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没有沉思,就成就不了文明——有感于《美的沉思》
这本《美的沉思》我反复看了三遍,仍不知如何来写读后感。
初次读的时候,只感觉一大波专业名词、史料文献、各种朝代信息扑面而来,我有点儿招架不住,头晕晕的像被牵着走一样,草草地浏览过一遍。再看一遍,也还是如此。
今年春天我去了一趟台湾,听了两场蒋勋老师的讲座,看了一场林怀民先生的舞剧排练,又沿着蒋勋老师的足迹,从台北到台中、台南,再回到台北。
欣赏了淡水夕阳的沉静安宁,台北老街的活力奔放,台南少数民族邵族族群的神秘文化以及风光旖旎的日月潭。
淡水河 饶河夜市 邵族先人塑像 日月潭 日月潭的清晨我一路都被浓浓的文化气息包围着。时而沉醉在“最美大学”东海大学的校园内,追忆那早已远去的青涩的校园时光;时而徜徉在“艺术宝库”奇美博物馆里,探寻人类文明的美的足迹。
东海大学 奇美博物馆在这次行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终于走进了向往已久、魂牵梦绕多年的艺术殿堂—台北故宫博物院。
台北故宫这里囊括了中华古代文明的精粹:五大名窑的绝世珍品美轮美奂、巧夺天工;青铜铸器稳重坚实,通过它的铭文向我们诉说先人曾经的故事;在书法字画中体会禅学的精髓,以及天地有大美的意境!
从台湾回来后,我又捧起这本书,第三次读它的时候,至少与它有了些许共鸣。跟着蒋勋老师揭示美的起源的脉络,一步步认识美是如何产生的。
它起源于生活,来自于一百多万年前的原始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经验;来自于从游牧生活到固定的农耕生活的转变;来自于人类对旧事物的情感。
我在想,从最粗朴的第一只陶碗的诞生到盈润天清的汝窑莲花温碗,人类走过了怎样的追求美的历程。
毛公鼎被锻造出来时,只是作为一个纪念品被送给一位有贡献的厨师。谁也不会想到,几千年后,通过它后人了解了它的故事,也了解了那时的文明。
书画作品更是将中国古代文明展现的淋漓尽致。汉代的方圆之美,唐代的色彩之美,宋代的格物之美。
人类随着时代的变迁,思维的成熟以及异域文化的影响,使美产生各种不同的姿态。
看完这本书,我发觉作者并没有具体地说明什么是美,他只给你提供一个线索,一条脉络,一个思路,让你去想、去沉思,美到底是什么?
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寻找。
正如书的扉页上写到:没有美,没有沉思,也就成就不了文明。