017-07-04  本文已影响924人  星雨小妖童鞋
不是

最近这段时间,陷入到了焦虑之中。

即便有朋友在旁安慰,师长们在耳边叮咛,却依旧无法摆脱这种让人无奈却又不得不承受的状态。

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自己工作的问题。

年中,离开上一份工作,回到省城接受了一份让家人都满意,而我自己却不知是否喜欢的工作,离开了北京这个我十分喜欢的充满机遇与挑战,以及让人永不停歇和不敢停歇的不停学习的城市,我的心中对未来的不可知,对在北京已经形成的自己的那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圈子,对自己曾经工作的经验,需要统统划伤句号,而给自己的未来,添上一个问号。

我这么做,对吗?

我这样做,好吗?

我是那样一个追求挑战的人,却放弃了一个充满挑战和自由翱翔的环境,变成了一个我曾经最不屑,最讨厌的人,是一件坏事吗?

我不知道。

焦虑的来源,即是未知。

身于职场之中,我们对自己的工作选择,存在着焦虑,我们不知道,目前我们从事的这份工作是不是好的,或者说在现阶段对我们来说,是否是最佳选择?

我们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吗?我们的薪资待遇是目前我们能得到的最多的吗?我们公司的福利是不是所有互联网公司里最好的?

……

不知道,所以,我们焦虑。

倘若,我们获得了更好的工作,或者职位,我们到底要不要跳槽?跳过去之后能不能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不知道。

我,对现在的状况,也不知道。

去年偶然机会获得了一个看似不错的省城工作的机会,那时的心境完全不同,觉得自己与其在北京呆,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机会,还不如回去,安逸的过好自己的生活,然后用闲暇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大约对北京没有那么多执念;而今,这大半年,在闲暇时间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自己的目标,过的十分充实而有干劲,虽然每日的日常工作琐碎和无望到让人麻木,可心境早已与去年不同,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奋力一搏,让自己有得偿所愿的机会。

也许我早料到甚至打算好了,在五年或者十年以后回到家乡,却不曾想这个机会来得这样措手不及,以至于自己压根没有做好离开的准备。

是否离开,是否放弃眼前的一切,是否考虑沉没陈本,自己的梦想是否还有实现的可能,放弃眼前的所有,自己往后是否会后悔呢?

浑浑噩噩,讨厌做这个决定,更讨厌每个决定,对未知的未来不明确的影响。

讨厌自己掌握不了自己的想法,也讨厌自己居然会为了曾经不屑的稳定而举足不前。

曾经以为这种生活方式是自己选的,却没想到,当初的选择给予我现如今这么大的困扰。

虫爷说,说好了要做不一样的烟火,最后都只成为了仅有的几种人,而且很丧的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把我自己曾经坚信的东西打碎,自己一直以来的坚持似乎就这样被自己放弃。

而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其他人的生活方式,不是我自己选的,虫爷认为这是件坏事。

可是,我曾经自己选的生活方式,恰恰让现在的我陷入困扰和认知的放弃……这件事,却无可厚非,是我自己选的。

焦虑,大概就是如此,你永远不会知道你的选择,到底是好是坏,也许你过去认为的坏的选择,反倒成就了你将来的好结果;而你过去认为的好选择,也许反倒成了以后自顾不前的困境。

未知,是我们的焦虑来源。

坏事

焦虑,也是一种恐惧,恐惧我们是否能够应付活着就要应对的不断变化。

衮衮诸公,悠悠众口。

大家都在谈论读书到底有没有用?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好?该不该坚持不靠谱的梦想?

……

其实,我们都害怕着可能性,却也期盼着可能性。

我们害怕离开大城市,因为我们害怕万一离开,我们就错过了能够成就一生的机会呢?

我们很多都不会不读书,因为我们害怕万一哪一天读书真的有用呢?

我们坚持不靠谱的梦想,因为我们害怕万一坚持到最后,真的成功了呢?

就如一期奇葩说里,思达曾经说,如果看到一个喜欢的包,却买不起的时候,会不屑的说“呸,真丑。”

而我们,也会害怕,甚至会因妒而怒的否定一切的可能性和变化,我们害怕离开大城市,所以我们就想极力说服自己留下的理由,甚至不惜贬损,小城市一无是处,没有理由待下去;

我们害怕工作稳定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牢笼,所以要极力说服自己不去做稳定工作,而极力说服自己,稳定工作都是混吃等死,对自己发展毫无助力;

……

我们选择了一个,就害怕有其他变故,害怕改变的可能,因此为了让自己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是好的,而放弃了接受变化的可能,斩断我们所有的后路,只剩一条。

