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当自强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项战略部署,乡村教育振兴在其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的地位。今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建设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专项工作方案》,吹响了“用乡村教育振兴引领支撑乡村振兴”的冲锋号,给乡村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作为乡村学校,要充分抓住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这一有力契机,直面问题和挑战,勇于变革和创新,走出发展困境,为乡村孩子更好发展储能立志。
众所周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家长放养、生源流失是大部分薄弱农村学校所面临的两个主要困境。这两个困境的形成,既受城镇化进程大环境的影响,也受办学资源投入不足导致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的影响,更有乡村学校自身办学目标不清晰、课程建设不丰富、评价手段太单一、情感投入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作为乡村学校本身,要想摆脱这两个困境,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有清晰的办学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但具体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校,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城市学校有城市学校的发展定位和目标,乡村学校有乡村学校的价值意义和功能,乡村学校不能盲目与城市学校攀比。对乡村学校而言,特别是偏远、薄弱的乡村学校,更不能把办学目标只盯在“升学率”上,要聚焦乡村孩子的实际和本地发展振兴的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所有学生的核心素养。通俗的说,就是既要培养能跳出“龙门”的鲤鱼,更要培养乡村振兴的核心和骨干。毕竟,把乡村振兴的希望寄托在跳出“龙门”的学生学成后再返乡创业是不大现实的,而留下来的这些学生日后才更有可能成为当地发展振兴的主力军。所以,只有明晰了这样的办学目标和定位,乡村学校的课程结构、教学方式、教育评价等办学行为才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也才能走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唯分数“唯升学”的泥潭。作为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学校,我们学校就是以“把学生放在心上、让学生喜欢学校”为价值追求,在“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指引下,用“百炼成钢、众志成城”的学校精神,努力培养“至真、至诚、至善、至美”的钢城学子。
二、要有丰富的乡土课程。课程是一所学校的商品,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为什么很多乡村学校有着比较高的“人在心不在”或“名在人不在”的“隐性辍学”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学校除了国家规定的文化课课程以外,缺少基于孩子兴趣爱好并支撑他们多元发展、个性发展的课程。因此,乡村学校要想振兴,就必须要把课程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下好课程建设这盘大“棋”。当然,课程建设是一项大工程,既要遵循国家课程方案、标准、要求,又不可盲目生搬硬套城市学校的课程。好的课程,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学校自身立足对乡村教育的理解,围绕本校的培养目标、师资状况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全体师生一起深挖乡土资源进行共创共生。唯独如此,才能让孩子们在课程的开发、学习、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我们熟知的北京九渡河小学、广东佛山的民乐小学、四川广元的樊家小学、潍坊的海尔希望小学等学校,莫不是如此。最近几年,我们学校也一直在课程建设上不断努力,初步研发形成了国家课程、拓展课程、理解力融合课程互相支撑、互为补充的“小钢娃”课程体系。其中,立足乡村资源和学校实际研发的理解力课程,已经研发完成了“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自己”三大关系的30多个主题实践活动。丰富的课程催生出了诸多特色项目,如校园NO.1、钢娃争章、零点体育、阳光体育超市、涂鸦大道、校园艺术节、劳动节、体育节、读书节等,深受孩子们的欢迎,为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此外,我校还特别注重生命教育课程的研发,通过开展安全、健康、养成、交往、生涯、信仰六大领域教育活动,拓展孩子们生命的长、宽、高。
三、要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孩子的习惯需要去培养,梦想需要被激发,乡村学校的孩子更是如此。但是,受遗传基因及生活环境、资源、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乡村孩子在“学业”上越来越难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由此带来的正面激励。而当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正面鼓励,就很容易对哪些行为是积极行为,哪些行为是消极行为失去判断,从而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导致学习信心、兴趣、后劲过早消逝。所以,作为乡村学校,对孩子的评价要从“对人的评价”向“为了人的评价”转变,坚持“哪壶开了提哪壶”的正面激励原则,不断深化评价改革,用科学、先进、多元的评价方式,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的状态和结果进行描述,鼓励并巩固孩子们的积极行为,让这种积极行为不断出现,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学校的“校园NO.1”活动就是以各种比赛、竞赛为补充的特长评价,让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钢娃争章”则是通过每位教师“看见”每个孩子和“看见”每个孩子的每个精彩的“颁章”评价,引导孩子走正确的路,做正确的事,激励他们“向前进”。另外,我们也根据学校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的建立了学业评价系统,包括测试评价、游园评价、展演评价,等等。
四、要有博大的师爱滋养。乡村学校中往往有更多的留守儿童或外来务工、贫困、单亲家庭子女,有的甚至是残疾儿童、孤儿。他们的家长文化水平大都不高,又长期忙于生计,对孩子要么放养,疏于教导和陪伴,要么虽然关注,却方法简单粗暴。受这种家风、民风影响,这些孩子普遍学习基础薄弱,行为习惯较差。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乡村学校再不跟孩子建立情感连接,让他们感受到爱的滋养,那么学校的所有教育活动也都会了无生气,教育效果也不会理想。长此以往,周而复始,如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乡村发展便会后继乏人,乡村振兴的进程也会更加缓慢。所以,乡村学校里更要有博大师爱,让孩子们时刻感受到爱的滋养,让他们因“亲其师”而“问其难”信其道”,让他们喜欢上学校,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热情。2020年以来,我们学校就把“用良好的教风校风改善家风民风”作为自己的办学使命,确立了“以为人父母之心行为人师表之实”的师德观,鼓励老师们在教育教学中用孩子的视角设计开展各种活动,与他们构建亲密、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全方位的关爱、支持和鼓励孩子。同时,我们还通过“每周一信”项目,加强与家长的主动沟通,增进老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信任;通过“作业管家”,省却家长在微信群里爬楼或给老师打电话问作业的烦恼;通过“钢娃争章”,让家长随时了解自己孩子在校期间的良好表现……
总之,乡村学校是乡村振兴的起点,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乡村振兴给每所乡村学校的发展都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乡村学校,唯有振奋精神,直面挑战,敢于变革,才能实现个性发展、良性发展,更好的为乡村教育振兴助力,为乡村振兴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