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少年
01
前几天,孙子满十二岁生日,爷爷奶奶前往庆贺,走过金灿灿的银杏树下,爬上他家五楼,才敲了两下门,儿媳妇便笑眯眯的将爷爷奶奶迎进门。
孙子正在和两小朋友玩得起劲,见爷爷奶奶进来,大喊一声“哈喽!”算是打了招呼,接着玩他的。
奶奶一眼看见墙壁上又多了几张奖状,开心的说道:
“哈哈!又多了几张奖状,这回爷爷又有事做了。”
爷爷知道奶奶说的意思,赶紧走过去看着墙壁上的奖状,拿出手机,一张张的拍了下来。边拍边将奖状内容大声读了一遍:
课外阅读分级阅读小秀才、计算小能手、《玩转科学童年更精彩》活动中获“胡萝卜牙签搭高”三等奖、《新东方志高学习班》学习积极小明星、《英语学习春季班》优秀学员等等,其中获得“计算小能手”次数最多。
墙上还有他的几张儿童绘画作品,通过这面墙,可看出孙子是一个喜欢读书,热爱科学的孩子。
这让爷爷想起了他的少年。放学后要上山放牛,只有晚上才能在煤油灯下读书。
爷爷少年时也得过奖状,被他的父亲一张张贴在堂屋里的木板墙上,几十年后,在老屋垮塌之前,还能看见其中痕迹。
爷爷的老家在贵州山区里,两间木结构的平房,其中一间是堂屋,几个木制的祖先牌位放在正中间的神龛上。
那时学校好像只有“三好学生”一个奖项,爷爷获得的第一张奖状拿回家后,祖爷爷接过来看了看,虽然没说什么,从他向上扬起的眉毛,喜形于色的脸庞可看出他的兴奋和喜出望外。
晚上祖奶奶做晚饭时,祖爷爷用小碗在一大盆空出来的米汤里舀了大半碗,拿着高粱杆子做成用来洗锅的刷把,走到堂屋里,用刷把在米汤里蘸一下,提起来在碗上轻轻抖两下,再刷在神龛右边的墙壁上,然后两手都用拇指和食指分别夹住奖状上方的两个角,两只眼睛找准位置贴上去,确定位置正确以后,再用手从奖状中间往两边抹平,然后满意的说一声:“好了。”
奖状虽然不大,却很显眼,给这间黑色墙壁的屋子添加了一丝亮光。
奖状为什么要贴在神龛旁边,而不是贴在睡觉的房间里?爷爷的爷爷去世得早,可能爷爷的父亲是想告诉爷爷的爷爷:
“看看您从未见过面的孙子从学校拿回家的奖状,他以后定会有出息的,您可以放心了!”
也许爷爷的爷爷也想在祖先面前炫耀一下:“你们看看,这是我儿子的奖状!”
02
按照儿子、媳妇的安排,点上蜡烛、许愿、吹灭蜡烛、切蛋糕,每人一份。这时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看着三个孩子开心的样子,迫不及待的吃蛋糕,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开心的吃着,一起唱生日歌,享受在欢乐的气氛中。
吃完蛋糕,难免要去吃一次大餐,地点由三个孩子选,他们选了一家大商场里的一家古色古香的餐厅,要了他们喜欢吃的火锅,十几个菜,先后放进翻腾的火锅,最后到达肠胃,至于肠胃将怎样对它们进行加工,大家都不管了。三个孩子拍拍已经鼓胀的小肚皮,满意的跟着四个大人走出餐厅,圆满的结束了这次庆祝孙子生日的活动。
爷爷奶奶小时候可不是这样过生日的,他们的父母往往都因为忙,大部分时间都记不到他们的生日,常常是过了几天后才想起。偶尔也有记得的时候,母亲只是找一根小木棍或者小竹条,轻轻的往屁股上抽打两下,边打边说:“打尾巴喽!”
那时只有老人才能过生日,小孩只能说过尾巴,长辈还在,小孩不能庆贺生日,那怕你到了八十岁,如果父母还在都不行。
03
过了生日,孙子就进入十三岁了,每天早晨的早餐都是妈妈做好的面条、或者牛奶、面包、烙大饼,吃完蹦蹦跳跳欢乐的走过楼下马路的地下通道,很快到了花园一样美丽的学校,走进宽敞、现代化的教室,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最好的教育。他的业余时间用来学习自己喜欢的科学和体育锻炼知识。
在他这个年龄阶段,爷爷每天光着脚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去上学,其它时间不是去放牛、上山砍柴,就是跟着大人下地学做农活。奶奶虽然不是生长在农村,也要上山砍柴、到火车站捡煤渣。
一次爷爷走路时,一脚踢在石头上,指甲盖全掉了下来,鲜血淋漓,回家抓一坨蜘蛛网敷上还得继续去放牛。奶奶捡煤渣,常常弄得满脸满身是灰,那怕被滚烫的煤渣将手烫坏,也要坚持捡到框子装满才回家。
不同的时代养育着不同的少年,相同的是,有着同样的欢乐,因为我们都在为时代、为自己开启我们的人生,学习做一个对时代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