我不知道这条路是万劫不复,也不知道是破釜沉舟,但只有斩断了,似乎才能让自己安心的走下去,哪怕到头是悬崖也无所畏惧。

可,我们对变化的害怕,却让我们像在走独木桥时,不断锯掉走过的路,连走错后回头到原点也没有办法,因为我们害怕,所以不能回头看。

当我们焦虑时,是因为我们突然打破了往日的执念,突然发现并知道了有更多的可能。

你要用无知的时候讨厌的事情作为标准来衡量后来你知识丰富以后所面对的人生和世界,此时会出现一种落差,是你会造成自我困惑又说不明白的地方。

恭喜你们,长大了。

要面对更多的可能性,要不断打破自己,要接受和面临那么多复杂。

也许这种复杂,带给我们恐惧和焦虑,可不能否认,也同样带给你成长的可能——成为你讨厌的那种人的可能。

变化

邱晨在奇葩说里说道,当我们变成我们曾经讨厌的那种人:

可能我的父母看着我说,你这样挺好;

可能我的朋友无奈的叹气说,你这样也好;

可是我自己会对自己说,这样不好!

对于父母,他们满足;对于朋友,也许会无奈,却又不会真正去干涉你的决定;而只有最后一句话,这样不好,才会真正改变你的态度。

挺有趣的是,奇葩说里,这一道辩题的正反双方,恰恰是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年龄段,恰恰代表的是两个群体:奇葩王这一方,代表的是还在成长的年轻人们,不畏风雨,按自己的心意而行;而导师一方,却恰恰是历经风雨,已经长成的智慧的代表,他们也许是给予忠告,也许是风雨后的建议,就如森林里的那两条路,其中一方代表着站在十字路口亟待选择或者还在路上未到终点的充满好奇心的人,而另一方,则代表着他们已经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坚持走下去甚至走到终点后看到远处的风景时,给予还在路上的这群人他们的经验。

而,需要选择的我们,面对这种选择造成结果的无知,也是我们焦虑的来源。

焦虑,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我们不知道这件事情。

我是想要稳定的生活呢,还是想要拼一把之后不后悔的结果呢?

稳定的生活对我是好的选择吗?

拼一把而最后失败的结果是我能承受的吗?

这份工作真的有我想的那么好吗?

这么做,有什么意义?

青春的真谛就是无知。

很多朋友会认为青春最大的乐趣在于,我挥霍它,我不在乎,因为我不知道我拥有的是最珍贵的东西。

可同样也会有很多朋友认为青春最无奈的是,我觉得我目前认为最珍贵的东西,不知道在今后会不会还是一如既往的在心中那样珍贵。

我们对于不知道这件事,也不知道,所以我们是一个无知的状态。

薇薇姐说到,如果没有这样的焦虑,没有给自己一个好的暗示,那你还怎么活下去啊,孩子!

活下去

可我们依然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活着。

那,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意义何在呢?

大概是,我们从无知无畏,逐渐变成了有知而又无畏的状态吧。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曾经若干年前的《宫》,今天偶然看电视,四阿哥和素言在一场变故后,使用手段,拉拢人心成功后,两人之间对话一语道破:

“素言已经不是当初的素言了”

“那是变好了,还是变坏了?”

“是你更适合在这里生存了。”

选择成为自己讨厌的人,也恰恰让我们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状态,焦虑不已,无法决定的状态逐渐有所改变,逐渐有所知,有所感。

在生活,在工作的磋磨中,生存下来。

而生存下来,活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即使我们成为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讨厌

你是讨厌焦虑,还是讨厌自己?

在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看到身边的同学一个个想好了自己的出路,有了一份自己还比较满意的工作,我焦虑不已。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甚至不知道学了这个专业,有何用处。

也不知道该怎么跟周围这些朋友相处,我不知道他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也不知道自己还有哪些选择,对这些有着看似美好前程的同学,似乎有那么一丝说不出的讨厌,讨厌他们接受家里的安排,讨厌他们没有想过自己到底真正想要什么,也讨厌自己空有一身叛逆的心,却没有一身叛逆的本事。

讨厌,是因为你达不到。

当初喜欢互联网,会对新鲜事物感到兴趣,同样也会凭自己的感觉去找相应的互联网工作,可是我压根不知道什么是市场,什么是营销,什么是新媒体,什么又是产品和运营。

我没有能力,我达不到我渴望的,或者说误打误撞觉得可能比较适合自己的工作;

