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汁原味品红楼

小解红楼(第四十回)

2019-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易恒40

史大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又一个秋天,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也是走向萧条的开始。这两种景象都在这一回目中有体现。此时的大观园依旧盈实,荣园内部气息依旧和谐,但也显现一些忧愁和萧条。刘姥姥,这个贾府荣衰的见证人,此时二进贾府,其本身是带着忧愁而来的,也是带着收获的希望而来的。她的此行选在秋天,景与人合。

这一回着墨重在贾母,衬在刘姥姥。贾母宴请刘姥姥,下面的人冲着贾母的兴致,极力营造戏谑的氛围。这种大观园内部闺房的事,先由李纨来操办,李纨倒也踏实,中规中矩。但是,王熙凤就不那么本分。如果仅按李纨的方式,也许就比较乏味了。王熙凤一点缀,气氛就有了。李纨和王熙凤一比较,一个实诚,一个活络。

贾母与王熙凤比,老董事长事事精明,见多识广,大气磅礴,比如在纱绢上,贾府中一种小小的窗帘,这里面都大有文章。王熙凤见识也算不少,但也不尽然。比如说窗帘,王熙凤以为是“蝉翼纱”,其他人包括王夫人和薛姨妈竟都没有那份见识,只有贾母识货。贾母就说“呸!人人都说你没有不经过不见过的,连这纱还不认得呢?明儿还说嘴。”贾母说这是“软烟罗”。一种软烟罗,就区别了老董事长和新董事长,也区分了历史和现实,贫穷和富贵。这么稀有贵重的古董,贾母还是有仁慈心的,随口就说“再找一找,只怕还有青的,若有时,拿出来送这刘亲家两匹,做一个帐子挂,下剩的配上里子,做些夹背心子给丫头们穿,白收着霉坏了。”

这一回,以贾母之眼比较了黛玉、宝钗和探春的闺房。先是黛玉,黛玉闺房多是文房四宝,刘姥姥以为是哪位公子哥儿的书房,贾母却说“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等刘姥姥说“这那里像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书房还好。”贾母这时又马上岔开话题问“宝玉怎么不见?”刘姥姥肯定没见过上等书房。曹雪芹用她的嘴说这句话,不过表明一种态度。林黛玉不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不会活在传统的绣房之中,林黛玉是生活在理想中的,这是书房。所以贾母立马岔开话题,本来贾母还是很无心地说“这是我这外孙女儿的屋子。”贾母说这句话时很本心,说明完全把黛玉当自己人,并没戒备。如果是换成宝钗,贾母肯定不会以这种语气来说,说的也不会这么自然。可以说,内心里贾母对黛玉还是很满意和认可的。但去了宝钗闺房贾母的态度就不一样了。宝钗房里很简单,完全是一种冷色调,冷香、雪洞、玩器全无,只有几枝菊花,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这完全不象小姐闺房!所以贾母说“这孩子太老实了,你没有陈设,何妨和你姨娘要些,我也不理论。也没想到,你们的东西自然在家里没带了来。”众人解释是宝钗素喜素淡,贾母立马表态“使不得。虽然省事,倘或来一个亲戚,看着不像。二则年轻的姑娘房里这样素净。也忌讳。”宝钗的闺房当然不可能如此简单,是曹雪芹抽象了一点。但贾母的意思,像她们这种大户人家,面子上得过得去,太做作了就显得不真实,别人会觉得你虚伪。第二,如果你实在是喜欢素净,说明你独特,与众不同,往往就有忌讳,毕竟太过孤僻的个性定然气场不足,将来命运也会很衰。所以贾母接下来就作了安排,添制了一些家什。所以贾母对宝钗的一些做法是有看法的,并且毫不掩饰地要求宝钗改正。从这里可以看出,贾母对黛玉和宝钗的态度是不同的,绝不会混淆。贾母即使对黛玉有不满意的地方,比如不希望女孩子读书,但她也是包涵和溺爱,但宝钗,贾母就没有把她当自己人,显然没有溺爱,而是象对待外人那样去帮助,这是有分别的。

后来又来到探春的闺房里,贾府中能与宝黛相提并论的也就是探春了,所以曹雪芹把探春拿出来比较一下。探春喜欢阔朗,房间大,东西也多,尤其是文案台上,摆满了笔墨纸砚。十几方宝砚,各色笔筒,笔筒内笔如树林,有米蒂的画,颜真卿的字,还有很多古玩如佛手、玉磬等不一而足。参观的过程中,所有人都没有评论。只是贾母最后来了一句不置可否的话:“这后廊檐下的梧桐也好了,就只细些。”这句话作为一句总结就很耐人寻味。什么都不说,单说梧桐也好了,好了就好了,末了还加一句“就只细些。”梧桐,一种不算高贵的树木,为什么贾母单用梧桐来表述,贾母想表达什么意思,作者又是想表达什么意思?

首先,梧桐是秋天的代表树木,所谓落叶知秋,说的这个叶就是梧桐叶。梧桐用在这里是应景,因为这一回写得是秋天。其次,梧桐树最主要的寓意是象征着人们对爱情的忠贞,还有一个是象征着人们高洁的品格,还有比较少人知道的寓意是寓意着孤独和忧愁。这几个意思这里都包含有。探春的品格高洁这个不消说,寓意探春将来的孤独和忧愁也有。所以理解了梧桐所指,也就明白了贾母的那句看似不着边际的评语“这后廊檐下的梧桐也好了,就只细些。”梧桐好是好了,但还细了点。探春品格高洁,探春的为人也精明能干,这是梧桐好了。但是,材料还是细了些,将来扛不了险恶的风雨,也就意味着探春后来的孤独和忧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