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A学习力」《故事思维》No.1,杨子涓
拆页一:
p11
“相信我”的故事
人们不想要更多信息,他们通过眼球选择他们想看到的信息。他们需要信仰一一对你、你的目标、你的成功和你讲的故事的信仰。能够移动大山是信仰而不是事实的力量。事实无法形成信任,信任需要故事维系它──一个有意义的故事能激发人们对你的信任,希望你的建议确实能实现你的承诺,听众会重新燃起对你的希望。
真正的影响力比起让人们做你想要他们做的事情更加深刻。这意味着人们因为信任而延续你的故事。信任能够克服任何障碍,达成任何目标。金钱、权力、权威、政治优势和蛮力早晚都会被信任征服。
讲故事是获取信任的捷径。一个有意义的故事可以激发你的听众同事、领导、下属、家庭或一群陌生人──得出和你一样的结论,继而相信你的话,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人们更重视他们自己得到的结论,他们只会相信真实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人们一旦将你的故事当成他们自己的故事,那你就挖掘出了信任的强大力量。接下来你无须再做多大努力,人们每次和别人回忆、复述你的故事,都是在扩大你的影响力。
「I,重述知识」
请说说与自己从前理解的讲故事有何不同,从前的理解分别从小时候,学生时代,进入职场后,成为父母后四个时间点描述。
重述知识:在读这段文章之前,我没有听过“故事思维”这四个字。看完这段文章,才发现有很多伟人、成功人士都是“故事思维”的践行者,他们汲取古人的智慧指导自己,也用自己的成就影响着后人。我们茶余饭后讨论别人的故事时,却忽略了自己也可以成为“故事思维”的践行者。
小时候很喜欢听奶奶讲故事,特别喜欢听一些民间传说,神仙鬼怪之类。听会了就去讲给同学们听,特别是一些胆小的同学,趁她听得认真猛地吓一下,能把她吓得哭起来。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大家在一起玩耍的情景记不起来,但讲鬼故事时的情景脑子里还有很多片段。小时候给别人讲故事就是觉得好玩,大家也愿意听,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这些故事给大家带来很多欢乐。
上了中学以后,也喜欢给大家讲故事,更多的是同学们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和金庸小说里各个主人公的命运,我上初中时妈妈给我起了个外号“演绎狂”,听这个名字就能知道,那个时候无忧无虑的我是多么能说啊,而且不管别人会不会认可,为了实现自己心里的小目的,会夸大其词,有时候还会编造故事情节。这个时候的故事功利性很强,有时候是为了显摆自己。
毕业参加工作后,就是回家把单位的事讲给父母听,为了不让父母操心,夸大单位有多么好,领导对自己多么器重,给父母讲的故事成了安慰和鼓励自己前进的动力。
有了孩子以后,给孩子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名人励志、神话传说、自然人文等等,太多了,自己知道的,不知道的也跟着孩子又重新学习了一遍,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充实孩子的大脑,让他了解和知道很多的知识。有时候也会和孩子讲讲自己经历过的有趣的事,但是没有认真想过哪些是有意义的事,孩子听了会不会产生共鸣。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讲故事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一个好的故事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记忆,同样一个不好的故事也可以让人远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