对自己无知的焦虑,对自己从零开始的焦虑,对行业前途未知的焦虑……统统,让我喘不过气。

现在想想,那段时间的负能量爆棚,真正的原因不在焦虑,而在于自己。

研究生专业上,并没有取得十分突出的成就,没有让人一眼就能相中的才能,没有在自己的研究道路上走的长远;而选择的新的工作领域,又因为自己从零开始,没有能力胜任,甚至没有能力去获得工作,没有尝试认识更多优秀的领域人才。

焦虑是表象,没有找到工作的焦虑,是否要回去的焦虑;可最根本的,是讨厌这个一无是处的自己。

焦虑,是成长这颗种子破土而出的地方

种子破土而出,需要打破那层种皮,还需要顶破土壤的厚重压力;

蝴蝶破茧成蝶,也需要自身突破这外面的一层茧,打碎,然后重建自己;

这些,都是成长的过程。

焦虑,恰恰是这样一层诱因。

焦虑,是我们对自己未有任何改变,未有任何长成,未有任何变化,一成不变的从生到死的无奈和不甘。

如果种子不愿意打破自己,打破土壤,冲破这一层压力,那它可能就只会在土壤中安静的死去,腐烂,永远长不出树,开不出花,更结不出果实。

曾经看动物世界里,有一种生在悬崖上的鸟,它们的幼鸟因为食物的缺少必须要跳下悬崖,去获取更多的食物而让自己活下去,五只小鸟,因为要活下去,而不得不跳,有的跳跃的姿势很好,安全落地,没有受伤,也紧跟着鸟爸鸟妈,有的落到悬崖里,受了重伤,不知道将如何死去,有的跳下来落在岩石上慢慢缓冲却没办法让自己停下来,而翅膀损伤,却听到了爸爸妈妈的呼叫而紧跟上家庭的队伍……

它们,在焦虑中,纠结是否要跳,害怕跳下去后没办法活下去……可当它们跳下去那一刻,就与成长挂钩。

成长就是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那条沟,你掉进去了叫挫折,你爬出来了,叫成长。

懂了

我们常常听到父母长辈们对我们说:“你活到我这个岁数你就懂了”

而这样,恰恰是我们讨厌的地方,我们固执的认为我们的路是自己选择的,我们不愿意遵从别人的想法,不愿意按照他人的摆布去生活。

却常常,会很容易成为一个摆布他人的人。

现在小一点的弟,妹们,即将参加高考,长辈们会让我给他们一些建议,让他们如何安心备考,如何给自己加油,让自己最后一搏。

当初的我,不成长,因为我讨厌那种以分数论英雄的观点,我以为努力就够了,不想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追逐分数的人,也没有把自己打碎,让这些自己讨厌的观点,试图进入自己的身体里。

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有了一点经历,看过一些书,曾经自己讨厌的观点,也会尝试接受,逐渐变成自己讨厌的那个人,又开始给予自己的后来人建议,成为他们所讨厌的人,而他们,是否能把自己打碎,来接受我这一点点他们所讨厌的观点呢?

我们不得而知,似乎只有一边成为自己讨厌的人,一边成为别人讨厌的人……

才看到,我们成长的痕迹吧。

成长,无一例外。

成长无是无非,无好无坏。

即使我们成为讨厌的那个人,甚至成为别人眼中心里讨厌的那个人,成长依旧在继续。

而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不正是:

我碎掉,然后迅速把那个击碎我的东西,放到自己的身体里,然后重建。

尝试自我的破碎和重建,不是决绝的反对自己讨厌的事情,而是尝试如何接纳它,不是完全的不接受不理睬,而是去体验一番,也许会给你创造更多可能!

陈铭曾经在“认真,你就输了”这期辩题里提到过,让站在对立面的我们,彼此换个角度去辩论,用几个月去准备辩题,去调查,去研究,去了解,或许当我们站在对立面去想我们曾经的立论时,会产生更多的理解,会尝试接纳对方的意见,会了解更多自己曾经全盘否定的客观事实,扩展我们的主观世界范围吧。

焦虑,让我们认识到了我们亟待成长;

可焦虑,却并不能帮助我们完成成长。

成长,需要我们自己有所行动,擦亮自己的心和眼睛,不是有意的忽略和无视自己讨厌的人和事情,而是当看清楚,听明白后,能够击碎自己,把那些讨厌的东西,放到身体里,重建!

万物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 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

——Leonard Cohen

而我则说:

焦虑,

是我们的裂痕,

那是成长可能发生的最佳土壤。

成长

(作者:星雨小妖童鞋  一名处于25-35岁的90后中年单身狗的焦虑)

更多精彩征文活动,在《上班这点事儿专题征文|焦虑,月经式爆发的情绪》

图片来源于《奇葩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